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和人們健康生活息息相關,更是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食品外包裝是食品信息重要載體,良好的食品外包裝英譯能幫助國外消費者了解食品,產生消費欲望后達到銷售目的。對此,本文則從翻譯目的論分析食品包裝英譯措施,望給予翻譯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 食品包裝 英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對外貿易日益增加,很多商品都逐漸應用英語詞匯吸引國內外消費者眼光,從而宣傳其產品及企業(yè)文化,刺激其購買行為。食品包裝猶是如此,國內食品和出口中國食品均添加英語翻譯,但翻譯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在科學合理的翻譯目的論指導下優(yōu)化食品包裝英譯,從而提高翻譯質量。
一、目前食品包裝英語翻譯存在問題
1.語用方面。食品包裝英語翻譯中出現的語用失誤,主要是因為譯者沒有將思維模式、文化差異、價值觀、語用規(guī)則等因素考慮在內導致的。如:將“即購即食,食用方便。”譯為 Open and eat immediately,“食用方便”翻譯成“immediately”,就忽略了其語用意義。可改為:Always ready to serve。
2.文化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食品包裝語言的英譯,不僅是一種商業(yè)營銷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轉換活動。一個好的中文食品包裝語言文本蘊涵著我國廣博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必須注意這些文化元素的差異和轉換,否則,既起不到介紹和營銷食品的作用,又不能進行文化交流,甚至會造成理解失誤。中國人認為“龍”是吉祥物,會帶來繁榮和好運,而西方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龍是殺人惡魔。英譯時,一定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異,避免將“龍”這樣的詞匯直譯為“dragon”,不要引起文化交流的負遷移。
3.語言方面。食品包裝英譯中通常出現望文生義、搭配不當、語法錯誤、邏輯混亂等語言錯誤,影響了食品信息的表達。將“酸菜魚”譯為“Pickle Fish”,外國人卻搞不懂它是什么菜了,應譯為“Fish slices with pickle”。此外,將“我公司”翻譯成“my company”也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應改為“our company”或“us”。因此,可改譯為:Our product, “××” Brand condiment for “fish slices with pickle”, was developed after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refinement。
二、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食品包裝英譯
1.信息型。食品包裝信息型文本的功能和意圖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均為以消費者和生產商為導向,目的在于準確傳達相關食品信息,翻譯策略也是歸化和直譯相結合。如果從具體角度分析,內容含義都直譯策略,即將文本信息直接翻譯為譯文信息,有效保證信息準確傳遞,也充分體現翻譯目的論中的目的要求,最大程度還原文本真實性。成功的翻譯者對于信息型文本語言結構、消費者心理以及文化認知方面都有不同的看待角度,因而在翻譯過程中會選擇歸化策略根據文化認知、語言使用習慣、消費心理等朝著預期目標語境不斷過渡,從而使翻譯內容本土化,使消費者接受信息時體驗到親切感。一般常用歸化涵蓋語言結構歸化,其中包括短語代替句子、被動態(tài)使用、符號化、省略等。對于消費者心理和文化認知方面則歸化則主要按照消費者文化語境對閱讀語言點進行歸化,從而直接解決消費者理解問題,和消費者心理以及文化語境相符。例如以某餅干包裝說明為例,原文有以下內容:①配料:食用鹽、白砂糖、小麥粉、食品添加劑、黃瓜、碳酸氫鈉、碳酸氫銨。②保質期:10個月。③產品執(zhí)行標準號:GB/T20980。制造商:XX食品有限公司。在翻譯過程中就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確定翻譯目的,即向該食品消費者準確傳遞有關如保質期、配料、制造商以及產品執(zhí)行標準號等信息。其次選擇可以完成信息傳遞功能的信息型文本,第三應用歸化和直譯相結合策略。第四遵守忠實內容文本構建法則,運用直譯策略將對應漢語信息翻譯為英語。對于消費心理、語言習慣以及文化差異等方面可采用歸化策略,原文中的小麥粉在英語中泛指面粉類,并非粉末或淀粉,另外信息介紹可以簡寫地名,從而符合消費者生活習慣。
2.操作型。一般成功食品包裝英語翻譯操作型文本基本上都運用信息概括策略和歸化策略。之所以不同于信息型文本翻譯策略,此類型中意圖和功能均不同,即生產商和消費者均有不同心理,以致于無法明確翻譯目的。翻譯者需要對二者進行協(xié)調和權衡,運用信息概括策略就能重點選擇將要翻譯的信息,進一步突出文本意圖功能。如果功能和意圖相同,那么翻譯者運用歸化翻譯策略,明確翻譯任務目的,由此說明消費者希望看到食品宣傳和生產商宣傳意圖相符。一般宣傳語句十分簡練,突出重點,語言富有較強的感染力和美感。食品包裝操作型文本在形式方面并沒有較為嚴格要求,往往以語篇位置,目的在于宣傳產品,引發(fā)消費者購買行為。所以要求翻譯者充分考慮消費者語言使用習慣、消費心理、文化語境等,運用歸化策略也能突破原有文化語言形式限制,去除翻譯語言陌生感,增強文字感染力,最大程度優(yōu)化宣傳效果。如果功能與意圖相悖;部分食品包裝英文翻譯操作型文本,不能將意圖和功能保持一致,多表現為將生產商的意圖傳遞給消費者并認為此方式可以刺激消費者購買。但這些信息根本不符合消費者心理和文化意境,從而造成宣傳意圖和功能相悖,所以翻譯目的需要兼顧意圖和功能兩部分。在具體翻譯策略上,相對成功的食品包裝譯文都運用信息概括和歸化策略相結合,其中歸化策略為了更好地體現以消費者為翻譯導向功能,使譯文和目標語言讀者規(guī)定相符,降低譯文陌生感。而信息概括策略方面則明確參考相關翻譯學者的忠誠結合功能法則,譯文除了要和消費者心理相符,在某種程度還需要兼顧生產商意圖,即精簡概括生產商意圖信息。
3.雜合型。食品包裝英語翻譯中的雜合型文本意圖和功能相同,然而由于包含文本并非某種類型,因此應用翻譯策略也較為復雜。很多成功食品商標英譯運用歸化策略,因為可以打破原文限制且兼具美感,提高商品宣傳效果。也有部分觀念倡導雜合型文本,即運用歸化策略翻譯綠色環(huán)保食品文本,雖然不是為了宣傳,但在消費者心理習慣和語言文化情境中起到良好的本土化效果。對于部分具有警示作用雜合型文本則要求客觀準確傳遞信息,所以運用直譯翻譯內容,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忠實于原文信息內容。然而在具體形式上需要充分考慮文化意識、語言結構、消費心理等方面存在差異,盡可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以“歡歡速食面”食品為例,具體翻譯過程為,首先確定翻譯目的,重點提示消費者以食品實物為準,圖示僅為參考,由此完成提升功能。其次選擇傳遞信息雜合型文本,第三運用歸化和直譯相結合策略,第四在文本建構方面遵守忠實內容原則,從而準確傳遞食品信息:Advertising picture for reference,directions as standard.
三、結語
總之,翻譯目的論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翻譯理論,能較好的指導食品包裝語言英文翻譯,避免英譯翻譯存在問題和盲目性。尤其食品包裝應明確體現服務性顯著特點,因此在翻譯方面應忠誠和服務于消費者,從而能更好地宣傳食品屬性、特點、銷售對象。翻譯目的論有利于消費者明確了解食品信息,一定程度也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和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食品宣傳效果,從而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侯崇瑩,趙曉紅.目的論指導下的景區(qū)公示語英譯研究[J].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6):59-61.
[2]張麗麗.翻譯目的論視角下河南食品說明書的英譯[J].語文學刊,2016(7):32-33.
[3]郭曼.目的論指導下的論文摘要 詞匯英譯[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4):38-41.
[4]楊波.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食品包裝英譯[D].黑龍江大學, 2012.
[5]孫靜藝.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品包裝英譯[J].福建茶葉,2016,38(10):365-366.
*項目名稱: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食品包裝英譯探討,項目編號:16Q211。
作者簡介:趙秋敏,黑龍江東方學院教師,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