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春
摘要:初中美術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國實施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課程。作為一門藝術學科,美術是學校開展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對全面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品格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在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參與熱情,在對學生作品點評過程中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形成,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美術 課堂教學 有效策略
受到傳統知識本位、應試升學第一的觀念影響,美術教學在初中階段往往不受重視,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是以教師為中心傳授美術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新課程的深入改革實施對初中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教師探究的重要課題。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在本文中論述了改進初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措施,希望對其他一線同仁有所啟發。
一、轉變傳統教學教育理念,提升自我專業能力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有效貫徹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也是確保課堂有效實施的保障。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更新自我教育理念,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在營造樂學氛圍,加強師生交流的前提下開展教學。
在轉變觀念方面,教師要遵循素質教育理念倡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特點出發備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能探究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教學。以教學《畫家鄉的風景》為例,教師在上課時可以以學生為主,利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討論和體驗生活中感知家鄉的美,教師作為“旁觀者”引導促進學生,做學生遇到困難和瓶頸問題的指引者,這樣,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美術創作中。在提升自我專業素質方面,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除了掌握美術專業知識外,還要在日常中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通過參加優秀教師研討會和相關培訓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能在課堂上以多種視角出發拓展美術知識,展現美術魅力,促進學生成長。
二、探究多元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教學方法是影響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因子。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展現美術價值和藝術魅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美術學習的興趣。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多彩美術課堂中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
在學習《魅力永恒的建筑》一課時,我在課前讓學生自主搜集自己喜歡的建筑樣式,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上交的建筑圖片,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樣的建筑,由此激發學生對建筑設計的別樣解說,然后,我再將自己提前搜集的典型建筑案例展示出來,在欣賞與感知中幫助學生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引導學生總結不同建筑特點,理解建筑與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學習《我喜愛的書》一課時,在講解完書籍封面設計的基本技巧和賞析優秀設計的前提下,我讓學生分小組開展設計比賽,讓學生在小組自由討論中定主題,從文字造型、大小變化、位置安排及色彩搭配等各方面考慮設計,然后在全班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我通過科學分組,力求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探究中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三、重視學生作品點評,有效評價中培育學生審美情趣
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利用課外實踐讓學生完成創作也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在學生完成美術作品后,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評價,通過發現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增強學生創作自信,在課堂有效評比過程中,有效激勵中不斷讓學生保持創作熱情。
比如,在教學《小產品,巧創意》一課后,我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下分小組針對某一物品完成創意作業,在評比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上交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實施點評教學。首先,教師可以讓小組代表說一說本組創意,以及自己認為作品的亮點是什么;其次,讓其他組學生實施評價,發現同伴作品中的閃光點和改進建議。在評比過程中,各位學生從造型、色彩、材質等方面做了介紹或點評,教師可以在旁總結或發表自己的藝術見解。在評比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審美情趣,還能在引導學生欣賞過程中滲透德育因素,讓學生在公正客觀的評價中提升人格品質。除了學生作品點評外,教師還可以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分析評鑒優秀作品中挖掘審美元素,培養學生的美學核心素養。比如在《寄情山水》一課中,引導學生運用形、色、肌理等美術語言,觀察和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中的藝術美,感知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及情感,不僅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還在欣賞中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視角下的美術課堂不僅僅是教授學生掌握美術理論知識,更多的是通過藝術修養的熏陶培養學生各方面發展。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手段積極探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教學途徑,讓學生在樂學的前提下提升美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歷娜.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103-104.
[2]徐曉靜.初中美術有效教學簡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6(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