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召軍
關于中職語文課程落實核心素養的思考
彭召軍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為中職語文課程改革明確了價值取向,也對中職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現階段,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是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職語文課程;教學觀念;創新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下簡稱“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后,引起教育領域廣泛關注,也必將對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準確把握核心素養的價值導向,怎樣理解核心素養對課程改革的引領功用,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使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層面落地,是中職語文教師必須直面的課題。筆者在認識核心素養研制意義的基礎上,按照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針對當下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實踐層面對核心素養如何落地進行探析。
課題組將核心素養概念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對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作如下說明:“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發展方向,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感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具體如圖1所示。
總體框架以及十八個要點的描述,明確回答了教育應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必須遵循的要求。筆者學習核心素養文本后,意識到其中的價值導向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旨歸。文本對核心素養內涵做出這樣的分析:“是學生發展中最關鍵、最必要的素養,也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我國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曾對職業教育做過如此言簡意賅的說明:“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從核心素養的高度,思考現代職業教育,“樂業”絕非僅靠擁有一技之長,還需要使學生實現個人成功生活、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鮮明指向為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尤其是文化課程中的語文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

圖1 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
核心素養的提出使課程改革有了頂層設計,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也因之有了價值方向。中職語文課程如何因勢前行、深化改革是每一位職業教育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價值導向,遵循語文教育規律,充分考慮職業教育特色,讓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是當下第一要務。為此需要做以下嘗試:
核心素養是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教師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因素。觀念決定行為,教師教學觀念直接關系核心素養落實的成效。毋庸諱言,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尚在更新中,應在核心素養導引下從以下幾處著力。
首先,正確理解中職語文課程的性質。2009年頒行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大綱》和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對語文課程性質作了這樣的界定:“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課程定性決定了語文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自己的功用,即應在夯實學生文化基礎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也應在學生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方面起著基礎性、工具性的作用。從核心素養高度理解課程性質,是轉變教學觀念的前提。
其次,全面把握中職語文課程目標。語文課程是人文課程,而且是母語課程,必須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文學鑒賞能力與鑒別水平,以及傳統文化素養。這其中,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關鍵能力,其他是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從四個層面確立的教學目標是對“知識導向”的陳舊教學觀念的糾偏,為教學觀念的更新提供了明晰的方向,使學生的語文能力不至于停留于只會言說的層面。
最后,真正領悟“教語文”的要義。“教語文”是與“教課文”相對應的,是更高層面的要求。當前,中職語文采用單篇選擇、課文單元組合的文選型教材,這種教材往往導致教師不由自主地“教課文”,也成為“三中心”(知識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弊端形成的原因之一。按核心素養的指向來審視,再以課程性質、教學目標為標準,推動教師由“教課文”轉為“教語文”,是教師實現教學觀念轉變的一個推動力。“教課文”與“教語文”的本質差異是:前者是一篇課文一篇課文地教,彼此互不關聯,是在“教教材”,后者是系統思維下的一課一得,課課相連,是“用教材”;前者只達到了學生學會的層次,后者可抵達學生會學的高度。“教語文”真正使教材成為例子,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如此,教學觀念在“教語文”過程中得到更新。
筆者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教學為例,說明教學觀念更新直接關系核心素養落地。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觀念更新前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教學設計
從上表可知,一旦教學觀念更新,教師可以從語文課程性質把握“為什么”,從語文課程總體目標高度去具體設計“教什么”,從語文課程教學特點出發加強語文實踐和情感體驗。如此,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在教學預設環節得到體現。
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規范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教學模式源于教學實踐,是對豐富而具體的教學實踐進行簡約、抽象提升生成的。好的教學模式對一線教師具有直接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不乏教學模式,比如任務導學單式、小組合作探究式、學導式、情境教學式等,對營造研究氛圍、深入推進教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中職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至今還停留于淺嘗輒止階段。究其根源,是運用教學模式時只知其然(了解形式結構),不知其所以然(未把握背后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現階段,創新教學模式已成為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筆者認為,創新教學模式,必須抓住以下三個關鍵環節。
第一,要有鮮明的取向。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也是教學經驗的一種系統概括。因為教學模式易于理解、把握和運用,對于推廣和普及先進的教育理念及教學理論有極大的價值。核心素養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這是須臾不可偏離的價值導向,但它并非操作性概念,教學模式可成為落實核心素養教學行為的橋梁。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必須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創新的邏輯起點和歸宿,并貫穿于教學模式的結構框架與教學程序之中,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者有機統一。教學模式建構如果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取向必然鮮明,創新更加名實相符。
第二,要有務實的目標。教學模式具有結構穩定的特點,一般包括主題、目標、資源、程序等因素。其中,目標是核心要素。教學模式的取向明確,目標必定清晰。按照核心素養旨歸,依據語文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教學模式應該指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和探究體驗,在讓學生形成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思維能力、審美情趣等,這是教學模式創新應達到的目標。目標定位準確,使教學模式建構受到理性制約,不致再出現“表面熱熱鬧鬧,實質空空洞洞,最后一無所得”的尷尬結果。
第三,要有科學的程序。教學模式為教師所歡迎,是因為它具有可操作的特點。操作形式設計是否科學是教師能否理解與運用的關鍵。操作程序應具有簡約性。現在中職語文教學較為流行的任務單導學教學模式和情境教學模式都是從教學經驗中概括提升形成的,蘊含著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但其程序只是步驟的安排,以核心素養進行觀照,再從語文教育規律、學生認知規律進行審視,尚可歸納、提煉,使之更具功效。
當下,不少教師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其程序基本為:教師提出問題—小組研討—小組代表展示—教師評價。如果對這種普遍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深入探討,可以發現諸多問題:學生探究的是否是真問題?學生是怎么探究的?教師于其中如何組織與引導的?能否真正解決問題?如此考量,模式運用的效果堪憂。究其原因,是運用者對模式隱含的理念及理論不甚了解,以致機械搬用,難達效果。筆者以為,運用模式,不僅在于套用其程序,更在于把握其內涵;模式創新,應以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旨歸,以語文課程目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指導,再以推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手段,努力構建學導型思辨教學模式。筆者對小組合作探究模式作了創新嘗試。
首先,對小組架構仔細籌謀。比如對組建原則(異質建構,即人數適宜、男女比例適中、性格搭配互補、學習水平優勢與弱勢結合以及座位安排合理)、組建要求(組長物色,組訓、組名確定等)均在認真推敲后實行。如此,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運行才有堅實的基礎。
其次,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運用要服務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不拘于形式。比如教授魯迅的小說《藥》,筆者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基本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的結構之后,發現學生對小說反映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內涵尚未理解,此時,需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讓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行語文實踐和情感體驗,以促進感悟。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并分三批提出:1.梳理小說中的人物,整理他們對夏瑜之死的議論,得出你對他們的結論,并說出自己的理由。2.你認為夏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夏瑜的死說明了什么?3.有人在小說標題后分別加上“?”“!”“……”,其含義是什么?你認為最好的標點符號是哪個,說說你的理由。
三個問題,其間有同學發言,有筆者評點,近30分鐘的小組合作、探究、展示,切實提高了學生欣賞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語文素養因之提升。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與問題導學結合,改變了課堂“基因”,具有了創新的實質性內容。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創新,除明確指導思想、宗旨之外,還必須提高小組合作效率,即研究小組建設問題,包括小組組建原則、小組運行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評價等。在核心素養的價值導向下,技術層面問題易于解決,創新也會有實質性內容。
總之,核心素養在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地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更新教學觀念著眼、在創新教學模式處著力,應是當下必需之舉。
G712
A
1005-6009(2017)76-0053-03
彭召軍,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張家港,215600)教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