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孟璐莎
用一年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

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是由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法大學已選派19屆共193名具備保送研究生資格、有奉獻精神、德才兼備的學生赴貧困地區以志愿服務的形式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用一年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一年一屆,已傳承十九載,一批批法大學子在大別山區三尺一隅的講臺上,傳遞著法大學子的激情與熱血,艱苦充實的支教經歷,磨礪著每一個支教團成員的品質,凝聚成這個溫暖而充滿力量的集體。而今,第19屆支教團也已組建, 23名法大學子將奔赴新疆、云南、江西和山西,踐行法大學子的社會理想。
河南新縣的春天夕陽晚落。9名年輕的支教老師結束了一天的監考,圍坐在飯桌前一邊吃飯一邊聊起白天監考場上的事。狼吞虎咽地吃了飯,他們又匆匆跑回教學樓批改試卷了。這是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大別山下支教生活的縮影。這是一群心懷美好夢想和堅強信念的年輕人,他們期待并踐行著:用一年的時間,做一輩子難忘的事的理念。
第12屆研支團成員包君成負責教授新縣第一初級中學七年級1—6班的政治課程,他說:“為人師而知傳道授業解惑之難。為人,不易,為人師,更不易。做一個老師,做一個負責任的老師,做一個負責任而且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這是我支教的目標和愿望?!?/p>
一直以來,研支團對接的支教學校幾乎都地處山區,條件匱乏,資源緊缺,有幾屆所在的職業高中,學生調皮搗蛋、不好管教。現在他們也帶初中學生,班多學生多、成績基礎差,每一年,支教老師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被委以重任。
第18屆研支團的孫蕾蕾同學說: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一直以來困擾著我,我所支教的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小蒜鎮基礎教育水平不高,高中班孩子們的數學基礎都比較薄弱,我班上有的孩子甚至連乘法口訣都背不全?!?/p>
面對學生成績差,基礎參差不齊的現狀,支教團犧牲自己中午休息的時間,準備不同內容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補課。面對有些學生學習興趣淡薄的情況,他們費盡心思在課堂上穿插各種環節,活躍課堂。努力,卻不一定都收獲回報,他們常常都會因為學生的屢教不改或成績不佳而黯然傷心,但他們卻從未懈怠,而是虛心向當地老師請教,付出更多的耐心與精力。支教以來,他們任教的各個班級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較大的進步,不少學生因為喜歡老師而有了學習的動力,成績明顯提高。
“元旦,有個學生在我辦公桌上悄悄放了張明信片。他是班里入學考試時語文成績最差的學生,被我每天晚上叫來辦公室輔導,漸漸地,他上課開始舉手發言,成績也有了十幾名的進步。他給了我當老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學生在你的努力下越變越美好?!毖兄F成員張瑜瑜談起這些,臉上洋溢著欣慰的微笑。
山區的信息閉塞,很多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們缺少關愛。支教不僅需要傳授知識,更要鼓舞精神。支教老師常常利用課余時間找學生談心,傾聽孩子們的苦惱,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們還到班級開展演講,給學生們講學習的技巧,激起畢業生的理想。支教老師還組織過趣味運動會、話劇表演、關愛農民工系列活動、預防青少年犯罪等主題活動,支教團還在職高組建過陽光心理診所,承辦過校報。每一個活動都使支教老師們更貼近孩子們的心靈,也著實讓學生們獲益匪淺,給他們的中學時代留下了豐富而美好的回憶。
2016年參加過四川支教的李維龍說:“孩子們頑皮地打鬧,把窗簾破布裹在身上演大俠。”相比其他隊員的“溫柔”,李維龍覺得,他在孩子們眼中一定是個嚴厲的“教導主任”?!懊刻於家{解學生們的矛盾,磕了碰了,打架了哭了,我都要和他們談?!?/p>
而刑事司法學院的林尤展則看到了孩子們細膩的一面:“小朋友們其實很敏感,當他們察覺到我們的好,便會很自然地給予尊敬和愛。”第一次站上講臺,她就被孩子們的天真可愛觸動:“有一次三年級的小朋友們給我唱了《寵愛》,他們奶里奶氣的聲音,讓我非常感動?!?/p>
孩子們也對老師們的到來感到分外欣喜?!暗谝谎塾X得大哥哥們很兇,還是大姐姐們和藹可親!”大沙小學五年級的趙薇說道。而在之后的相處中,小朋友們和哥哥姐姐們共同學習、玩耍。同樣來自大沙小學五年級的于炅說,他們和哥哥姐姐們玩了“貼膏藥”的游戲,還笑稱:“哥哥姐姐追不上我們。”調皮搗蛋或許是孩子們的天性吧,但內心深處的純真善良也在這種天性里交錯生長。
“你能感到孩子們正在對你產生依賴。”李維龍微笑,“每天早上都有孩子給你塞零食,每個課間都要纏著你玩游戲,每個人都要找你簽名……感覺在學校的每分每秒他們都想要圍繞著你。”
第18屆研支團的孫蕾蕾同學也談到了她的經歷和感觸。濤濤是支教結束后還與孫蕾蕾保持著聯系的一名學生。最初,孫蕾蕾因為濤濤徘徊在班級末尾的成績和略顯孤僻的性格而關注到他,她打算慢慢走進這個孩子的內心。孫蕾蕾的善意讓濤濤漸漸打開了心扉,她心疼濤濤因為特殊的家庭背景而自卑寡言,也驚喜于他沉默下的聰慧。為了開導他,孫蕾蕾經常主動找濤濤聊天,鼓勵他去接觸新鮮事物,幫助他解決生活與學習上的難題。濤濤開始愿意交流,性格也變得更加樂觀,甚至偶爾會主動陪著孫蕾蕾一起夜跑,和班上同學們一起打籃球,一年之后,學習成績更是一躍上升到班級的第二名。
孫蕾蕾的體貼與努力獲得了孩子們的認可。孫蕾蕾說:“孩子們漸漸認可了我,班級里的小秘密,青春期的小困惑,少年心中的小目標,人生路上的小理想都和她在一起暢談。甚至有的孩子告訴她學法真厲害!我以后也要當法官!”孩子們總喜歡和她分享這些有趣但真誠的心里話。燭光閃爍的生日會,晨光熹微的小操場,倒影細瘦的籃球架,氣氛活躍的“狼人殺”,孫蕾蕾關心著、融入了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也為她的支教生活留下了五彩斑斕的回憶。

每當想起支教的這段時光,孫蕾蕾都不由地感慨“幸好身邊還有那些同甘共苦、互相交流經驗的伙伴們”,要感謝“一直對我的課保持熱情與認可的孩子們”,正是孩子們期待的雙眸讓孫蕾蕾始終不放棄不拋棄,“謝謝你們,讓我不忘初心。”
“不領工資的支教老師更有熱情,更用心,更受學生歡迎?!碑數乩蠋煹脑u價激勵著這些支教的年輕人們。
他們有著青年人的夢想與追求,有著法大學子的責任與擔當,于是,他們激情滿懷,享受工作。
渴求公平與正義的法大學子,不忘母校“為法治之昌明而奮斗”的責任囑托,每一屆支教人都很珍惜這個深入基層的寶貴機會。
每年的12·4法制宣傳日,支教團都會策劃開展各式的普法活動:他們曾設計法制宣傳展板走上街頭,也曾組織過法制報告會,還曾舉辦過模擬法庭、法制辯論賽等,以支教學校為基點,向中學生普及法律常識。這些普法活動都由支教團策劃、組織并實施,在當地收效甚佳,得到了縣司法局、教育局、團縣委的一致肯定。
今年,中國政法大學第19屆研支團23名團員已經全部抵達服務地,結束了派遣前培訓并走上教學崗位,開始在所在學校開展相關工作,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未來一年的支教生活。
第19屆法大研支團云南分團的代表馬天一,為大成中學7年級14班準備了以“法大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課堂上馬天一結合研支團成員自身生活體驗,風趣幽默地為孩子們帶上了生動形象高質量的一課。馬天一對同學們說:“作為初中學生,要勤奮學習、全面發展、誠信做人、團結同學、為人和善。希望同學們能自覺地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融入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中,讓青春無悔,成就自己寶貴的人生?!遍_學第一課結束后,研支團的成員們都為孩子們認真的神情而動容,他們專注地抄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他們交流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研支團云南分團的團長王天元說:“做為中國政法大學的學子,我們要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法大時提出的對當代青年的要求,以實際行動將當代青年的良好風貌、對法治中國的孜孜追求傳遞給我們支教中學的學生們。教學相長,一起唱好彩云之南的青春故事?!?/p>

新疆阿勒泰地區是第19屆研支團的服務地區之一。阿勒泰地區素有“金山銀水”之美譽,乃“人間仙境”喀納斯之故鄉,空氣質量全國翹楚,而居民普遍環保意識薄弱,湖泊水質污染問題在近年凸顯。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已變得如此珍貴。這生命之河,將流向何處?如何為這片土地提供永續之脈?
為了幫助當地青少年更好地提升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普及法律知識,第19法大研支團成員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背景,以環保法為切入點,主講梁興博從“環境危機”“我國環保工作的淵源”“現行環保法相關知識”和“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等幾個方面出發,結合真實的環保法案例,為阿勒泰市三中初中部學生帶來了一場生動的《環境保護法》知識講座。通過本次專題講座重點闡述了環保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內容,讓學生領會法律之于環保的重大意義。
講座現場同學們反響熱烈,紛紛表達了對祖國大美河山常駐的強烈愿望。講座結束后,研支團部分成員還接受了阿勒泰地區電視臺的采訪。主講梁興博表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在弘揚塞罕壩精神、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要將綠色發展理念和環保法治意識深入基層,建立保護生態環境的長效機制。法大研支團會盡己所能、身體力行地做好環保法的進一步普及宣傳工作,時刻牢記青年志愿者的歷史使命,讓這片土地有詩,也有遠方?!?/p>

鄉村教師遠離塵世喧囂,恬淡而平靜。恬淡的生活易磨滅人的斗志,而支教團成員卻總能互相鼓勵,互相監督,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晚自習備課完畢,一起閱讀法學書籍、練習英語口語,通過不斷的閱讀,大腦更加充實,心靈更加睿智,專業功底也得到了夯實。同時,他們也在生活這最好的課堂里虛心求教、獲益匪淺。支教一年,他們走出校園,正式踏入社會,學到了很多象牙塔中學不到的東西。這一年,他們開始學習和各級領導打交道,和當地教師打交道,和學生打交道,甚至和出租車司機、菜市場攤主等人打交道,在各色人物中轉變身份,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短時間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與當地的同事、學生結為好友,感受到了許多溫暖,充實著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作為青年人,尤其是法大學子,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渴求,要用發現的目光去關注社會,以一顆赤子之心去審視社會現實,以自己哪怕微薄卻熾熱的力量去影響社會,因此,他們不僅僅是一名支教老師,還寄托著夢和理想。
支教團針對支教地的社會狀況,提出過與新生代農民工、出國務工人員有關的調研項目,他們利用一年的課余時間選定課題,設計調查問卷,深入調查訪問,分析數據結果,成文了《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狀況調查》《新縣出國務工人員價值觀調查》等調查報告。
他們還利用課余時間學寫時評,最優秀者在支教期間先后在《新華日報》《法制日報》《檢察日報》《中國青年報》等80余家紙質媒體,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多家網絡媒體發表時評二百余篇,并成為新華網專欄作者,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
“有好多人認為我‘浪費’了一年時間,遠離親人朋友去做一件與自己以后的發展軌跡并沒有太大相關的事情,甚至覺得離開城市快節奏生活的我每天都在停滯不前或者退步。但是,我依然慶幸當時自己努力爭取到了這個機會,讓我有一年的時間去體會另外一種生活,從中得到的鍛煉和經驗是彌足珍貴的。多年之后我依然會清晰地記得在這個小山城的如流水般的光陰,還有孩子們可愛的臉龐?!毖兄F成員賴曉紅說。
支教團是一種力量,寄托著法大學子奉獻社會的夢想。艱苦充實的支教經歷,在每一個支教團成員身上磨礪了堅強的性格,凝聚成這個溫暖而充滿力量的集體。支教團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既是工作戰友,也是生活伙伴。一年的朝夕相處,每個人都學會了理解、寬容、關愛和真誠,通過不斷的磨合,變成了難以割舍的兄弟姐妹。生日聚會上的快樂分享,面臨困難時的出謀劃策,所有的生活瑣事都成為心中永久的美好,這是數年之后也會感到幸福的寶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