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焱
(寶鈦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質量成本經濟效益淺析
——以A公司為例
馬啟焱
(寶鈦集團有限公司)
經濟危機以來,全球市場環境嚴峻,企業發展步履維艱,企業為提高銷售業績和市場占有率,加大質量投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以應對市場競爭與挑戰。本文通過對A公司2015年的質量成本數據的分析,得出過度的質量投入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的結論,旨在為企業質量管理提供財務方面的建議,希望管理者放眼市場環境,在追求質量提高的同時考慮經濟效益。
質量成本;經濟性分析;經濟效益
隨著全球經濟被金融危機的陰霾籠罩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企業面對日趨復雜嚴峻的市場環境會考慮提質增效,維持、增加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銷售收入;另一方面可能會考慮減少資源投入,控制、降低各方面成本,消除各種減利因素,以求提高經濟效益。
面對企業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一般都會提高質量水平,嚴控產品質量問題,不自覺的就會導致質量總成本的上升,減損企業經濟效益,降低企業利潤。嚴酷的市場環境促使企業不得不考慮追求以低的投入、低的成本獲取滿意的質量和盡可能大的利潤。
下面筆者對A公司2015年質量成本數據進行分析,剖析質量成本的構成與變化,評價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經濟有效性。

表1 2015年A公司質量投入損失對比分析表2016年3月5日 單位:萬元
由表1可知,質量投入增長61%帶來了質量總成本增長了45%,說明投入的增加并沒有帶來總成本的下降。如果在未來期間里增長的各項質量收入小于增長的質量總成本金額,那就說明增加質量投入是不經濟的。增加投入10元大概減少損失1元,為了減少1元成本,卻花費了10元去維持,顯示出投入與效益的失衡。
一般情況下,預防鑒定等質量保持費用應該和故障損失費用平衡,以達到質量成本管理上的經濟性。而A公司質量投入占比過大,內部構成的不均衡可能會導致質量控制的效率與效果。投入增長過快,遠遠超過損失總額,預防鑒定成本是影響質量總成本的主要因素。預防鑒定成本比例不均衡,相對于故障成本,基數、比例和增長率都顯得比較高,比重很高、增長很快的預防鑒定成本支出并未帶來明顯的回報,顯示出一定的質量過剩。過度追求零缺陷,可能會導致預防鑒定成本失控。質量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浪費,不能使企業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在實際工作中應圍繞企業經營目標分析企業內外各種影響因素,使其達到必要功能與成本耗費的最佳結合點,使企業產品質量成本達到最佳水平。

2015年的質量成本數據驗證了隨著預防成本、鑒定成本的增加,損失成本隨之下降。
(一)質量投入與損失變化趨勢離散分析
如圖1,系列1是質量投入,從2012~2014年,質量投入與損失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從2015年開始,兩者的變化趨勢偏離度開始加大,離散度達到最大,也正是從2015年開始,開始出現質量過剩的現象,所以質量投入與損失的離散程度大小也可以作為判斷質量過剩程度的一個指標。
(二)質量投入與產品合格率變化趨勢離散分析
如圖2,系列1是質量投入,系列2是產品合格率,為了方便比較,比較衡量變化趨勢,將系列2數據加工處理。從2013~2014年,質量投入與產品合格率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從2015年開始,兩者的變化趨勢偏離度開始加大,離散度達到最大。
由圖1、圖2可知,質量投入、損失的相對變化趨勢與質量投入、產品合格率的相對變化趨勢類似。以往的經驗似乎在說明,投入損失的變化趨勢一致往往說明質量控制比較均衡,往往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質量控制趨于合理;當均衡被打破,變化趨勢開始逆轉,反向離散加大,效益狀況也就開始慢慢的不理想直至加深。
(三)質量成本與企業利潤的關系分析
設P表示利潤,C表示質量成本,
分析2015年數據可得到:P/C=-2,ΔP/ΔC=-10,ΔP/P:ΔC/C=-6。質量成本減少100%會導致利潤總額增加約600%。
由上可知:利潤總額/質量成本總額的絕對值大概在1~2之間,說明質量成本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非常之大,利潤總額對質量成本有很大的敏感度,控制質量成本就會帶來非常明顯的利潤變化,所以控制質量成本就顯得非常必要。當然也不能一味的降低質量投入,應綜合考慮質量管控和企業經營的多種因素后再作出籌劃,尋求增加收入不降低質量的方法提高企業綜合效益。企業經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利潤,有了利潤才可能維持企業的存在,才有可能為未來儲備發展動力、開拓發展空間,沒有利潤將很難存續,在市場的暴風驟雨中慘遭淘汰。
通過以上財務角度的分析可知,質量成本總額與企業產值、銷售收入成本等因素并無明顯的線性關系;質量投入的增加確實帶來了損失成本的下降,但是質量成本的過度投入并不一定導致損失成本的相應程度的減少,反而會使質量總成本上升,導致企業經濟效益的下滑,并不符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要求。從長期來看,如果現在投入的預防鑒定等保證成本大于在未來期間內帶來的質量收入現金流量現值,就說明保證成本是不經濟的。
市場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期望和要求一般都會很高,但是外部期望與企業內部質量管理之間就會形成一個擺在管理者面前的難題,到底是要質量還是要效益?當然,質量和效益從來都不矛盾,好的質量一般情況下必然導致好的企業效益,盡管如此,企業也要很好的研究一下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和企業的應對策略。質量是企業在慘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去的重要基石,沒有好的產品質量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過度的追求高質量導致質量投入增加,進而促使質量成本上升,企業效益下降。經濟效益、企業價值應該是企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追求質量本無可厚非,但是不應該成為企業經營的首要目標。
(一)A公司的質量成本數據可能顯示質量控制出現問題,應該引起重視,應該留意增長是因為生產過程需要,還是不可控因素,還是質量失控導致的。研究各種因素產生的原因,探求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二)建立健全質量成本數據收集系統,完善成本的歸集,引入質量收入,注重質量損益,在不打亂原有成本核算體系下,增加質量成本收入核算。實現質量數據的及時獲取,以便于為質量管理決策提供數據和信息依據。檢測常規成本核算系統無法確定的隱性成本,例如:客戶補救成本、信譽損失成本、客戶不滿成本。
(三)及時了解質量成本的變化情況,尋找質量改進機會,減少質量損失,提高經濟效益。不斷跟蹤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在維持必要質量投入、保持較好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努力使其降為零。持續評估,調整預防措施,爭取進一步改進。
(四)調查鑒定活動的“適當性”,確保預防活動能夠推動改進;建議遏制鑒定成本的增長勢頭,適當縮減預防及鑒定成本的支出量和支出比例,轉而將精力和視線放在既能降低故障損失,又能降低質量成本的方式上。過度追求故障成本的降低可能會導致質量總成本的上升。追求可接受的產品質量水平雖不能達到完美的零缺陷,但是可以將質量成本降到最低。或許可以考慮重新審視一下質量檢查方案的設計,這樣更有利于企業保持質量與效益、質量與經濟的相對平衡、穩定和發展。
(五)應該調查質量投入與損失之間的敏感性和離散性,探討質量損失不變的預防與鑒定支出的臨界值,為以后的質量成本管控提供參考與依據。應該調查質量管控工作是否是增值作業,是否為企業創造價值,是否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否減少了企業成本、增加了利潤,離最佳狀態、最高標準還有多遠。
(六)實施目標質量成本管理法,制定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標準,即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水平,定期進行差距分析,擬定改進措施。
(七)財務部門和質量管理部門應緊密協作,加強溝通協調,實現質量成本管理的信息共享,探索質量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斷將質量管理向前推進。財務分析依賴于財務數據獲取的充分性、真實性和及時性,如果一些質量損失難以度量,質量收入沒有反映,質量數據統計不全面、不充分,就會導致財務人員難以從財務核算與管理的角度上對質量體系的有效性進行測量。有些費用常常作為正常的管理成本核算而沒有納入質量成本中去,使企業的經營管理難以得到持續改進。
責編:險峰
F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