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華
摘 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情況,詳細闡述了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和評價等,并對照我國職業學校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對比分析,提出了改進的思路和方法,重點是加強職業教育研究,師資隊伍培養,形成學校、社會、企業三方共同育人的氛圍,以及創造適合技能型人才成長發展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研究 師資隊伍 學生管理
在德國,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可以通過考試繼續獲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或者進入大學及高等技術學院深造,成為高技能人才。而綜合性大學及專業院校的學生在就業前也大都需要進入到職業學校接受培訓。
一、德國教育體系的基本情況
德國教育是五級教育體系,即小學、中學、高級中學、高等院?;驅I院校、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五個等級。多數學生從升入中學開始,就初步確定今后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中學畢業以后實行第二次選擇,比如一般進入文理中學的學生今后大部分進入綜合性大學學習,實驗中學的學生大部分選擇進入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學習,普通中學的學生大部分選擇雙元制培訓或其他職業培訓。
二、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
1.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一元”是指企業,“一元”是指學校。它是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協作完成的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進入到雙元制體系學習的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時間約占整個學業時間的70%,職業學校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時間約占整個學業時間的 30%。
雙元制學生的選拔程序一般是實科中學的學生在畢業前申請某企業的培訓位置,企業經過篩選,錄取學生成為企業的學徒,進入雙元制學習。雙元制學生的角色是雙重的:既是學生,在職業學校參加學習;又是企業的學徒工,享有一定數量的津貼和勞動合同保護。
2.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學組織
德國的職業教育之所以能夠在德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并持久保持生命力,成為各國學習的典范,并作為一種軟產品出口,是基于這種職業教育體制有深厚的物質和精神的教學準備以及特色鮮明的管理及考核制度。
一是職業教育的研究是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德國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研究工作,出現了很多職業教育專家,并指導了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例如學者羅特(Roth)在1971年就提出了職業能力的概念,學者埃鵬貝(Erpenbeck)又在2003年發展了羅特的職業能力理論等等。這些研究決定了“學會從事一門職業”的德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形成。因此,從很大程度上來說,職業教育研究的成果,也決定著職業教育采取什么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問題。
二是學生及學習環境的準備。德國教育體系非常發達,學生在進入新的教育階段之時,都有很多種選擇,又都沒有切斷和其他選擇的聯系。雙元制畢業的學生,可以進入企業工作、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做技術師傅、進入職業高等學校及綜合大學學習等,具有多種選擇。在德國,每年約有54%的學生進入到雙元制的職業教育中,這樣既保證了職業教育學生的素質和質量,也能夠保證學生進入企業后,不僅能夠成為好工人,還能在技術創新和研發方面具有潛質。
德國的學校特別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對學生的教育,尤其特別注重校園環境的設計與布置,走廊、教室、實習車間顏色豐富飽滿,各種裝飾品都非常具有藝術氣息。這樣的環境能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三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德國的職業教育一直在倡導教師角色的轉變,認為教師在教學組織中,應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是主持人和陪伴者,要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要讓學生決定完成任務的方式和途徑。教師們已經完成了由教學舊模式(講解、模仿、訓練、檢查)向新模式(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控制、檢查)的轉變。
四是關注教學管理細節和多元的學生管理。德國的職業學校非常關注教學管理細節,在教務部門,很容易查到某個學生今天是應該在職業學校學習還是在培訓車間學習。教學管理的最小單元是學生個體,而不是班級。對同一時間入校的學生,學習進度因為接受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學習計劃和安排。教學管理的安排真正關注到學生個體的差異。這需要教學組織、教學檢查、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高度的科學化、信息化。
在學生管理中,德國職業學校認為,應該給學生犯錯誤的機會,教師也會通過家訪等方式增加對學生的了解。同時,學校還聘請了專門的社會工作者參與學生管理,社會工作者站在中立的角度與學生聊天,幫助學校做好學生工作。另外對學生的處罰也有明文規定。例如,如果學生有3次不到職業學校學習,就要交一定的罰款。同時警察也會在學生逃課等方面協助學校工作。
五是關注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評價。根據德國職業教育研究的成果,技術工人的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德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及評價模式。
德國的職業教育的教學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六個方面的能力,即信息、計劃、采購、實施、檢查、交付。其中信息是學生獲取客戶需求信息的過程;計劃是學生根據客戶訂單制訂實施計劃的過程;采購主要由學生向廠家或市場購買所需的原材料,學生要自己學會成本控制;實施是學生動手加工、做出客戶產品的過程;檢查是學生自己檢查產品是否滿足客戶需要的過程,其中對檢查使用的工具學生要自己校準;交付是學生把產品提交的過程。其中,信息、采購和交付過程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社會能力,計劃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方法能力,實施和檢查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專業能力。
三、借鑒與思考
1.加強職業教育研究,為職業教育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職業教育研究,是探索和認識職業教育客觀規律的有效途徑。對職業教育規律、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等問題的認識和探索,對職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各級職業教育工作者直接接觸學生,了解學習和教學規律,了解企業人才標準,有著職業教育研究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應該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用科學的態度去發現和研究問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研究成果,為職業教育提供可行的理論指導。endprint
2.創造適合技能型人才成長發展的社會環境
德國的一所職業學校的校長介紹,他動員他的兒子通過雙元制教育讀職業學校。他介紹說,讀職業學校,相比讀高等教育,可以早上班,早掙錢,而到退休時,拿到的退休金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比,差距不大。這種社會制度設計也是推動德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還不夠。每年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和德國的雙元制培訓有很大差距。研究證明,人的職業選擇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觀因素包括個性、能力、價值取向等??陀^因素是指職業選擇中環境因素的總和,比如職業的社會評價、經濟利益等。這就需要從價值引導、薪酬制度、職業成長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和設計,促使合適的學生接受合適的教育,為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職業教育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3.加強教師培訓,為教師成長提供支持
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很少是師范科班出身,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同時,職業學校教師的工作量相對較大,學校在教師企業實踐、脫產學習方面的安排存在“有心無力”的情況。這些問題,要求學校管理者必須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出政策,出方案,出行動,出效果。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制度,確保在新教師的入職適應期,給予充分培訓指導;確保在教師的理念更新和專業提升上,給予政策上的規范和保障;確保一定時間的企業實踐等等,為教師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4.營造學校、社會、企業共同育人的氛圍
學生管理是我國職業學校至關重要的任務。有研究者將學生管理定義為:學校對學生在校內外的學習和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總稱。但是,社會和輿論氛圍對學校學生管理的時間和空間的校內外界限劃分不明顯。學校的責任常被擴大為“無限責任”,導致學校在按照教育和學生成長規律組織各類活動時,表現為一定程度的“保守”。同時,因為生源特點,學校、班主任和教師除了承擔教育教學責任外,還承擔了很多家庭和社會責任。而德國對于職業教育學生的管理,引入了社會的力量和行政力量來參與,企業也按照“準員工”的要求管理學生,形成了學校、企業、社會共同育人、共同管理的良性循環,這對我們探索適合學校特點的學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5.加強校園環境建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起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改造社會環境要從改造學校環境做起。全校師生應當以美術的精神共同改造學校環境?!惫P者認為,校園的環境可以包括校園教學場所的設計風格、“墻壁文化”、教室布置等。與德國的校園環境布置相比,我們的學校在教學場所的設計和布置上,更注重實用性、耐用性,顏色單調,少有藝術裝飾,我們需要轉變觀念,以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美術的精神”持續改進校園環境,提供美的教育和環境。
參考文獻:
[1]吳志宏,馮大鳴,魏志春.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辜東蓮.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學生職業能力測評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13.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王斌華.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北京市市政管理高級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