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摘 要:如今社會的發展已處在“互聯網+”背景下,這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良好契機,使教育資源、教育形式更加豐富。但事物發展存在兩面性,同樣也使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諸多不利因素,沖擊主流價值觀,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本文就充分認識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問題,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 思想政治教育 機遇挑戰
“互聯網+”主要是指使用發達的信息技術,將互聯網與傳統實體經濟交融,更好地帶動經濟發展。高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互聯網+”背景下面對諸多機遇與挑戰,高職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認識與把握時機,勇敢面對不利因素,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達7.31億。中國網民數量已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互聯網在對中國的影響日趨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增強使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抓住新時代帶來的時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1.教育資源豐富化
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是完成這一目標的重要平臺。但傳統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更多地來自教材、書籍及教師個人的知識儲備,學生在課堂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單一。
現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趨勢逐漸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資源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信息進入到公民的生活中,其中很多都可以被作為教育資源。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認識,充分運用“互聯網+”時代,增強信息分辨、提取與加工能力,從社會熱點中挖掘更多的教育資源。比如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道德人物模范、社會熱門事件、社會重大案件、國際熱點問題等,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社會生活、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更親民,更接地氣。
2.教育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地依靠課堂講授的方式,相對單一,教學涵蓋內容偏少,與大學生實際需要脫節,吸引力感染力不強,不利于調動學生興趣。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逐漸呈現多樣化。課堂上,教師除了理論講授外,還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如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同時可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借助微課、慕課等形式,教師公布教學任務,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完成學習任務,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教師引導學習相結合,豐富教學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真正踐行到具體實際生活中,所以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同屬于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課堂外,廣闊的網絡空間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教育的陣地。當今涌現出多個社交平臺,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信息紛繁復雜,要引導學生增強信息分辨能力。同時思政課教師要培養互聯網思維,增強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能力,占據網絡主陣地。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事物發展存在兩面性,目前“互聯網+”的發展同時也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諸多不利因素。
1.沖擊主流價值觀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目標在于讓大學生群體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自身明辨是非能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貢獻者。
但當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環境缺乏有效的約束,大量的內容充斥在網站上,同時大量的國外文化作品涌入國內,尤其是影視作品較為突出。外國影視作品所體現的價值觀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無不影響著國人,其中一些價值觀思想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加之國內諸多的社會事件,使得大學生群體容易受負面信息干擾,出現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法律意識淡薄等現象,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沖擊著主流的價值觀。
2.破壞網絡輿論環境
如今大量的網絡載體,如電腦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傳播著大量的信息,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其中有些信息符合社會事實,能夠客觀反映社會事件,傳播正確思想,弘揚正能量。但網絡中也存在大量失實的信息,甚至還存在大量謠言,如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后,部分網民在互聯網平臺上散播失實信息,稱在中國其他省份將有余震發生,九寨溝地震與三峽大壩工程相關等,搬弄是非,擾亂人心,嚴重影響社會安定。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國人的生活與工作帶來巨大機遇,同時也成為不法分子違法犯罪的天然屏障。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為自身謀取不正當經濟利益,網上散布虛假信息,破壞輿論環境,更為甚者,利用網絡從事詐騙等犯罪活動。如今年發生的大學生誤入傳銷組織死亡的案例,更能證明當下網絡環境的紛繁復雜,這無疑成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挑戰。
3.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取向。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價值觀日趨多樣化與復雜化,大學生群體是成長在改革開放時期的一代人,感受到國家的巨大改變,同時也感受到社會多樣化的價值觀。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期待不僅僅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的發展理論、價值觀的教育層面,更多的是希望通過課堂上對社會事件、社會熱點問題的剖析,對國際形勢的剖析等,提升自我認識問題的能力,形成獨立思考的人格,提高道德素養,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做一名真正的新時代的大學生。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內容如果還停留在以往,全部灌輸老一套的政治理論與政治思想,必然激發不起大學生的興趣,與當前互聯網時代下的多樣化的信息獲取媒介相比,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薄弱。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有機遇,亦有挑戰。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這一形勢,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充分利用好時代機遇,同時努力規避問題,應對挑戰。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曹麗萍.新媒體背景下優化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3(17).
[3]汪娟,陳光臻.“互聯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
[4]薛云云,張立強.網絡圈群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檢視與對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2).
(作者單位: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