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的歸宿。論文通過對習近平共享發展思想內涵的全面闡述,著重分析了當前堅持共享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據此提出了共享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共享發展 公共服務 社會保障 收入分配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2
一、習近平共享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理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協調是發展的方法,綠色是發展的方向,開放是發展的戰略,而共享是發展的歸宿。要全面把握習近平同志關于共享發展的內涵,應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是全體共享
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全體共享,著重強調發展成果的廣泛覆蓋性,不能有政策歧視,不能讓人掉隊;當然,全體共享還要有所側重,重點幫助弱勢群眾的發展,不能撒胡椒面。
2.是全面共享
全面共享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內容全面。它不僅僅是指經濟成果的共享,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共享發展就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二是標準全面。一個標準是機遇的共享,另一個標準是成果的共享。我們往往只關注成果的分配是不是公平,而忽略了機遇共享的重要性。機遇共享要求有公平的制度、均等的機會及起點平等。從本質上講,機遇共享更為重要,它是共享發展的起點,許多“差距”問題,根子都在“機遇共享”的缺失。
3.是共建共享
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必須要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人人參與、人人盡力體現的是共建,人人享有體現的才是共享。這里面首先體現的是人人都是社會主人翁,有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和義務,然后才是對成果的共享。共建共享的本質是保持一種平衡,即首先如何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如何公平切分蛋糕。
4.是漸進共享
所謂漸進共享就是要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
習近平同志指出:“改善民生要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的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二、當前堅持共享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1.財富結構配置失衡且呈持續化趨勢。
財富結構配置失衡主要體現在:第一,勞動報酬占比持續走低。據有關資料顯示,2003-2013十年之中,我國居民收入(以勞動報酬為主體)占GDP的比重由55%下降到35%,下降了20個點;與此同時,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則總共上升了20個點。國際上比較來看, 2013年中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為35%,同期歐洲國家約為63%。第二,群體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基尼系數持續高位運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2014年十余年間,全國居民基尼系數一直持續在0.47-0.49之間高位運行。收入最高10%群體和最低10%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1988年為7.3倍,2012年為23倍。這說明我國居民總收入差距仍然很大,而且有進一步拉大的危險。產生財富分配失衡的根本原因是要素分配上出了問題。
2.人口結構挑戰持續而深遠。
當代中國面臨新的人口結構問題,從多個方面對共享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結構帶來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就業結構上,體現為青年人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問題。目前青年人失業一方面是每年高達700多萬的青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還有大量的青年農民工進城后,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職能培訓,也難以就業。結構性失業更多是經濟轉型所帶來的結果,特別是中央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一些落后產能面臨淘汰,產生了大量的下崗分流人員,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失業問題,這也是改革必須付出的。二是在分布結構上,反映在流動人口多。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達2.45億,其中絕大部分為農民工。
三、十三五期間共享發展的實現路徑
1.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著重要把握好原則、目標、重點和手段問題。其原則是要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普惠性、均等化是導向,保基本是可持續的前提。其目標是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其重點是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其手段是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職能,以后凡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該類公共服務。
2.實施脫貧攻堅工程
脫貧攻堅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艱巨任務,是促進共享發展的最基本要求。要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701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首先要堅決貫徹好“五個一批”的路線圖,即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易地搬遷安置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教育扶貧脫貧一批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其次要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包括強化脫貧攻堅領導責任制、實行第一書記進村駐點、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嚴格考核督查問責機制等。
3.提高教育質量
改革教育體制。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為此,一是要推進基礎教育均等化,重點解決擇校問題;二是促進教育公平,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三是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endprint
4.就業體制改革
當前就業政策要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的矛盾。為此,一是要加強對職業技術培訓的引導和宣傳,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二是促進平等就業,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三是統籌人力資源市場,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四是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服務能力。
5.縮小收入差距
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部署: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
推進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活動。對企業進行的捐助活動,在繳納所得稅時允許進行抵扣。
6.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具體舉措有:
解決并軌問題。當前主要工作是積極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按照已出臺的改革政策,實行統賬結合的繳費模式,盡快落實;加快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整合城鄉居民低保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7.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具體措施包括:
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破除逐利機制。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8.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因此,全面放開二胎,對于優化家庭結構有正面、積極的影響。目前,國家應出臺鼓勵二孩政策的細則,使符合政策的人愿意生,生的出,養的起。
參考文獻
[1]賀婷、常鐵威、龔楨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4(12)
[2]劉宇南:《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中的若干重要問題探析[J] 《宏觀經濟管理》2013(03)
[3]曾保根: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誤區與構想[J]《中國行政管理》2013(09)
[4]侯欣彤:淺談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J]《經營管理者》2011(10)
[5]張俠、劉小川:完善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研究:基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視角[J]《現代管理科學》(2015.02)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
[7]吳忠明:《社會矛盾新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8]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M](2013年版)
[9]《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0]2016年、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11]張傳友:“論基本公共服務的健全與發展” [J] 《上海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