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興發 楊曉平



摘要: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以“大學出版社”為研究對象,對近10年來C88CI期刊收錄論文作為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發表數量總體呈現遞增的態勢,但尚未形成一批持續的較有影響力的研究團隊,高水平研究成果較少,研究方法主要表現為經驗性研究與思辨性研究;“大學出版社”這一領域研究需進一步培育研究團隊,規范研究范式與研究方式,提升學術貢獻。
關鍵詞:大學出版社;CSSCI;計量分析
在社會文明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文化傳承、知識傳播、科技應用的紐帶和橋梁,出版業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均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當下知識經濟時代,在社會文化事業的生產與傳播鏈條中,作為知識與思想傳播、文化與文明傳承重要載體的學術出版的作用更加凸顯,大學出版社作為一支核心的學術出版力量,在社會進步與文明、知識經濟社會構建中的影響愈來愈不可或缺。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幾年的轉制改革,我國大學出版社各項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在當下知識社會場域中,大學出版社在推進知識傳播、保存學術成果、保護思想文化多樣性等方面的職責和使命依然任重道遠。伴隨著我國大學出版社實踐的推進,針對“大學出版社”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面梳理近年來這一領域的相關文獻,加強大學出版社的專題研究,剖析其理論發展脈絡、研究動態與研究現狀,對于深化大學出版社體制與機制的改革,更好地發揮傳播知識、傳遞信息、推動社會進步的功能,對于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促進我國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本文以“大學出版社”為研究對象,將2006-016年度同方知網(CNKI)收錄的CSSCI期刊論文作為樣本數據進行分析,以期梳理十年來我國大學出版社的研究文獻的整體發展狀況,探析其研究主題與熱點問題,并探尋這一學術領域的發展脈絡與未來趨勢。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研究對象為“大學出版社”,側重于大學出版社的改革與發展、內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未完全將“大學出版”相關的研究內容包含在內。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與工具
通過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這一指標可全面檢視某一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CSSCI數據庫是國內學界認可度高、影響力大的中文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本文運用文獻法、計量法以及CiteSpace知識圖譜方法,從研究成果的發表規模、研究學者、研究機構、相關學者、研究熱點、主要觀點等方面,分析近10年來“大學出版社”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研究動態與研究趨勢。
2.數據采集與樣本說明
本文以同方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的CSSCI期刊論文為數據來源,檢索式為“主題=大學出版社or高校出版社”,時間跨度為2006-2016年,檢索時間為2017年7月25日。在對文獻內容進行篩選的基礎上,刪除新聞稿、通知、出版社介紹、新書推介等非學術論文樣本,共梳理出279條記錄,以此作為本文研究的最終樣本數據。
二、統計分析
1.論文的年度發表統計
在一定程度上,某一學科領域內研究文獻年度分布情況能夠反映出該領域研究的發展水平與趨勢。由圖1可知,2006年以來,我國“大學出版社”這一領域的學術文章發表的總量不多,共計279篇,年均27.9篇,發表數量總體呈現遞增的態勢。
同時可以發現,這一研究領域各年度學術論文發表不均衡。將10年間文獻數量進行進一步的階段劃分,可以將整個時間軸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6-2009年,這一階段關于大學出版社的研究產出規模不大;第二階段是2009-016年,這一階段是我國大學出版社研究的穩步增長階段,期間共發表論文232篇,每年發文量平均為29篇。
2007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以及教育部聯合制定并頒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出版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和《關于高等學校出版社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兩個重要文件,這是我國高校出版社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高校出版正式揭開了由事業單位向現代企業轉變的序幕。至2009年年底,我國高校各出版社逐步完成了由事業單位向企業轉制的使命,改制完成后,高校出版社由原來的事業單位變為企業單位,成為自負盈虧、自謀生路、自求發展的獨立法人機構。這一制度設計與大學出版社的實踐推動了業內學者對相關研究的積極}生,成為該階段相關文獻活躍增長的主要動因之一。
2.研究機構分布分析
在279個最終樣本中,按照第一作者或獨立作者進行統計,9個一級機構刊文7篇以上,具體見表1。
表1可顯示出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大學出版社研究領域已初步形成了以武漢大學、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重點高校為中心的研究基地,其中以上三所大學10年間累計發表學術論文39篇,占該領域學術論文總樣本的約14%;二是累計發文在7篇以上的機構有9所高校,合計發表185篇,占總樣本的66%;三是9所學術成果較多的研究機構均為高等學校,具有出版專業的高校與規模較大的高校出版社成為大學出版社研究的主要陣地,而其他社會組織與機構相關成果偏少。
3.研究學者分布分析
作者的發文數量是分析一個研究領域成熟度的重要維度,對論文作者的統計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計量統計分析,在279篇樣本學術論文中,涉及作者共計260人,其中,發表論文在2篇及其以上的作者共計48人(具體見表2)。表2顯示,第一,“大學出版社”這一研究領域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力的研究學者,如蔡翔、龍玉明、楊軍、宗俊峰、陳君良等;第二,從研究者總體研究成果來看,人均發表僅1篇,且超過80%的學者10年間僅發表1篇,該領域的研究力量比較分散,沒有形成一批較有影響力、持續開展研究的重要團隊,多數學者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從整體而言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第三,近年來一大批來自高校專門從事大學出版研究的學者,以及高校出版社的管理人員紛紛開展大學出版社的學術研究,成為大學出版社研究的兩大主體,而社會專業研究機構的人員偏少,endprint
4.研究的熱點和演進歷程
關鍵詞是學術論文中最能體現研究主題信息特性的詞語,對關鍵詞詞頻變化進行分析能夠揭示研究的熱點,對其進行挖掘是探究一個學科、一個領域研究狀況的總體特征及其發展脈絡最關鍵的路徑,同時也有助于對其發展趨勢做出科學的預測。
筆者通過Cite Space知識圖譜方法,對我國近10年“大學出版社”279篇有關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后得到的關鍵詞可視化結果圖(見圖2),進一步按照年份對出現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繪制出“大學出版社”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列表(見表3)。
根據圖2和表3中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與高頻關鍵詞的分析結果,筆者將近10年來我國“大學出版社”學術研究的脈絡演進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三個發展階段學術文獻的高頻詞及主要研究觀點如下:
第一階段(2006-2009年),此階段出現的高頻詞為體制改革、轉制改革、案例研究、發展戰略等。這一階段的研究文獻主要側重于對大學出版社宏觀層面的研究,以及對國內外知名大學出版社的案例研究。如楊曉鳴(2006)在探討大學出版社轉企改制時提出,盡管大學出版社不同于其他專業出版社,但大學出版社都是名副其實的企業,不是非營利性質的純學術單位,并進而從大學出版社的屬性、大學出版社改制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大學出版社改制的現實意義等方面,對大學出版社要不要改制及如何選擇合適的經營機制進行了探討。姜華(2006)認為,英國與美國大學出版社發展時間較長,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出版經驗,并從戰略定位、出版結構等方面剖析了兩國大學出版社的經驗與特色。鄔書林(2007)認為,高校出版社是我國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制改革是我國出版發行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高校出版體制改革既要遵循一般出版社改革的普遍規律,又要解決改革發展面臨的特殊問題;要研究借鑒一般出版社改革的經驗,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外著名大學出版社的經驗,從我國高校出版社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化高校出版體制改革。楊軍(2007)對我國大學出版社體制改革的形勢進行了SWOT細化分析,他提出國家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在出版業實現政企分開,進一步明晰產權,利用市場化運作機制,我國出版行業迎來進一步開放的格局。劉軍、顧永才(2007)對大學出版社轉企改制若干現實問題的處理進行分析與探索。賀圣遂、李華(2007)以復旦大學出版社為例,分析了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經營策略。蔡翔(2008)認為,需要認真梳理第一批改制試點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產權多元化、人力資本產權化、出版資源配置、政策調控、公益性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等,樹立科學發展觀是推進大學出版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指導思想。張建中(2008)以美國大學出版社為案例,分析了在整個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領域發生劇變的形勢下,美國大學出版社的應對之策和發展思路。梁上啟、段維(2009)探析了大學出版社轉制過程中亟待處理好的三種關系,即學校與出版社的關系、職工與出版社的關系,以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宋瑛、吳亮芳(2009)以轉制改企為背景,基于SWOR分析法對高校出版社當前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行了剖析,并探索了新形勢下高校出版社發展戰略選擇的問題。
第二階段(2010-2013年),此階段出現的高頻詞為轉制改革、學術出版、數字出版、核心競爭力等,更多的相關文獻開始探索學術出版與大學出版社的競爭力等主題,從中觀層面更為深入地探討大學出版社的生存與發展,并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分析數字出版發展思路。如陳君良(2010)以武漢大學出版社為例,分析了大學出版社體制改革面對的問題,認為需要認真處理好與主辦高校的關系,做好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等工作,明晰產權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以及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內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宗俊峰(2011)結合清華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實踐,提出大學出版社要依托學校充足的人才資源、智力資源、知識資源、教學資源和學術資源,使出版社從單一的教材提供者逐漸轉變為面向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內容提供者和服務提供者;利用大學社的資源優勢,在教育領域聯合打造內容、運營和服務綜合數字出版平臺。鄔書林(2012)認為,出版物數量的增長一定要有質量的提升做保障,學術著作出版一定要嚴格遵循出版規范,提高出版質量;要把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作為提升我國出版發展水平,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深入扎實地抓好、抓出成效。焦貴萍(2012)認為,大學出版社的主要使命不是商業利潤,而是它的學術使命,應秉承學術使命、文化追求,并提出當下我國學術出版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龍玉明(2012)從多元化戰略出發,論述了高校出版社實施多元化戰略的條件、策略和需注意的問題。敖玉蘭、郭麗麗(2013)認為,大學出版社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上創造和保持持續競爭優勢,關鍵在于具備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并對大學出版社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力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歸納,借助鉆石模型理論系統分析了大學出版社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力發展要素,提出了其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力的主要提升路徑。郝振省、王飚、姜曉娟(2013)認為,當前數字出版作為發展迅猛的新型戰略性產業,代表著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承擔著我國新聞出版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并分析了目前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出版轉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思路。韓建民(2013)總結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近年來學術出版和“走出去”工作的成績和經驗,提出大學出版社是學術出版的主力軍,應當主動適應學術出版轉型,建設學術成果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實現有品牌、有實力、有地位、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出版發展目標。劉佩英、楊帆(2013)認為,學術圖書是大學出版社的重要產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創辦國際一流大學的背景下,學術圖書在大學出版社的地位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功能正在發生變化。黃先蓉、鄧文博、田常清(2013)依據鉆石模型理論,以大學出版社在國際化發展道路中所做的探索和實踐為研究背景,綜合探討了國內大學出版社“走出去”的基本現狀,并分析其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要素、“走出去”面臨的威脅和挑戰等,提出其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的提升策略。endprint
第三階段(2014-2016年),此階段開始出現后改制時代、產權多元化、“走出去”、新媒體(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出版融合、人力資源的考核與薪酬體系等高頻詞,相關文獻更側重于從微觀層面、時代發展的主題與特點對大學出版社進行研究。如劉堅(2014)認為,目前我國大多數大學社距離完全競爭的市場主體甚遠,加之數字出版等新業態對傳統出版的沖擊,大學社處于一個新的歷史關口,應該從公司治理、市場定位、數字出版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尋求解決這一困境的戰略對策。汪宜曄、劉輝、黃道見(2014)提出,轉企改制后大學出版社凸顯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文化再構建的缺失,二是產權結構的缺陷,并進一步探討了大學出版社產權多元化及對外股權投資的產權深化改革設想。馮會平、王雅菲(2015)認為,媒體融合時代出現的網絡圖書、手持閱讀器、跨媒體圖書,使傳統的學術出版面臨生存危機;我國的學術出版可以而且必須利用媒體融合的豐富手段發揮自己的優勢,樹立專業自信、品質自信、盈利自信,實現從內容生產到傳播渠道再到盈利模式的真正變革。張文鴦(2015)認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出版社轉型并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成為當下高校出版的新課題。高校出版社亟須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引下,調整發展路徑和經營模式,在內容制作、媒體傳播、營銷渠道與資本運作等方面實現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突破發展瓶頸,激發發展動力。劉軍(2015)提出,大學出版社是整個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轉制時代,大學出版社依然面臨出版產品結構失衡、重量不重質、人才問題突出、內部治理弊端等諸多發展困境。因此,大學出版社必須走“人才強社、學術出版、特色化發展、校際出版社合作以及數字出版”之路。趙麗芹、向陽(2015)認為,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管理體系關乎大學出版社的長遠發展,全過程績效管理的主要內容是考評員工在各個工作流程中的業績表現;主要特點是注重員工全面發展、績效實現多元交叉、績效考評貫穿流程;主要構建原則包括有利發展原則、正向激勵原則和公平和諧原則。吳贊、李開龍(2016)認為,人力資本是大學出版社轉企改制進程中最大的短板;目前中國大學出版業的人力資源分布呈現紡錘型結構,不同大學出版社的人員編制狀況差異較大,大學出版社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仍帶有濃重的行政色彩和計劃烙印,缺少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的戰略性人力資源制度和運行機制。俞金鑫、張志強(2016)認為,微信日益成為大眾不可或缺的社交平臺,而其集聚性強和社交性顯著的特點也利于以學術出版為主的大學出版社營銷,并通過對110家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開通狀況進行調查,闡述了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現狀。陳躍琴(2016)認為,在數字化轉型的互聯網時代,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助力高校學術出版“走出去”是個新課題,并結合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走出去”的實踐經驗,就新媒體助力高校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思路和途徑進行探討。張健(2016)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給“走出去”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并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為案例,深入地剖析了“一帶一路”戰略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立足專業特色,以“內容+互聯網”思維,專注精品研發,提升品牌認知度,創新營銷手段,構建立體化的營銷渠道,以及多形式、多層面、多角度的國際合作的舉措與成效。宗俊峰(2016)認為,在新媒體時代,大學出版社應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借鑒國際著名大學出版社的經營管理經驗,堅持“專業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之路,緊跟國家科技創新步伐,積極適應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借助新技術手段,加快轉型步伐。
三、結論與展望
通過以上對近十年我國“大學出版社”學術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關于大學出版社研究的學術產出總體呈現遞增的態勢,研究領域逐漸拓展,以大學出版社的體制改革為主線,從宏觀的理論探索向中觀、微觀領域發展,以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為背景,深入探析大學出版社新生態發展的新路徑,研究方法漸趨多樣化,既有宏觀的分析,也有微觀的案例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指導我國大學出版社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可以看出,近十年來關于我國大學出版社的學術研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第一,在研究導向方面,近十年來,有關大學出版社的研究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始終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文化產業支持政策等目標,對大學出版社改革發展的宏觀環境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研究者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從我國大學出版社的實際出發,著眼大學出版社當下面臨的內部體制機制問題及發展困惑,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各大學出版社的改革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第二,在研究團隊方面,目前來看,從事大學出版社的主體主要來自高等學校出版專業的專家學者和大學出版社的管理人員,通過對論文作者、作者單位的分析表明,當前我國大學出版社的研究隊伍尚未形成一批持續的較有影響力的研究團隊,為此,大學、出版社、大學版協等機構應更加注重相關學術研究工作,培育核心研究群體,組合研究團隊,以大學出版社的發展為研究主題,在若干研究領域持續開展研究,形成有影響力、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推進大學出版社的改革實踐。
第三,在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方面,從研究主題不難看出,這十余年間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對大學出版社的應然性研究和思辨性分析,而依托一定理論框架進行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產出相對偏少,因此,未來這一領域的研究者應更加規范研究范式,科學界定學術概念,吸納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重視理論框架的建構,運用嚴謹的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方法,豐富并完善相關理論體系,提升大學出版社學術研究的理論價值。
(余興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社長;楊曉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直屬黨支部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