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一、互聯網背景下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生態的構成
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生態指的是基層黨的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實現聯動的生態化,是現實政治生態的客觀反映。傳統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構成主要是:鄉鎮黨委政府、村委會與村黨支部、村干部與政治行為、制度與政策、地理位置與資源狀況、村民與政治參與、宗教家族勢力、院落文化等八個方面的生態要素。由于互聯網的影響,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表現出新的構成要素:一是經常使用電腦和手機、并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網民;二是能夠聚集起來參與討論某一政治事件的網絡社群;三是能夠起到引導與調控網絡政治的互聯網官方平臺;四是承擔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傳播載體的新媒體。傳統的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構成要素這些在互聯網影響下產生的新的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構成要素,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生態發展拓展了新的路徑。互聯網所帶來的信息獲取和發布的便利性,使民眾和黨緊密聯系在一起,快速實現兩者的銜接,解決實際問題。
二、互聯網對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建設的影響
1.互聯網對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建設的積極影響
管理服務更加便捷。互聯網黨建的工作模式是“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互聯網的相關功能實現黨建服務的動態延伸,以信息即時傳遞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存在感、信任度和凝聚力;互聯網通過發揮其信息來源廣、容量大、傳播速度快等優勢,為黨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且高度集約的信息采集平臺,保障了黨員知情權,還增強黨的思想宣傳工作的社會效果,進而為黨塑造了一個良好的執政環境;互聯網黨建通過黨建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方式,在黨組織以及內部之間建立一條新的橋梁,使基層黨建的交流渠道更加暢通,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中提高了交流效率和信賴程度,成為政治生活的新氣象;黨建決策的更加科學化。互聯網黨建要求“用數據說話”,利用新技術,將黨組織的各項訊息全面整合,為基層政府的決策預判,提供全方面的數據支撐。實現了黨建決策和管理的精確化、智能化、人文化和科學化。同時,互聯網使廣大民眾都有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使決策更有利于民,更多體現民眾的意愿,更加科學民主;黨風監督更加實時化。網絡監督成為社會監督的新渠道,同時延伸了監督的范圍,互聯網將社會緊密了聯系在一起,政府和民眾之間不再受制于時空的限制,建立融洽而緊密的聯系。網絡監督中群眾全方位、多層次、連續性的監督,有利于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開創政府廉政建設的新局面。
2.互聯網對基層黨組織政治生態建設的消極影響
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互聯網時代帶來了海量的信息,引發多元化的價值觀,最直接的沖擊就是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管理時感到“茫然無力”。另外,負面信息泛濫的沖擊。特別是那些毫無根據的,極具煽動性的政治看法,影響了黨的民主發展環境的培育,讓基層黨組織往往處于被動的境地,嚴重影響了其周圍的政治環境;輿論引導時效性差。信息網絡化讓有些基層黨組織無所適從,對于海量信息,篩選能力和關注力不夠,而且民眾對利益問題的表達不再以社會聚合體的形式出現,使得對民意訴求的整合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在輿論疏通引導中缺乏必要的權威性,不能主動及時準確發出“高勢位”聲音,加上基層黨組織對網絡輿論反應遲緩,處理不及時等,都將導致實際上的輿論引導“虛位”,小問題引發大熱點,進而引發事態擴大,最終損害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基層黨組織大多還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會議等了解政策,受時空限制,其時效性比較差。雖然網民規模的增多,但是基層黨組織線下人員仍占絕大多數,因個體人員的差異,由此產生了數字鴻溝,使得能夠自由、熟練運用互聯網資源和信息的線上人員與線下民眾脫離,現實中線下民眾以弱勢群體居多,他們更應該受到關愛,但其利益表達卻難以實現,由此產生了政治上的不平等感[2]。
三、互聯網背景下在加強基層黨建中凈化政治生態
1.轉變思維,以“互聯網+”開啟黨員教育新模式
一是以移動互聯網推動農村黨員教育“全覆蓋”。充分運用互聯網,把農村黨員教育平臺搬到移動互聯網上,推動農村黨員教育實現“全覆蓋”。二是黨員教育必須引進和植入互聯網思維,提供令黨員滿意的,能錘煉黨性的產品體驗。三是以網上輿論工作傳遞黨員教育的“正能量”,要全面加強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時準確地了解網民對重要問題的反映。借助網絡平臺,辯證的看待其各種意見,對可能影響基層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網絡輿情信息進行分析梳理,對其潛在影響進行研判。關注其發展動態,積極查找問題根源,積極釋疑解惑,重點澄清不實謠言,從而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的針對性,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加強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使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積極傳遞黨員教育的正能量,使之由“有形覆蓋”轉變為“有效覆蓋” 。
2.用其所能,以“互聯網+”提升黨組織服務能力
一是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建立村民“辦事不出村”網絡服務平臺,推動農村政務服務進手機,實現服務的主動化、多元化、智能化,把服務延伸到農村群眾身邊,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二是發展“互聯網+益民服務”。可以借助網絡服務平臺,把社會的服務資源全部進行整合,為民眾提供全面而又個性化的服務。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大型電商與農村合作,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電商平臺一體化。三是探索推行“網絡民情通”。打造多種網絡民情平臺,發展網絡協商民主平臺,使網絡民眾能夠參政、議政,貼近黨政生活,并感受到黨的關懷,從而提升網絡民眾的政治性。建立民意整合信息平臺,塑造黨的良好形象,融合線下和線上,改善網絡政治生態中的不平等現象,進而打造堅實的線上群眾基礎。
3.強化監督,以“互聯網+”打造網絡監督新平臺
一是黨建承諾網上公示。各級黨組織借助網絡平臺,公示黨組織黨建工作的工作承諾書,督促其從嚴從實履行黨建工作責任。創新推行基層黨建工作,在網上公示基層黨組織的各方面的工作承諾書,廣泛接受群眾監督,進一步推動黨建工作責任落實。二是工作情況網上晾曬。推進落實情況在網上實時公布、更新,讓廣大群眾實時了解監督各級黨組織工作開展情況,避免出現“重承諾、輕落實”的問題。在村和社區,要大力推行村黨務公開進手機,推動黨務公開由靜態公開向動態公開轉變。三是群眾評議網上開展。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群眾測評功能,讓群眾隨時隨地對基層黨組織提出意見建議,對其工作進行網絡測評,讓基層黨組織隨時隨地從群眾的評議評判意見里找不足、明方向、定措施;上級黨組織可將群眾網絡測評作為考核評價基層級黨組織的參考依據,構建系統的網絡監督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齊雪芹,(1985.-),女,山東單縣人,研究生,中共東明縣委黨校,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