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澎 李新倉
[摘 要]理想信念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目標,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目前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不堅定等問題,通過分析其原因,從社會、高校、家庭及大學生自身角度,提出建立“四位一體”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理想信念;引導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22
理想信念教育是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承擔著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使命,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1]因此,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1 理想信念及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1.1 理想信念的概念及特征
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奮斗目標的想象或期望。[2]理想作為特定物質生活條件的產物,受社會環境影響。信念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人們追求理想目標的強大精神動力。[3]理想與信念具有如下共性:一是未來指向性。理想和信念以現實物質世界為參照,其客體都是指向未來有待實現的東西,而不以現存事物為指向客體。二是主體依存性。信念和理想的主體都是人,強調人的主體性特征,都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踐活動的烙印。三是穩定持續性。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和確立,就具有穩定持續性,難以進行改變。
1.2 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理想信念是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集中體現。理想和信念可以指引大學生走什么路。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關鍵階段,大學生面臨人生目標確立、生活態度形成、發展方向設定、工作崗位選擇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大學生就需要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通過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幫助大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服務社會能力的重要途徑。大學生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提高其個體內在綜合品質,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服務作用是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服務國家、服務家庭、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大學生通過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崛起做出貢獻,實現其人生價值。
2 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2.1 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理想信念主流是積極的,但仍存在相關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內容。
第一,注重物質利益,社會責任感缺失。市場經濟具有利益導向性。受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大學生重視個人利益的實現,大學生價值觀念扭曲,消費觀念呈現過度和超前性。數據調研顯示,部分大學生極端追求物質利益,奉行“金錢至上”觀,并把“金錢至上”作為人生追求目標,忽視對理想信念追求,導致理想信念危機,淡化社會責任感。
第二,重視生活理想,忽視道德理想。目前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大學生普遍認為,健康的身體以及豐富的知識體系,就可以行走天下,受到社會的推崇,至于個人道德修養問題則無關緊要,不能正確認識到道德修養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辯證關系,從而忽視了道德理想。受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劇變影響,再加上市場經濟的沖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理論缺乏全面判斷和充分認識,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持有懷疑態度,政治理想迷惑。
第三,理性信仰呈現感性化。通過調研,關于“你是否系統讀過馬列經典著作”回答發現,只有3.85%的學生“系統讀過馬列經典著作”,48.3%的學生回答“根本就沒讀過馬列經典著作”,47.85%的學生表示馬列經典著作“只讀過幾篇”。調研表明,大學生對馬列經典著作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市場經濟體制的利益驅動影響。理想信念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們對市場體制的看待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觀點。一方面,市場體制的逐利性調動人們的積極主動性,提高了人們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市場體制的逐利性導致人們理想信念的物化,對金錢追求的利己化,引發人們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變化,致使人們忽視了對道德修養的追求,等價交換原則呈現擴大化,滋長拜金主義思想,人們感情淡化,親情疏遠。
第二,多元文化的沖突對抗。多元文化共存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為人們提供了多元化的價值選擇和理想定位。多元文化并存性決定了價值多元化,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其價值觀。但是,受西方文化思潮沖擊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利性影響,多元文化存在沖突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在選擇生活目標與價值理想時,出現迷茫困惑,無所適從。
第三,實用主義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影響。在對“你認為最重要的個人理想是什么?”的回答中,調研發現,有39.2%的學生認為是生活理想,選擇職業理想的學生占38.6%,只有22.2%的學生選擇道德理想。“在選擇工作時,你考慮的首選因素是什么”,調研發現,有35.7%的學生認為發揮專長是擇業的首選因素,28.7%的學生認為樂觀的經濟收入是其擇業的首選因素,只有占14.6%的學生回答“進一步深造”是其擇業的首選。表明實用主義是大學生選擇職業的邏輯出發點。
3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對策
3.1 用科學的擇業觀指導大學生進行崗位選擇
擇業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們選擇職業和對職業決策的態度。人具有主體性,人們的價值觀不同,決定人們具有不同的擇業觀,從而對人們對崗位選擇產生影響。擇業觀是人們擇業的決策態度,通常情況下,工資與職業的重要性并非完全成正比。人們在職業實踐中,除獲得正常工資外,還獲得了社會地位,產生了歸屬感和榮譽感等,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擇業或者在崗位選擇過程中,需要用科學的擇業觀指導大學生進行崗位選擇,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其社會價值。
3.2 正確處理理想信念與就業觀的關系
處理好就業觀與理想信念的關系是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問題。一是就業觀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礎。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點在于堅定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激發和調動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工作熱情。二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內容是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剖析就業觀與理想信念的關系,有利于增強就業觀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業觀教育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內容,通過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轉變觀念,拓寬擇業思路,拓展擇業渠道,實現就業觀與理想信念的統一。通過就業觀與理想信念的統一,促進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其社會價值。
3.3 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增強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認識和實踐具有辯證性。理想信念不僅是思想認識問題,更是社會實踐問題。[4]高校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樹立理想信念。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效途徑,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環節,可以全面認識社會和了解國情,提高主人翁地位,增強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社會實踐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要將社會實踐有機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學環節,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功能,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鐘嚴.總書記緣何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EB/OL].(2012-11-21).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2/1121/c241220-19646929.html?t=1402647639812.
[2]劉建軍.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幾點理論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4(1l).
[3]李德順.人生價值與理想信念[J].倫理學,2001(10).
[4]郝清杰.堅持理想信念是黨員永葆先進性的基本要求[EB/OL].(2014-07-05).http://agzy.youth.cn/xzzh/jinggangshan/spirit_jg/spirit_1/200906/t20090622_935767.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