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這一部署同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及“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總體要求緊密相連,政策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我國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已躋身全球中上收入國家行列,正站在新時代新的起點之上。2016年,我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鞏固率為93.4%,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學率達到87.5%,高等教育總規模37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42.7%。目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力資源開發狀況處于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總體上看,教育支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但客觀地看,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比高收入國家約低10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雖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但比高收入國家還低30多個百分點。從人力資源開發存量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和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10.4年和13.3年,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教育質量差距更為明顯,我國區域和城鄉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人力資源開發環境有待優化。因此,十九大報告要求通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就是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之上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要、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多方面需求的關鍵舉措,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第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既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政策基點,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中體現,是向全黨全社會發出的重要動員令。根據十九大報告關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新要求,教育現代化步伐需要適度超前于國家現代化,必須優先加以部署;教育發展周期長,如要更好適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多樣化要求,必須統籌提前準備。在鞏固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基礎上,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在“人口紅利”趨弱形勢下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關鍵舉措,是實現教育與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持,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增進民生福祉作出更大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