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矛盾論》中的重要思想作為分析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理論依據,能夠清晰的解釋中國未來的發展,這將是一個不同于改革開放第一個三十年的發展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建立在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的時代。這個時代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這個時代的更好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注重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辯證的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變”與“不變”,深入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解決主要矛盾。
關鍵詞:主要矛盾 新時代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基本經濟制度 意識形態工作
一、從《矛盾論》的創作背景分析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原因
我們都清楚《矛盾論》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中誕生的。絕不是像西方的學者形而上學的觀點“是杰出的實踐家也必須是杰出的理論家”,《矛盾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革命斗爭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所創造的理論都以資本主義社會為背景,以發達的資本主義作為研究對象的,其理論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是,中國社會是極其復雜的社會情況,決定著中國革命面臨著特殊的任務,必須探索符合中國特殊的革命道路。這不是我們主觀臆想出來的結論,是血的教訓作為依據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由于共產黨人沒有什么前人的經驗可循,更不知道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盲目的以俄為師,完全聽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導致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其實,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毛澤東在井岡山初步探索出一條結合中國具體實際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但是由于這條革命之路根本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找不到,毛澤東提出的道路被否定,最終導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正是在這種革命的勝敗的反復比較中,毛澤東等人認識到中國革命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重要性。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中國發展的總體態勢趨好,但同時也面臨著經濟新常態、資源環境約束和逆全球化浪潮等一系列嚴峻挑戰。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局勢,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新一代領導集體,創造性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辯證的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變”與“不變”,僅僅抓住社會主要矛盾這一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二、從《矛盾論》所蘊含的思想分析社會主要矛盾轉變
《矛盾論》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哲學思想,其中抓主要矛盾,實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對于把握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深刻指出:“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新中國剛建立之初,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因而,經濟上不得不將重心放在重工業上,不得不將政治上的反腐敗、反質變、反和平演變做到極致,這是時代所致,雖然意識形態斗爭極端化,并進而上升為“以階級斗爭為綱”,出現“左”的嚴重錯誤,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正是由于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這種所謂“畸形”發展,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營造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較大的貧富差距,有些人將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歸結于“先富帶后富”政策,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正是由于改革開放所制定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讓社會資本這塊蛋糕越做越大,才能實現今后的共同富裕。我們現在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既將孩子留下,又將洗澡水倒掉”。
(二)實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深刻闡明:“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在矛盾發展的一定過程或一定階段上,主要方面屬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屬于乙方;到了另一發展階段或另一發展過程時,就互易其位置,這是依靠事物發展中矛盾雙方斗爭的力量的增減程度來決定的。”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要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次要矛盾會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次要矛盾會轉化為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主要方面。例如,蘇聯。蘇聯解體的根本的原因是忽略意識形態方面的斗爭,忽視階級斗爭,進而使得帝國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得逞,從赫魯曉夫開始,經勃列日涅夫,到戈爾巴喬愈演愈烈并最終解體。從表面看是一個超級大國頃刻間倒塌,但是這個偌大的國家內部早已人心所背,早已土崩瓦解。蘇聯社會性質發生了質變,經濟社會大滑坡,人民生活水平大倒退,人民很長時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政治經濟改革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展是不平衡的。有時候似乎勢均力敵,然而這只是暫時的和相對的情形,基本的形態則是不平衡的。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我們今天的社會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之所以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因為這個社會由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經濟制度。當前,新自由主義盛行,他們鼓吹非公有制經濟對于中國當前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極力要求取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的比例。這其中必然包含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或者說是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成為經濟“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那么國內外相互勾結的反華勢力也必然會在政治上“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那么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性質就會改變。
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人民美好的幸福生活不僅是依靠經濟建設一方面,還需要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步進行,不僅僅是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還包括對公平、正義、環境、教育、衛生、醫療等方面的需求。
三、運用《矛盾論》的基本原理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里明確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之所以是新時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不在是1981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確立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而是經過建國以來近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近四十年的努力,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判斷,對主要矛盾的判斷直接決定了對于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的認定和確立。因此,科學地理解這個主要矛盾,對于精準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深層根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主要矛盾轉化的同時也意味著這個新的矛盾如何解決問題的提出。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在不忽視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表現形式和存在形式,是隨著歷史發展潮流不斷變化的,“變”是常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永不停歇的,基本矛盾的變化蘊含在不變之中,持續不“變”的“變”是常態。”
可以發現,中國現有矛盾的實質已經不在突出表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而是重點表現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通過變革生產關系使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但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必然引起經濟基礎深度變革,出現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為表現的經濟基礎改變,這就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產生邏輯矛盾;非公有制經濟本身所具有的局限同人民的長遠利益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夢想相沖突,因此,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能僅僅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這一經濟運行的表層關系,而是要深入調整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開展這種調整的根本標準是以人民為中心,根本舉措是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原則是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建設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關鍵在于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變革,因而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求將黨的政治建設擺在第一位,不能因為黨的長期執政忘記了黨的性質和目標,即所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二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這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推動黨的思想建設。三是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要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四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一方面要堅持以上率下,繼續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繼續整治“四風”問題;另一方面要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讓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五是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這表明未來將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入手,促成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有效整合,在制度上和組織上形成集中統一的監督體系。
(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公有制經濟控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部門,提供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和戰略性高新技術,能夠有效地糾正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保護和發展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與此同時,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避免經濟發展陷入“不充分”的陷阱。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調動各類經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競爭性的市場環境,積極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
(三)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
所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我們不僅要將從制度的領域控制所謂自由經濟的蔓延,還必須從意識形態領域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和實踐。互聯網作為現代人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一方面,我們必須占據網絡主陣地,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一批具有正確歷史知識、充分了解我國國情、黨情、世情的,勇于擔當黨和國家“傳聲筒”的網絡大佬,將黨和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的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取得的成就真實有效的傳播給大家。
用《矛盾論》來分析今天中國的現實環境和具體條件,可以發現,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于改革開放第一個三十年,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另一個更高的階段,但是這個階段絕不是全新的時代它是汲取,沒有這近六十年的砥礪前行,中國不可能也決不能取得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六十年我們解決了很多矛盾,積累很多的經驗教訓,同時又迎來的新的社會矛盾,但只要我們可以懲前毖后、繼往開來,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繼續做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同時也要加強四個自信,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從而解決好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周紹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突破》,
http://www.cwzg.cn/theory/201710/39295.html.
[3]吳斌:《從<矛盾論>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http://www.cwzg.cn/theory/201710/38998.html.
[4]吳文新:《科學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矛盾依據》,
http://www.cwzg.cn/theory/201711/39574.html.
作者簡介:
李媛(1993.12--) 性別:女,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人,學歷:在讀研究生,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