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 楊慶華

【個人檔案】
周如俊,1990年畢業于南通大學棉紡織工程專業,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個人、江蘇省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江蘇省職業教育教科研加工制造類中心組副組長。
滿腔熱忱行走在職教的原野上
——記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教師周如俊
陳光明 楊慶華
提起周如俊,從事職業教育的很多人都熟悉,他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講師、“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那么,工作、生活中,這位職教的“全能冠軍”又是什么樣子呢?2017年6月12日,帶著好奇,記者一行如約前往灌南中等專業學校,拜訪大家口中的“周特高”。
1991年,懷著學以致用的初心,周如俊從老家漣水縣的義興初級中學調進了灌南職業中學,成為一名棉紡織專業的教師,由此,開始了他長達26年的職教之旅。
甫一到校,周如俊就扛起了重擔,任專業課教師,任班主任,還兼任校辦棉紡織廠的技術員、會計。他在工作上從不叫苦叫累,待遇上從不討價還價,與同事和睦相處,禮讓有加。“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在青年時代,能有吃苦的機會那真是天賜的財富。現在想想,如果沒有在義興初級中學的磨煉,沒有初到灌南職中第一個10年打下的基礎,別的不說,我自己現在還能不能待在教師崗位都不好說!”周如俊回顧起自己的教育之路感慨不已。多年來,不管工作上多忙多累,他始終把教學擺在首位,他要“教給學生終身有用的東西”。
有一回,他走到一個打瞌睡的學生跟前,“你聽不下去,是我的錯,那是我講得不夠精彩,以后我會改進。但請你記住,‘張緊輪的放置’不難,你們也必須要懂要會。”果如其言,不只是期末考試,當年的單招高考也考了這個知識點。同學們無不欽佩:“周老師太神了。”
輔導單招高考、學生技能競賽,他首先自己吃透教材、吃透考綱,而后帶著學生一起研究考什么、為什么要考這一點、如果考了會怎么考,所以他教出來的學生也“都是研究型的”。周如俊認為,要給學生終身受用的東西就必須讓他們能利用課堂所學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看到“更美麗的風景”。從最初的棉紡織專業到后來的機電專業,從校辦棉紡廠到蘇南大企業,在周如俊的帶領下,他的學生們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探究研習……
相比教知識、教技能,周如俊老師更注重教做人。他覺得,守紀律、有規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業操守,要在學生時代養成。開學了,一個長發及肩的男生姍姍來遲,趿拉著“一根筋”拖鞋晃悠著。周如俊哭笑不得:“把頭發理了,回家換雙鞋,一小時后我歡迎你!”在周如俊的悉心教導下,一年后,這個叫孫祝華(化名)的孩子通過單招高考,考入東南大學機電專業深造。在臨行辭別時,孫祝華滿眼淚花:“感謝老師的教誨,請老師放心,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期望。”
親其師,信其道。20多年來,像這種“眼中有學生,學生眼中才有老師”的例子不勝枚舉。每每談及這些孩子,周如俊總難掩飾內心的激動,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說到教育寫作,周如俊不禁笑出聲來:“我真不是那種專事寫作的高產寫手,我的論文也不是‘寫’出來的。立足實踐,立足生本,心里裝著學生,裝著教學,做了才會有東西可寫,等到有足夠積淀的時候,往往只需要一個閃念,或者一點思想上的小火花。論文啦,其他什么成果啦,我一直都認為這些只是實踐與反思的副產品。”
1996年臨近暑假的時候,縣教育局組織縣內幾家職業中學青年教師論文評選,他受命送了一篇,題目現在都記不清了,不過對他來說,這第一次卻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幾天后,縣職社辦的老主任親自找到他,拿著那篇“論文”對他說,“三頁信箋紙,問題在哪里?教學在哪里?學生在哪里?要形式沒形式,要內容沒內容,你這叫什么論文!”從老主任不留情面的言語中,年輕的周如俊聽出了鞭策,聽出了期望,更聽出了方向。關注學情、研究教材、研究課堂才是正途,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拿得上臺面啊。
“真正來自教育教學一線的東西才有價值,發表不僅是為得到認可,更是一種話語權的爭取。”正是基于這種“為了學生做學問”的情懷,周如俊走進了“教”與“研”的行走之路,多的時候每年發表論文80多篇,少的也有10多篇。這樣平均算下來,從1998年開始,他每年至少發表文章30篇以上。思路打開了,方向明確了,對很多問題有了深入系統的思考,課題、調研報告各式研究成果也都有了。
“周老師的國際視野、現代教育情懷可能一般人學不來,但他的主要研究大都遵循著由關注學生的學延展到教師的教的基本路徑,他的文章說實話、道常理、接地氣、善創新,這種草根式研究的精神也勉勵著我們像他一樣找到屬于自己的句子。”他的徒弟許家豪如是說。“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他通常用自己的行為示范,幫我們捅破了一層又一層的窗戶紙,使我們少走了許多彎路。”
周如俊主張,一線教師的教科研不宜一味追求“高大上”,要能以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為要義。他時常提醒青年教師,教科研工作要少一點功利心。在他看來,如果僅僅以職稱評定為目的,或者是為了成名而寫論文、做課題,這樣遠離教學、遠離學生的科研行而不遠,也沒有意義。
灌南中專,弘毅樓四樓。環顧周如俊的辦公室,陳設簡單,清雅樸素,一張大辦公桌不如說是個工作臺,堆放的各類書籍、期刊及打印資料占去了大半臺面,身后整整一面墻的書柜,放滿了書。足有6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顯得有些空曠,讓人想到主人一定好靜。
“平時這里就是機電工作室活動的地方。”據周如俊介紹,他領銜的周如俊機電技術名師工作室創建于2009年,現有校內外成員共11人。說話間,他遞過來厚厚一沓工作室建設資料。
“教師的專業成長很重要,但搞明白為什么要成長更重要,這是個原點問題。我們不是把建設目標、制度規范等貼在墻上,而是希望通過具體工作的扎實開展,具體項目的積極創建,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來激勵大家,讓大家切實感受到團隊研修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根本的途徑,感受到教師專業成長離不開學校的高水平發展,感受到是學生、教師、學校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生態。”周如俊講得緩慢而又堅定。
一個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得更遠。“在‘教’與‘研’中,‘我要教’和‘我要研’,與職稱無關,與收入無關,與名望無關,是自己教育價值的一種體現,是自身能量的一種釋放。”這是周如俊常掛在嘴邊勉勵青年教師的一句話。“周老師時常教誨我們要‘用心工作,快樂生活’,他是個務實的行動派,并不喜歡嚴肅的說教。當我們教學上遇到瓶頸,當我們思想上有了波動,周老師總能第一時間察覺,飯堂、走廊、馬路,也就成了我們隨時交流的場所。除了定期的常態學習研討外,周老師總是鼓勵我們撰寫論文、參加競賽,從而磨煉教藝、反思提升。周末陪著我們磨課,凌晨回復論文修改意見,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不管再苦再難,一轉身,我們總能發現周老師鼓勵的眼神。”在曾經的學生、如今的同事王貴祥眼中,周如俊是良師亦是摯友。
職業教育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可能是單調的,累、苦、忙、窮集于一身也許是職校教師的真實寫照。如何在教學與研究中做到工作與快樂共振?對于年輕教師來說,這是成長中的內心困惑。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領頭人,周如俊有著自己的理解:“工作中有時難免出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與失落,但是我們對職業教育的信仰始終是要回歸到職業教育的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教學與研究,不浮躁、不顯擺。教師不僅是教育的實踐者,還是教育的思考者,要做實踐者和思考者的完美結合體,善于從實踐中探索出教育的新規律、新理論、新思想。”
臨近期末,學校各項事務繁忙,看著周老師忙碌的身影,我們也不忍心過多打擾。采訪的時間匆匆而過,關于周如俊,還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未及聆聽。在職教的原野上,周如俊滿腔熱情,用心行走出“幸福的樣子”,讓我們每個人感慨。作為一名教師,他幾乎收獲了所有的榮譽,但我們相信,他的行走只要開始,就不會停歇。
采訪對話
記 者:您怎么理解職業教育?
周如俊:職業教育是一個教育類型,而不是教育層次。我一直認為教育的價值不是培育少數“精英”,而在于能否為各種擁有不同潛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開發自己才能的機會和途徑,以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把成才之路鋪在每個人的腳下。從某種意義上講,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另一只翅膀!只有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只翅膀同振,才能讓中國教育發展更長遠!正如江蘇省教育廳葛道凱廳長所說,“職業教育重要的是提供每一個人所適合的教育”。職業教育就是“根據每一個人的特點,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使他的特長、認知水平得到最好的發揮”。要呼吁整個社會,進一步樹立正確人才觀,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教育環境。
記 者:職校學生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樣的群體?您如何看待他們?
周如俊:“每個學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細閱讀的書,是一朵需要耐心澆灌的花,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大多數中職學生也許是大眾眼中的“叛逆者”,但是在我心里,我始終堅信他們是未經雕琢的玉石,我堅信教師的熾愛一定能讓學生生機勃發。多年來,我始終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努力踐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為師之道,在賞識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踏實中讓學生學會做事,在合作中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在示范中讓學生學會做人。
記 者:您認為什么是幸福?怎么看待人生的得失?
周如俊:我的專業化成長始終堅持在對教育(教學)意義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把教學與研究當成一種專業、事業乃至生活去做,向往更高的精神價值追求,這也許是構成我的“幸福樣子”的一種重要因素。別和別人比,和自己比就行了,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也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也是不平凡。“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人生境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感恩社會、感恩學校、感恩家庭,快樂生活在其中。
另眼看他
周如俊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在職業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崗位上,一門心思地探索職業教育規律,并用這些規律指導自己所在職業學校的教學和育人實踐,達到了學生進步、學校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多贏效果。這再次說明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用心,就能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江蘇理工學院職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莊西真)
周如俊是一個非常安靜卻又非常勤奮的人。非常安靜是因為他內心非常平靜,不爭不要,以一顆平常心教學、讀書、思考和研究;非常勤奮源于他始終堅持對職業教育的摯愛,不等不靠,做教學上的會思考的有心人。他教的專業課我們不太懂,我教的數學他門清,大概從1987年起到現在,每一年的普高高考試題他都做過、研究過,他寫的數學論文讓他去評個數學特級教師也是綽綽有余的。據我所知,許多學科他都有涉獵。我想啊,我們很多老師缺的就是這樣一種博且專的精神。(灌南中等專業學校退休教師 周逸明)
我是周老師當年的學生,記憶最深刻的是他的課堂總是那么活潑、靈動,充滿趣味。當時學校只有大會堂有投影儀,我們的課堂就常常搬到那里。從縫紉機到變形金剛,從坦克到神舟飛船,周老師總能找到合適的動畫視頻,把我們從晦澀難懂的專業學習中解放出來,在興趣中探究,在理解中掌握,在熟練中運用。還記得,那時周老師一家就住在學校,每天晚上他都會到教室、宿舍,輔導我們學習,不光輔導專業課,還輔導數學、英語等基礎課,身為“學霸”的他簡直無所不能。遇到周老師這樣的好老師,我們是幸運的,因為他的鼓勵和關懷,我才有可能考入理想的大學。(灌南中等專業學校教師 許家豪)
要不是有周老師的鼓勵,當年的我也許就放棄了考大學的念頭,哪里還會有我今天的發展?創業的路上荊棘遍布,每每遇到困難,回學校找老師,總是我的第一選擇。在周老師的幫扶下,我們公司和學校進行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從頂崗實習到畢業錄用,學校為公司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從設備維修到大型機械的創新研發,周老師總是親自帶領團隊具體指導。感恩母校的支持,感謝老師的關愛,讓我們在前行的路上內心總是充滿溫暖和力量。(江蘇麗莎菌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董 政)
G715
D
1005-6009(2017)60-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