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資源消耗利用,稀缺是資源的根本屬性。必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生產更多產品,最大限度滿足人類當前和未來發展需要。十九大報告強調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并針對當前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政策,提出新的可操作、能落地、有實效的措施,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取得新進展。
一是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和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國際經驗看,持續提高水耗、能耗和物耗等標準,有助于不斷強化企業等社會主體增強節約資源和提高利用效率的意識和動力,有助于激勵企業通過加快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能力,是促進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有效手段。要與時俱進地提高節水、節能、節地、節材、節礦標準,提高建筑物、道路、橋梁等建設標準,建立促進水耗、能耗、物耗降低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強化約束性管理,實行不符合標準的產品設備強制更新和更換。加強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實行水資源和能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切實提高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實現碳排放的主動有效控制。
二是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廣泛開展循環經濟。將人類社會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將資源從生產環節貫穿到生活環節全過程循環利用,促進最大程度、最廣范圍地有效利用資源。要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城市建設的規劃管理,促進生產系統與生活環節之間的資源循環鏈接。如:推動產城一體化規劃布局,將企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余熱余能引入城市生產和生活用能體系,利用企業高溫作業裝置協同處理城市垃圾等,使生產和生活之間實現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統籌利用,實現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協調融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消除物質交換利用、廢物循環利用中信息不對稱等制約因素,盡可能提高物品完成消費等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的比例,促進生產、流通、倉儲、消費等經濟全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和經濟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是推進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住減少資源消耗的最終關口。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費,是實現資源節約、進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和決定性措施。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珍惜資源、節約資源風尚,加強全民的生態文明教育,培養綠色文化自覺,提高人民群眾維護公眾利益和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形成全社會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自覺性和自信心。要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政策體系,構建行為激勵與約束機制,高層次、系統化地推動形成綠色化生活方式。鼓勵使用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標志食品和有機標志食品,支持共享經濟發展,推動垃圾分類處理。反對奢侈和不合理消費,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深入開展反過度消費行動,提高門檻、增加過度消費成本。發揮政府部門在推動資源節約方面的帶頭作用,建立健全體現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政績考核指標,構建綠色服務政府,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