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任務,這是針對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提出的根本解決之道。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供給側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定,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明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近年來,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開展了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從實施情況看,鋼鐵、煤炭等重點領域的去產能狀況取得積極進展,削減產能數億噸,供求關系有所改善;房地產去庫存取得成效,商品房待售面積特別是住宅待售面積顯著下降;企業去杠桿初見成效,企業資產負債率開始下降;降成本也隨著營改增等舉措的推進有所成效;環境污染治理、脫貧攻堅等補短板工作力度明顯加大,重點城市PM2.5持續下降,脫貧年度目標超額完成,都取得明顯成效。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形成,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經濟、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光電子器件等新型產品和產業,都獲得年均百分之幾十的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取得年均兩位數以上的持續增長,增速大大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速度。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要以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為重點,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的供需動態平衡。堅持質量第一,在各行各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質量優勢,實現由以價取勝向以質取勝的轉變。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瞄準國際標準提升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提高傳統產業的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網絡之間的相互連通和銜接,更好發揮一體化網絡效應。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效應。
要繼續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繼續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去產能和去庫存,通過并購重組和依法破產等完善市場化優勝劣汰機制,優化存量資產,增加優質供給,完善房地產調控措施,優化房地產市場供給結構,既要保供給、降房價,也要控規模、降庫存。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整體債務杠桿率,特別是要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補短板方面,強化重點地區重要污染物排放的防控和治理,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短板,動員全黨和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企業家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的主力軍,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振興實體經濟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要加大人力資本培育,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