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這既是重大的制度創新,也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增進民生福祉、筑牢社會保障安全網的重大舉措。
長期護理保險是對被保險人因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院接受長期康復護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各種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對象以老年人為主,主要解決老年人護理服務及其產生的費用問題。20世紀60年代起,一些國家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開始探索建立針對老年人和失能、半失能人員的長期照護制度,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德國、日本等以雇主、雇員(退休人員)共同繳費的社會保險模式,英國、澳大利亞等通過國家稅收籌集資金的國家福利模式,美國等個人繳費的商業保險模式。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經成為面臨老齡化威脅的國家解決失能人員長期照護需求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在我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十分必要、十分迫切,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快速老齡化帶來大量長期護理需求。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2015年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2億人,預測2030年將達到3.7億,占當期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25%,其中近半數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2015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中處于失能狀態的人數約4000萬,占老年總人口數18.3%,推測2030年將超過6700萬,已經形成大量長期護理需求。二是傳統的家庭照護方式難以為繼。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分戶居住現象日益普遍,家庭規模逐步縮小、家庭內部代際結構日益簡化,目前我國平均家庭規模約為3人,僅由夫妻二人組成的“一代戶”家庭在所有家庭中的占比超過1/3,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失能人員的長期生活照料和專業護理已經成為社會公共需求。三是“未富先老”使得費用負擔難以承受。初步估算,2015年全國中重度失能老人長期護理服務費用支出約5500億元,2030年將達到3.8萬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36%。而商業性照護服務市場不規范、價格昂貴,大多數家庭難以企及,不少失能人員通過長期住院的方式解決照護問題,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產生了巨大壓力,降低了基金利用效益。從各國實踐來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模式取決于醫療保障制度模式。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主體是社會保險制度,建立社會保險性質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成為必然選擇。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切實解決長期失能人員醫療和生活護理需求及經濟負擔,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2016年,我國在上海、成都等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重點就長期護理保險保障范圍、參保繳費、待遇支付等政策體系,護理需求認定和登記評定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各類長期護理服務機構和護理從業人員服務質量評價、協議管理和費用結算等辦法,以及長期護理保險管理服務規范和運行機制等核心政策開展探索。從試點情況看,參保覆蓋人數超過3800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解決失能老人護理負擔、改善家庭勞動力供給質量、優化醫療資源使用效率、支持護理產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綜合效應初步顯現,也為制度全面推開積累了經驗、營造了良好氛圍。
按照十九大的部署,要總結地方試點經驗,進一步明確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和推進思路,界定個人、單位、社會、政府等方面的權利義務,理順與其他保障措施、服務供給體系等制度的關系;要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基本滿足長期失能人員特別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及長期護理需求的支付保障機制,適合中國國情的護理等級評定機制;要通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促進護理產業發展、擴大護理人員就業培訓等綜合措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滿足群眾長期護理需求,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