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是黨中央在新時代針對區域協調發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我黨歷來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提出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關系、到20世紀80年代提出“兩個大局”戰略構想、到世紀之交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決策,再到黨的十六大以來作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重要部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不斷完善,內涵也不斷豐富。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性舉措,掀開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嶄新篇章。“一帶一路”建設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重大進展,雄安新區啟動設立,長江經濟帶發展順利推進。“四大板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區域政策不斷創新,協調機制加快完善。尤其是“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疊加效應顯現,沿江、沿路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長極和增長帶,區域發展差距趨于縮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的倍差從2012年的4.73下降為2016年的4.19。
但也要看到,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一些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仍然較差,發展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還有較大差距。近年來,區域協調發展又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一些地區人才儲備和技術支撐缺口較大、新動能培育相對較慢,一些資源型省份產業轉型困難,地區發展態勢有所分化。必須按照十九大報告的新部署,加快實施如下重點任務和舉措。
一是加大對特殊困難地區的發展支持。加大力度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進一步健全現有幫扶機制,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加大力度使這些地區盡快擺脫貧困,貧困縣全部摘帽,與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小康社會,形成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機制。支持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特別是加大對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的支持力度,盡快形成新的發展支撐和發展機制。加強邊疆發展和治理,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健全戍邊機制,以發展促鞏固,以治理保安全。
二是深入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進一步圍繞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綠色和優勢新興產業、新型城鎮化等重點,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針對制約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體制機制難題,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市場機制維護、營商環境改善等,通過深化改革營造更好的振興環境,激勵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結構調整與升級,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充分發揮中部地區連接東西南北的區位、四通八達的基礎設施網絡、產業和資源條件較好等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通過創新引領,發揮東部地區高端要素聚集、創新能力較強、開放條件和市場環境好等優勢,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盡快實現發展動能變革,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
三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區域內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健全區域合作機制,科學布局衛星城和產業園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合理疏解區域內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形成分工布局合理、相互協作配套、利益補償共享的區域合作新局面。
四是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形成更加有效的上下游聯動保護機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長江一江清水。
五是深化區域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要通過統一市場為基礎的要素自由流動,以及有效激勵先進、更好幫扶落后的政策機制,更加有效地深化區域合作,不斷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六是堅持陸海統籌,建設海洋強國。加強陸海開發和保護的統一規劃的協調,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保護好海洋生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步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