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妍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近年來茶葉在中國的銷售量呈持續上升趨勢,截至2016年,我國茶葉內銷量達到了182萬噸,銷售額超1500億元。咖啡豆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交易額商品,在全世界,將近70多個國家生產咖啡,年產量高達100多萬袋,世界咖啡銷售消費市場,年零售額已逾700億美元。咖啡作為全球第二大大宗商品,每天消耗近20億杯。一中一西,巨額的銷量背后,折射出東西方民族文化的日常,進而成為我們文化研究的窗口。
片片茶葉浮上水面,映出的是東方的雅韻;粒粒咖啡溶于水中,化成的是西方的熱情。幾盞沏出的新茶,這是東方家中待客的禮節;幾杯調制的咖啡,這是西方街頭小坐的陪伴。茶之于中國、咖啡之于西方,從起源發展到飲用風尚,再到文化意象,風格迥異的中西方文化形象躍然紙上……
中國茶和西方咖啡起源發展:“神農藥材”與“魔鬼飲料”
一個被奉為“神農藥材”,一個被視為“魔鬼飲料”,在迥異的稱謂中,中國茶和西方咖啡的淵源流變可見一斑。
茶的起源從地理到時代等方面都有多種說法,但普遍認為茶源于中國,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茶之風也源自中國。關于茶起源的時代眾說紛紜,大致有“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幾種。唐代的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記載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神農嘗百草時發現了茶葉有使人神清氣爽之功效,最早判斷其為一種藥材,這也是中國有關茶的起源的最普遍的說法。茶為常綠灌木,種植地一般以亞熱帶及熱帶降水充沛、熱量充足的地區為宜,種植土壤常為砂質土或砂質黏土。目前發現的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中國就有260余種。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生長高度集中的地區在我國西南部云貴高原及四川省一帶,其發源中心也大致在該地區。咖啡的起源也有許多傳說,其中一種為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自己的羊吃了一種植物后變得精力充沛、異常興奮,從而發現了咖啡。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所制作出來的,而咖啡豆是咖啡樹果實內的果仁。咖啡樹原產于非洲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高原地區,此地為熱帶、亞熱帶溫暖濕潤的氣候區,且符合咖啡樹喜高海拔地區的特征。咖啡樹同時也需排水良好、富含火山灰質的肥沃土壤。
茶與咖啡的發展也有較大差異。茶道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諸多主流思想的精華,被社會所接受認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散發著不滅的生命力。與茶的發展不同,咖啡的發展之路則曲折的多。13世紀時,當咖啡被帶到傳播到阿拉伯地區時,一些伊斯蘭教徒認為咖啡刺激神經使人興奮,與酒為同性質飲品,應予以禁止,因而很長一段時間內,咖啡在該地區的發展停滯不前。而至16世紀末,一些天主教人士也認為咖啡是“魔鬼飲料”,教皇克萊門八世下令禁止此種飲料的普及。加之咖啡起初價格不菲,只有少數貴族才有機會飲用。因此,咖啡直到巴西人嘗試在本地種植時,發現氣候適宜才使得咖啡產量大增進而推廣普及。
中國茶和西方咖啡飲用風尚:“與君共享”與“獨家記憶”
幾人團坐、反反復復一壺茶,一人獨飲、爭分奪秒一杯咖。茶與咖啡,在飲用上是“共享”和“獨享”的區別,這是中西方的飲用風尚差異。
首先,在器具使用上,茶具大部分為飲用工具,而咖啡更側重制作工具。通常茶具有茶壺、茶杯、茶勺等,茶杯一般有多個,且較小;幾把茶葉放進茶壺,一壺茶能供幾個人喝上幾杯,而這幾把茶葉又能泡好幾壺茶。這種模式適應了中國人在家中眾人團聚坐在一起,“與君共享”、聊天論事的生活習慣。相對而言,咖啡一般沒有特定的飲用器具,但制作器具則種類繁多不勝枚舉:磨豆機、濃縮器、蒸餾器等等,一杯咖啡的制作要經過眾多步驟流程;而咖啡的沖泡向來是一次性完成,第一次沖泡后就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風味,第二次沖泡就變得清淡無味。尤為重要的是,上述考究復雜工藝制作出來的咖啡一般僅供個人飲用,是謂“獨家記憶”,由此體現了西方人的獨立精神、個人主義,這大概也是咖啡的品種發展得如此多樣化的原因。
其次,在飲用頻率上,二者的功效導致了飲用頻率的差異。我們通常能看見有些人的杯子里每天都泡著茶葉,無時不刻不在喝茶,卻幾乎沒有人喝的每杯水都是咖啡。茶除了提神醒腦,還能預防多種疾病,調節身體,防暑降溫,可以說是多喝無害,但對于提神的效果較緩慢。而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能促進人的血液循環和血液流通,使人迅速充滿能量,變得興奮,但過量飲用會使咖啡因的毒性傷害身體,阻礙身體的正常代謝。所以,西方人一般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熬夜前喝一杯咖啡提神,而不會像中國人喝茶一樣頻繁飲用。
中國茶和西方咖啡文化意象:“儒者風范”與“現世情懷”
茶予人平淡與沉靜,咖啡予人力量與熱情,在大相徑庭的味覺沖擊中,中國人的“儒者風范”和西方人的“現世情懷”一覽無余。
茶從“神農藥材”到落入凡間家喻戶曉的過程中,又深受佛、道、儒三教的影響,飲茶越發成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是謂“茶道”。茶清淡的色澤、甘苦適中的味道正體現了儒家所提倡的“中庸”、“過猶不及”,這種若有若無朦朧隱約之清香能讓人心平氣和,沉著不燥,并從中感悟出人生真理,道出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以茶會友,交談間繚繞著茶的清香、連接著人間情意,是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品茶時通常只為客人倒七分滿,剩下的三分是情意;茶具的小巧精致,品茶時的細細品啜,凡此種種,無不滲透著中國人含蓄內斂的“儒者風范”。
咖啡一詞源于希臘語,本身就寓意“力量與熱情”,而這也正印證了咖啡帶給人的感覺。一杯咖啡入喉,渾身便充滿了力量,這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西方人奔放熱情的性格。另一方面,隨著咖啡的不斷發展,拿鐵、摩卡、卡布奇諾等品種接踵而來,再加上奶油、巧克力等配料的調和,使咖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間或融合了全球多樣的文化,得到了千千萬萬種創新,這也正是西方人敢于嘗試、敢于冒險特征的映射和寫照,熱情奔放、勇于冒險、不斷嘗試,凡此種種,是謂之西方人的“現世情懷”。
中國茶和西方咖啡的差異因其起源發展、飲用風尚和文化意象的不同,最終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文化形象:中國人恬靜、沉穩,流露“儒者風范”;西方熱情、奔放,彰顯“現世情懷”。中西方飲品文化折射了中西方迥異的文化基礎,然而,文化在找好定位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愈演愈烈,無論是茶還是咖啡,都需要不斷創新才能謀得發展,永葆生機與活力。對此,傳統的西方咖啡巨頭“星巴克”早已邁出了步伐,這個進軍中國的全球咖啡連鎖品牌推出的“奶蓋茶”、“花果茶”雖有別于傳統的中國茶,但卻繼承了其精髓,無怪乎其受到中國青年人的狂熱歡迎。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無論中西方,都需要文化創新。一方面,我們要認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既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傳統;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愈演愈烈,無論是茶還是咖啡,都需要不斷創新才能謀得發展,永葆生機與活力。對此,傳統的西方咖啡巨頭“星巴克”早已邁出了步伐,這個進軍中國的全球咖啡連鎖品牌推出的“奶蓋茶”、“花果茶”雖有別于傳統的中國茶,但卻繼承了其精髓,無怪乎其受到中國青年人的狂熱歡迎。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無論中西方,都需要文化創新。一方面,我們要認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既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傳統;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展,也使世界文化更加繁榮。總之,在當今社會,我們要不斷將傳統文化進行發展,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參考文獻
[1]王建萍. 淺析中國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異[J]. 科技世界. 2014 (30)
[2]王雪蓮. 從茶葉與咖啡看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融合[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5(2):74-77
[3]史寶莉. 中西文化中咖啡與茶文化之對比[J].青年時代, 2016(13):31-31
[4]李佳禾. 2015中國茶產業消費報告. 茶世界. 2015(12)
[5] 中國產業信息. 2016年咖啡連鎖星巴克中國市場加速擴張情況分析. 2016-09-08. 鏈接: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9/446539.html
[6]鳳凰網. 業內人士:中國十年內或成第三大咖啡消費市場. 2016-08-09. 鏈接: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829/14826010_0.shtml
[7]王亞蘭. 淺談中國茶文化和法國咖啡文化之比較[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2008(4)
[8]單楚涵. 茶的起源與發展[J]. 山海經.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