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這是中央根據當前脫貧攻堅形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十八大以來,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從近幾年的情況看,脫貧攻堅成績顯著,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多萬人,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脫貧攻堅任務依然十分艱巨。2016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平均每年需要減少貧困人口近1100萬人。現在看,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都在深度貧困地區。一是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如西藏和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等地區。這些地方生存環境惡劣,貧困發生率普遍在20%左右。二是深度貧困縣。最困難的189個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平均為23%,縣均貧困人口近3萬人,分布在14個省區。三是貧困村,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村“兩委”班子普遍不強,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各級黨委政府應充分認識到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重要性緊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第一,合理確定脫貧目標。深度貧困地區也要和全國其他貧困地區一樣,實現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實現上述目標,要從各地實際出發,不能搞層層加碼,更不能好大喜功,要求所有地方、所有貧困人口都提前脫貧。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中央明確要求,新增脫貧攻堅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項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貧困地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金融投入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增加建設用地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用地需要,允許深度貧困縣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在省域范圍內使用。
第三,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對居住在自然條件特別惡劣地區的群眾加大異地扶貧搬遷力度,對生態環境脆弱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群眾增加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對因病致貧群眾加大救助幫扶力度,對無法依靠產業扶貧和就業幫助扶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底兜底。
第四,處理好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的關系。深度貧困地區宜重點發展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交通建設項目要盡量做到向進村入戶傾斜,水利項目要向貧困村和小型農業生產傾斜,生態保護項目要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
第五,加大各方幫扶力度。加大東部地區和中央單位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幫扶支持,強化幫扶責任。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第六,重視內生動力的培育。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注重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第七,加強檢查督查。實施最嚴格的考評評估,堅持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加強督查問責,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嚴肅問責。加強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對挪用乃至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必須堅決糾正、嚴肅處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