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勉

【個人檔案】
苗喜榮,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職教領軍人才,數控銑床高級技師,國家高級考評員。先后獲得江蘇省職業學校信息化大賽一等獎,江蘇省職業學校專業技能課“兩課”評比加工制造類示范課(一等獎),全國“創新杯”中職機械專業教學大賽一等獎;指導學生獲得江蘇省職業學校創新大賽一等獎,本人獲伯樂獎。
職教名師出高徒
——記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教師苗喜榮
何書勉
瀏覽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大事記,就會發現里面一個名字“出鏡率”極高:苗喜榮。這位機電信息系主任執教20年的成績可謂輝煌,無論是專業教學還是系部建設,都卓有建樹。她爽朗、干練,一談起工作神采奕奕,渾身充滿了干勁。
1997年,苗喜榮從西安工業學院畢業,機緣巧合來到淮安,成為淮陰商業學校的教師。一進校,苗喜榮就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滿腔熱忱的她并不覺得累。當時學校還沒有機電系,苗喜榮教計算機班,后來淮安市設立了經濟開發區,引進了許多加工制造類企業,學校為了策應地方產業發展,決定創辦機電系,于2004年成立了創建小組。
當時學校只有四位教師學的是機械加工相關專業,苗喜榮作為創建小組的負責人,帶著其他三位教師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將機電系創建起來。過程當然辛苦,但她覺得“特別有奔頭”:“在學校一直教計算機,慢慢淡忘了專業技能,沒想到又有了重新發展專業的希望,大學里學到的鉗工、車工知識,一瞬間都回到心頭。”回憶往事,苗喜榮感慨不已。從調研考察、采購設備到招聘、培訓教師,經過一年時間創辦,機電系初具規模,開始招生。
“2004年距離我畢業已經有7年了,”苗喜榮必須要了解這7年間專業領域有哪些變化,“企業對加工制造類人才有怎樣的需求?這對于整個專業的建設至關重要。”學校要購買設備,苗喜榮就跟同事趕赴山東,在魯南機床廠住了一個月。正值冬天,天寒地凍,工廠里住宿條件非常簡陋,環境這樣艱苦,老師們卻覺得大有收獲。“那一趟是很有必要的,”苗喜榮說,“我們學習怎樣使用、維護、保養設備,除此之外,也了解這樣的大型加工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情況,并將之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
辛苦的付出獲得了豐碩的回報,學校機電系第一年就招到將近400名學生。此后的十多年里,系部發展態勢良好,“十二五”期間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被評為江蘇省職業學校品牌專業;“十三五”規劃剛剛啟動,現代加工制造專業群就率先通過了省教育廳職業學校現代化專業群建設的驗收。
2010年,苗喜榮發現整個城市的車輛開始增加:“當時正是購買汽車的高峰期,我就想到人們買了汽車,肯定需要維修,系部也需要一個新的增長點,就想開設一個新專業‘汽車運用與維修’。”
萌生了這個想法后,苗喜榮就帶著系部教師往4S店、汽車維修廠跑。“我們調研時的想法是:起步高一點,把專業辦得好一點。”通過淮安市開發區領導引薦,他們聯系到一個專門開展汽車教育的企業——上海華汽教育。當時正提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苗喜榮就帶隊到上海華汽考察,又到上海華汽跟南京合作的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辦學點參觀。“后來校領導拍板,與上海華汽合作辦學。”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2011年開始招生,每年招生人數從未少于300人,目前已是學校最大的專業。
2016年,密切關注淮安市“十三五”規劃的苗喜榮得到一個消息:江蘇敏安電動汽車有限公司落戶淮安。“這是一家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苗喜榮興奮地說,“現在國家對發展新能源汽車很支持,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于是苗喜榮邀請敏安公司負責人到學校來參觀,雙方幾輪接洽后,于2017年5月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敏安公司將在淮安投資6個億,未來人才需求空間很大,目前公司正在建廠房,我們及時跟進,配套培養人才,這樣就不會耽誤時間。”苗喜榮打算在今年6月邀請敏安公司的人事部經理到學校開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提前把企業文化植入到教學中間。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職教人必須隨時關注市場,苗喜榮舉了個生動的例子:“就跟居家過日子一樣,要提前規劃,不能等到開始煮飯了才發現沒米沒油。辦專業也一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每個專業都有高潮也有低谷,要不斷發現新的增長點,如果市場有什么新動向,我們就要立刻做出反應。”
苗喜榮堅信職校的孩子也能成才。“職校畢業的學生只能是操作工嗎?”她搖頭,果斷地說,“當然不!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光擁有技能,還具有很高的綜合素質。”多年跟企業打交道的經驗讓苗喜榮對這一想法更加篤定:“企業對我們的學生很滿意,就是因為我們的學生不光技能出色,綜合素養也很突出。”針對這一培養目標,機電系把專業技能課開足、開滿,教師不僅教授課本上的內容,還會把合作企業的圖紙也作為“教材”,讓學生訓練,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通過第二課堂提升學生的文體修養。“我們的第二課堂,包括琴棋書畫、體育運動,每周二、四下午是學生上選修課的時間,有30多門選修課供他們挑選,他們總能選到自己喜歡的。”苗喜榮說。
第二課堂里有個創新社團,教師帶領學生做一些小發明。“學生萌生新想法,老師要及時發現、跟進,以此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實現自我、突破自我。”苗喜榮記得2013年時,社團有個學生叫嚴田,覺得做孔加工時每次卸鉆頭很麻煩,就問她:“老師,這個鉆頭每次都要搖很多下才能卸下來,在學校可以慢慢搖,到了工廠里,效率就很重要了,能不能一下子把它卸下來呢?”“我一聽,這是個啟發他思考的好機會,就反問他:‘你有什么好辦法嗎?’他思索著說:‘能不能有個按鈕,只要按一下,就能把鉆頭卸下來?’”于是,苗喜榮花了一個暑假的時間,跟嚴田一起試驗,完成了創新發明“車床上快換鉆頭的工具”,這一作品斬獲江蘇省創新大賽一等獎、第八屆國際發明展金獎,苗喜榮也因此榮獲伯樂獎。
比起獲獎,更令苗喜榮欣慰的是嚴田的變化。“原來他挺內向,說話總吞吞吐吐的,做完這個項目后,他很有成就感,整個人都自信起來;而且因為項目要參加答辯,也鍛煉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
1997年從教至今,苗喜榮桃李滿天下,98級學生沈中明現在已是蘇州吳江一所企業的董事長,企業資產上億;學生陳巍現在已是兩家公司的總經理;學生吳長松現任韋博國際英語淮安分校的負責人……這樣的學生還有許多。“有時我會邀請他們回來開講座,讓在校學生知道,原來自己身邊也有這么多優秀的人。”苗喜榮笑著說,“我要是給他們講馬云,那太遙不可及了,但一個身邊人的故事,可以給他們很大鼓舞。”
在年輕教師眼里,苗喜榮就像大姐一樣,給他們很多關懷。“90后”教師張文峰說:“苗主任很善于發掘我們身上的閃光點,會積極地推薦我們去上公開課、參加比賽,盡力為我們創造機會。我們參加技能大賽時,她總會抽空指導我們,需要一些設備、資源的時候,她也總會積極地幫我們準備。”2016年,張文峰參加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總覺得自己不行,老打退堂鼓,苗喜榮鼓勵他繼續,并請來兩位老教師指導、幫助他。“最后我在比賽中拿到了獎,對我這個新人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張文峰感激地說。
苗喜榮不光指導、幫助同事上公開課、參賽,她自己在這方面也是成績斐然,多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獎。“其實我這些獎項基本都是在40歲之后拿到的,”苗喜榮說,“在此之前我經常擔任比賽評委,參加比賽對我來說并不是必要的,但我想在系里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激勵年輕教師去參賽,他們會覺得‘主任都去參賽了,那么我也要去’。而且,我自己參加比賽,有了切身經歷,再來指導他們的時候,效果提升顯著。”
20年來,苗喜榮雖然從事管理工作,但始終沒有離開過課堂,因為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當個好老師,不負這個神圣的職業。“做系部建設當然很重要,但只有站在講臺上的時候,我才感到自己是老師,身為教師最滿足的一刻就是講課時,學生對你點頭的那一刻。”
采訪對話
記 者:職校學生有哪些特點?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哪些方面?
苗喜榮:我在課堂上跟學生講理論,學生的參與度、配合度不是很高,但到了車間里讓他們動手做,他們往往會給你一些驚喜,所以我很重視學生實踐。有些孩子總是學不會,我就采取分層教學,但又不能讓他們感覺到差別待遇。譬如教他們加工零件的時候,我就設置了三種難度的圖紙,讓學生自己來選,不管選擇哪種圖紙,只要能加工出來,老師都認可。對實在學得慢的孩子,就一遍一遍耐心地教,直到教會為止。學生學不進,老師就要想辦法,總歸會有辦法的。
記 者:您對職教未來的發展怎么看?
苗喜榮:我對職教未來的發展很有信心。其實“十二五”期間,我就感覺到職業教育的春天來了,國家現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各級各類培訓渠道很多,項目創建也不愁經費支持。“3+2”“3+4”等現代職教體系打通了上升渠道,讓學生發現“原來職校學生也可以上大學”,切實滿足了學生的需求,真正把發展職業教育落到了實處。
另眼看他
苗老師陽光、爽朗,總是以微笑面對生活,對任何問題都說“沒問題”,布置任務給她,總能漂漂亮亮完成。壓力越大,她越有干勁,甚至沒有壓力時,她也會自己給自己加壓,督促自己進步。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優秀的職教人應有的素質。她積極向上,陽光樂觀,而職業學校的孩子大多都是十五六歲,正在三觀成型的關鍵時期,有這樣的老師引導,有利于正確三觀的塑成;面對挫折,她從不氣餒,就如所有優秀的人一樣,哪怕失敗99次,第100次又能站起來,而孩子要有耐挫力,正需要這樣的老師言傳身教,讓他們懂得如何面對挫折;她為人正派,從不抱怨,一直傳遞著正能量;她熱愛學習,對待工作嚴謹、謙虛,這種終身學習的精神值得孩子們學習。職業學校的孩子綜合素質與普通高中的學生有差距,尤其需要職教人帶動他們、感染他們。有她這樣的老師,是學校的福音。(淮陰商業學校校長 劉海弘)
苗老師上課的時候經常會給我們講一些書本外的內容,對我們很有幫助,而且她講課很風趣,一點也不枯燥,我們一聽就懂。苗老師平時很關心我們,誰學習上有困難,她就會單獨輔導,直到教懂為止。沒有課的時候,她也會到我們班來看看,班上有什么事需要幫助,她會立刻幫我們解決。(淮陰商業學校學生 孫 艷)
G715
D
1005-6009(2017)60-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