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關鍵詞教學
互聯網使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過去,有了疑問,首先想到的是查閱圖書或是咨詢專家,現在大家有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上網去搜,靠什么搜?靠關鍵詞。我們大多是用關鍵詞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我們如果在互聯網世界中離開關鍵詞,簡直什么都干不了。在互聯網中任何文件如果不做標引很難被檢出,做標引就是使用關鍵詞對文件進行描述,關鍵詞越準確、越多,被檢出的機會越多,檢出的正確率越高。
學會尋找關鍵詞很重要,也很實用,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幾乎干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關鍵詞。關鍵詞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準確越好,數量過多反而會起副作用。另外,還要對關鍵詞做重要性的順序排名,也就是關鍵詞權重排名。選擇高搜索指數的關鍵詞。搜索指數就是關鍵詞在互聯網搜的熱度。通常情況下,搜索指數越高,在一定時間內被檢索的次數越多。互聯網是有潮流變化的,要應潮流的變化設置關鍵詞。將準備好的關鍵詞逐—上網進行搜索,選擇那些搜索指數高的詞匯,同時,還要注意選擇那些搜索結果少的詞匯。有些潮流已過去,相關關鍵詞就會退出高搜索的范圍。同時還要考慮關鍵詞的相關度,要隨具體業務的變化而變化,不能一味追求高搜索率,而忽視相關性。現在已經有些軟件專門提供關鍵詞服務。
在出版領域中圖書書名、內容提要、腰封、圖書宣傳文案都涉及關鍵詞的提煉。如果關鍵詞提煉得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經常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關鍵詞提煉的訓練。現場展示一些圖書,讓他們撰寫內容提要、腰封、宣傳語,然后再點評。有時也將書市上的有些圖書的內容提要、腰封、宣傳語展示出來,讓學生進行評價。如果單純讓學生評價,他們往往不知如何人手,按照提煉關鍵詞的方法進行分析,就可以很快發現問題、抓住要點,命中讀者的購買點。實際上,在其他領域,關鍵詞也同樣有著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得關鍵詞者得天下。
提煉書名。書名是書的眼睛,讀者買書首先看書名,書名提煉得好,讀者不看內容就會購買。有些書名提煉得好,讓人耳目一新,馬上調動購買欲。有些書名過于老套,波瀾不驚,甚至有些俗套,往往難以吸引讀者購買。為了訓練學生提煉書名,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的講義。比如,我把孫云曉先生關于談中學生性問題的—本書的簡介單獨提出來,放到大屏幕上,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提煉書名。在提問的過程中,我逐漸加以引導,比如,中學生生活中最顯著的標志是什么,最后大家提煉為“書包”這一關鍵詞。然后,我再問,性問題不能在書名中太過明顯,不然讀者可能會臉紅,要隱藏起來,找一個代稱,試著找這樣一個關鍵詞,最后大家聯想到玫瑰。有了這兩個關鍵詞,再想辦法聯系起來,最后有人說“藏在書包里的玫瑰”。最后,我把這本在網上銷售的《藏在書包里的玫瑰》的封面展示出來。大家很有成就感,也掌握了一種方法。
助力圖書營銷。現在的網絡營銷也是在使用關鍵詞,使用的關鍵詞滿足了特定用戶群的需要,被點擊率就高,相關網站、網頁、微信公眾號的黏度就高。對于圖書出版商來講,一本書的營銷首先需要提煉關鍵詞,開始可能是十幾個,最終經過不斷提煉,可能只剩一兩個關鍵詞。然后,就可以圍繞這一兩個關鍵詞制定營銷方案、撰寫推廣文章等。其實,任何一種網絡推廣活動都一樣,都需要反復提煉關鍵詞,那些無目的、無關鍵詞的推廣幾乎不會有什么好的效果。
大數據之關鍵。近兩年最火爆的莫過于大數據了,大數據工作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使用關鍵詞。現在很多平臺提供個性化內容推送,靠大數據抓取個人特征,繪制用戶興趣圖譜,也叫用戶畫像,然后選擇內容推送。大數據對用戶個人特征分析的依據仍然是關鍵詞,興趣圖譜就是一個關鍵詞群。用戶每登入一次,后臺計算機就會根據用戶點擊的內容涉及的關鍵詞對用戶描述一次,也就是用戶畫像,登人次數越多,對用戶描述越準確,相應的推送就越準確。“瓜日頭條”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技術抓取,技術抓取的關鍵就是關鍵詞設定。
做研究利用關鍵詞查找文獻。寫論文,關鍵詞很重要,有很多學生包括某些教師認為寫一篇文章只用三兩個關鍵詞檢索文獻就夠了,大錯特錯!寫一篇文章需要用很多關鍵詞檢索文獻。比如,關于出版經紀人的研究文章,要檢索文獻至少使用如下關鍵詞:出版經紀人、版權經紀人、版權代理、版權代理人、版權代理公司、文學代理人、文學經紀人,包括一些著名的出版經紀人,比如英國著名出版經紀人托比·伊迪,克林頓夫婦、小布什總統、奧巴馬總統、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出版經紀人比爾·巴內特等,還有一些著名的版權代理公司,如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大蘋果、安德魯等。通過一一搜索這些關鍵詞,才能最大限度獲得相關文獻,才不至于說大話,才不至于以偏概全。我在課堂上經常會訓練學生使用關鍵詞。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我經常提問學生使用了哪些關鍵詞,結果大多在預料之內,他們使用的關鍵詞很少,大多在三五個,這是遠遠不夠的。
二、新聞、新書導入
新聞導入,培養“書式思維”。在課前將最新的和出版相關的新聞摘錄一段,導人課程,這樣學生感到很新鮮,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其實,任何新聞都可以和出版關聯起來。我經常給學生講:書是萬物,萬物皆書,人生百味,書有千趣。任何學科的知識都在書中有呈現,都被書記錄下來;世界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編成書。通過具體分析一個新聞事件如何與圖書關聯,來啟發大家將新聞事件和圖書出版關聯起來。這是我們要求培養的書式思維,什么時候,你看萬事萬物都是書,你就已經成為一個合格的圖書策劃人。
基本上每節課我都會講述出版新聞,讓學生進行分析,并策劃選題。不給事前準備的時間,現場提問。比如美國發生槍擊案后,馬上把相關新聞通過投影儀投到大屏幕上,讓學生針對這個新聞策劃—本書。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紛紛提出自己的策劃思路和選題名稱,有從歷史角度策劃選題的,有從文化角度策劃選題的。最后,展示已經出版的相關圖書。比如《美國槍支文化:一部用槍支寫成的國家歷史》,現場檢測學生選題的可行性,效果很好。實際上也是歷練學生的信息使用能力。查理周刊事件發生后,我馬上將這件事情的新聞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策劃選題。結果學生們—下子提出了幾十個選題名稱,比如《西方人眼中的“穆罕默德”》《穆斯林眼中的西方》《千年恩仇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傲慢與偏見:新聞媒體與宗教100例》《由查理周刊事件看媒體人的素養》。我還設計了關于奢侈品、世界創新系數、離婚率、慈善、納粹燒書、世界犯罪率、世界藝術中心遷移、調侃美國總統、一帶一路、中國城市化問題等選題策劃實訓。這些實訓都是根據剛剛發生的重大新聞收集資料,然后現場讓學生利用發散思維策劃相關選題。因為是新聞,同學們很興奮,很樂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講解事件發生的背景,分析其原因,并適時給他們以引導,提煉書名,確定讀者群,確定開本、用紙、定價等,效果很好。
上課前幾分鐘推薦書。編輯出版專業就是一個關于書的專業,為增強學生的書感,我基本上每次課都要向書生推薦書。有些書的封面設計好,要求大家分析好在哪里,從構圖、色彩、字體、腰封等方面逐一分析。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學生基本上能掌握如何分析一個封面。為了教學需要我還專門買了一些垃圾書,在課前展示給大家,要求學生分析這些書的特征。有些書反映了一種最新潮流,展示后會要求學生針對現實熱點問題策劃選題。有些書給我帶來閱讀快感、引起我很多想象,有些學生很認同,會按圖索驥上網購買。有些書專門為講解的課程來做導^用,比如在講如何為圖書起名這節課日寸,會提前展示一些書名比較優秀的圖書,要求學生分析好在哪里,順勢導入課程。在不知不覺中,每個學期都能給學生展示三四十本書。
三、發揮學生自教、互教優勢
很多人認為大學就是老師教學生,按照常規理解確實沒錯,可是,如果你在大學教過書,你就知道這是完全錯誤。大學里,除了老師教學生以外,還有老師教老師、學生教老師的情況。君不見很多大學老師請教學生新媒體的玩法?在課堂上,老師的觀點、材料使用難免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的觀點得到完善,這是學生教老師。準確地講,大學是一個教與學的交流共同體,是雙向交流、多向交流的共同體。大學中的每一個參與主體都可以從他人那里學到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會教會他人。
還有一點是很多人忽視的,也是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的部分,就是學生教學生。很多知識,老師教過之后,學生當成耳旁風,可是如果某一個學生掌握了一種在他們當中十分需要的技術,這種技術就會以很快的速度在學生之問傳播,要比老師教效果好得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提倡小先生制。但是,我們的很多學校忽視了這一點。
每年我都舉辦考研、保研等各種座談會,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習效果也很好。每年5月份,大四學生要返校,他們在實習、考研過程中都經過摸索,積累了經驗,我專門安排大四學生與大三學生一起開座談會,大三學生可以很容易獲得大四學生的經驗,少走彎路,包括考研如何選專業、選學校、調劑等。我的一位研究生2017年畢業,畢業論文研究的是西安樂樂趣公司兒童立體書,論文寫得很好。我就專門安排她給2014、2015本科編輯班、出版專碩班做專題講座。講座很成功,學生對兒童立體書有了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課后,好幾個學生按圖索驥買了幾本立體書。我自感,我自己講立體書不如這位學生講得好。
總之,編輯出版教學是我的心愛,樂在其中,不知疲倦,我的閱讀、思考都是在為編輯出版教學服務,我幾乎將我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在這里。我的每一思考與探索都會分享給學生,在此也分享給同行,希望得到指教!
(杜恩龍,河北大學出版研究所副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