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要: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根據這一要求及中考評價的導向,初中文言文教學“注入式”“填鴨式”的傳統串講模式大行其道,導致課堂乏味,學生厭煩,收效甚微。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策略無疑是改變現狀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如何讓學生不怕文言文,甚至愛上文言文呢?我認為“活”而“實”的課堂形式,當是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即:既可以生動有趣,又可以扎實有效的策略。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著名教育專家格林曾說:在影響教育價值的諸多因素中,有一個因素是居于核心與靈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動性。要讓學生提高主動性,教師必須從課堂開始,把學生的主動性“激揚”出來。事實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生生相互探討中學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
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須加強學法研究,學法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因為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法的根本是學法。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讓文言文教學返璞歸真,使教法與學法有機結合,發揮教與學的最佳共振效應,以期取得教與學效果的最大值,并能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規律,為其學會學習打下良好的學法基礎。
三、多形式朗讀,培養文言語感
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入門之徑,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寶。朗讀的形式很多,可齊讀、自由讀、范讀、分角色讀、重點段反復讀。“俯而讀,仰而思”,誦讀玩味,讀出情趣。朗讀訓練時要特別處理好齊聲朗讀和個別朗讀的關系,齊聲朗讀雖然聲音洪亮、氣勢大,但由于相互影響,很容易出現節奏失調、語速過快、語調不明、濫竽充數等現象。因此,要整體訓練與個別訓練相結合;教師可以范讀,但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鼓勵學生單獨朗讀,用心體會。文言文的教學離不開讀,只有多讀多背才能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章思想內容。但讀也要講方式,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來確定相應的讀書方式。
當然文言文朗讀不能全部排除講授評點,在朗讀中適當地講,既有利于提高朗讀的質量和效率,也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質疑、解難、細讀文章。通過細讀,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文章。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鑒賞評價,熟讀文章。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文章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評價能力。
四、讀寫結合、表達運用
學習文言文,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學習古代的名篇佳作,讓學生在了解古代生活、傳承古典文化的同時,得到思想精華和文藝精髓的熏陶。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嘗試“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讓讀寫結合,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1、就文取材——積累作文素材
古詩文作為古代社會生活的藝術表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藝術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教材所選的文言文,記錄了許多極富教育意義的故事,主題涉及學習、誠信、明禮、清廉、勇敢等等。在教學時,不僅使學生牢記故事梗概內涵,而且還可以進行類比關聯拓展,引入更多相關素材,增加積累。學生在作文時如能學以致用,往往能使作文言之有物、材料充實。
如命題作文《問路》,一般人按通常的思維習慣,容易選擇寫實記敘文的路子。而一個學生則大膽地想象,以夢境的形式,使自己穿越了時空的界限,分別向愚公、屈原、陸游三位古詩文中的主人公“問路”。這是綜合運用了《愚公移山》《離騷》(課外閱讀了解)《游山西村》三篇古詩文的內容,化用為自己表情達意的材料,完成了一次對前途之路由困惑到釋然的心路歷程的抒寫,頗具文藝色彩。
2、借題發揮——引出作文命題
可以把從詩文提取的關鍵句或教材“思考與練習”板塊的問題作為作文命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后練習題訓練時,讓學生能獨立思考,各抒已見,文從字順。只要是學生的真實感受,那怕只有三言兩語,也應予以肯定,其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如《馬說》的第三題:細讀課文,并結合附文談談你對“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句話的理解。對這個問題引申拓展,以這句關鍵句比照生活,就能引導學生寫一篇作文。
3、想象補白——擴續詩文余韻
新課標建議寫作教學“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同時提出了寫作教學中的一個目標是使學生“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進行這種作文訓練,把它命名為“課文作文”,并明確其含義:根據課文材料,展開合理想象,寫出一篇與課文有關系而又不重復課文內容的新的作文。胡老師在這里特別強調“展開合理想象”對于課文補白的作用。
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就可從多個角度啟發學生想象、推理,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從“山”的角度:移走后的空地怎么辦?可能會帶來什么不利的環境影響?從“愚公”的角度: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移山成功?他有無能力接受新的挑戰?……后來,學生的寫作思路開闊,借助想象作文表達自己對課文、對自然、對人生和當代社會生活的認識。其中一個學生的作文就通過“封建官僚爭奪移山之后所留下的空地——廢棄土地——愚公利用土地”的故事情節,表達對封建官吏的鞭撻,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歌頌。
4、推陳出新——仿寫套寫詩文
對古詩文進行仿寫、套寫,的確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在古詩文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套寫活動,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字斟句酌、錘煉語言的習慣。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古老文字、古老文化節的文言文,并不意味著衰朽。只要我們積極改變策略,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關注作品的特有內涵。我相信,初中文言文教學一定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周同一,新課標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語文教學研究,武漢,2009,12.
[2]陳桂賢,古詩文教學的讀寫結合策略.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