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水 楊潔梅 原瑞玲 李竣
摘要:適應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近年來谷子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較高的種植效益帶動了丘陵旱地和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過程中大有可為。但谷子產業發展在品種、機械化、產業化和品牌建設等方面仍面臨不少突出困難和問題,制約了谷子產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其中不乏特色農產品發展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促進谷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既要加大對關鍵環節的政策扶持,也要下大力氣做好品種權保護、品牌監管等基礎性工作,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關鍵詞:谷子;特色產業;調查
為了解優質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情況,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調研組于近期赴河北省邯鄲市開展了谷子產業專題調研,實地考察了谷子綠色高產創建示范區和谷子加工企業,與地方農業部門、谷子生產合作社和加工企業負責人等進行了座談。總的看,谷子產業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較高的種植效益有效帶動了丘陵旱地和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各類市場主體對谷子發展前景也比較看好。調研中我們感到,谷子產業既是底蘊深厚的古老產業,在消費需求升級的浪潮中,也是個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是個有利于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過程中大有可為。
一、河北省谷子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消費結構升級帶動谷子等雜糧消費節節走高,河北省谷子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調結構促增收效果十分顯著。
(一)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近年來價格上漲較快。谷子種植適應性強,節水耐旱,是干旱貧困地區的一項重要產業,在結構調整中有較強的可替代性,被譽為抗災穩收、耐貯備荒、營養豐富的“三保險”作物。建國初期,我國谷子種植面積在2400萬畝以上,此后種植面積不斷萎縮,最低時降至1000萬畝左右。近年來,谷子種植面積逐步回升,2015年我國谷子種植面積約1200萬畝,產量約200萬噸。河北省是我國谷子主產區,種植區域集中在黑龍港流域干旱貧瘠區、太行山沿線山地丘陵地區和張北冷涼干旱地區,2015年谷子種植面積222萬畝,產量48萬噸,分別占到全國的18%和25%。從谷子價格走勢看,2010年以來谷子收購價格持續攀升,2014年上漲到約10元/公斤,2015年以來價格震蕩下行,目前穩定在4—5元/公斤的水平。此外,盡管收購價格有所下滑,但優質谷子需求旺盛,大型商超和電商平臺的小米銷售價格走勢平穩,銷量逆勢增長,目前淘寶網小米銷售均價達17元/公斤,月銷量在1000噸左右。
(二)種植效益相對較高,帶動了丘陵旱地和貧困地區農民增收。我們在河北省武安市的谷子綠色高產創建區看到,采用“冀谷”系列新品種、實施膜側溝播機械化作業的地塊,谷子畝均產量已由過去的150公斤提高到250—300公斤,高產田塊能達到400公斤,畝均純收入超過1000元(按畝均總成本350—400元、畝均單產300公斤、去年收購價4—5元/公斤粗略計算),效益是玉米的一倍多,對當地農民特別是丘陵旱地、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武安市綠禾谷物合作社的負責人說,谷子整個生育期不用澆水,只要播種期有雨能種上就有收成,大旱年景也能打個一百來公斤,種谷不會賠本。合作社今年種了1700多畝,帶動本村和周邊農戶600余戶,對社員實行統一供種和技術指導,按照比市場價格高0.1—0.5元的標準收購社員生產的谷子,去年戶均種谷純收入達3600元。從調研了解情況看,如果大范圍推廣簡化栽培新品種和配套技術,每畝可節省用工4—5個,單產可增加30公斤左右,畝均節本增效300元以上,進一步擴大生產、提高效益還有潛力。
(三)市場前景比較看好,產業鏈條不斷延長。2011年以來,我國谷子表觀消費量①從155.2萬噸提高到2015年的196.2萬噸,年均增長6.0%。加工企業對市場前景比較看好,河北倉盛興工貿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介紹說,公司在上海、廣州等南方市場的銷量增長很快,這幾年的增幅都在30%以上,小米營養粉、小米飲料等適口性更好的加工食品十分暢銷,企業正準備增加生產線進一步擴大生產。目前,河北省谷子產業化發展已經初現雛形,形成了石家莊、滄州、張家口、邯鄲四大全國性的小米集散地,小米貿易量占全國的1/2,各類谷子加工企業200余家,打造了蔚州貢米、武安小米、南和金米等一批優質小米品牌。
二、多措并舉促進谷子產業穩步發展
河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谷子產業發展,近年來,省市縣各級政府結合良種補貼、現代園區建設、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等政策項目支持谷子生產基地建設、良種良法推廣、龍頭企業培育和品牌建設,谷子產業發展初現成效。
(一)推動產學研緊密銜接。河北省在谷子育種、病蟲害防控、生產機械化和產后加工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研發出“張雜谷”、“冀谷”等系列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為了促進良種良法推廣應用,武安市與河北省農科院谷子所每年安排2000畝左右的示范田開展新品種和新技術示范,連續10多年在播種和收獲季節召開全省現場會,通過觀摩引導農戶采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河北省谷子研究所的專家定期與種子企業、加工企業和合作社帶頭人開展技術交流,舉辦技術培訓班,促進了科研成果與產業實際需求緊密銜接。
(二)持續推進三產融合發展。河北省積極扶持谷子加工業發展,現有萬噸以上生產規模加工企業1家,千噸以上中小型加工企業200余家,各類谷子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加工作坊等500余家,年加工谷子100萬噸左右,本省谷子不能滿足需求,大量從內蒙古、東北地區調入谷子,加工產值約45億元,利潤15億元,帶動農戶就業40萬人。我們在武安市調研了解到,為了給加工企業提供商品性好、優質率高、品質統一的原糧,市里組織劃定了谷子生產核心區,通過良種補貼、技術培訓和標準化生產等措施,建成優質谷子生產基地21萬畝,基本實現了耕種機械化、生產標準化和服務統一化。同時,武安市谷子種植面積較大的示范區都成立了谷子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產業化格局。endprint
(三)持續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河北省各級政府出臺了多項促進谷子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設立省級良種補貼項目,對“張雜谷”實施20—25元/畝的良種補貼,每年補貼約3000萬元。組建河北省雜交谷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每年投入1500萬元開展谷子品種研究與示范,對年度推廣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品種給予專項補助。同時,安排專項資金在張家口、邢臺等地打造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武安市把谷子產業發展納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標,實施了谷子產業帶建設、谷子提質增效工程、谷子高產創建等項目,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發展。
(四)積極挖掘谷子文化內涵打造區域品牌。河北省依托磁山文化、黃粱夢文化等積極挖掘谷子文化內涵,提升品牌附加值。武安市圍繞距今8000年的磁山粟遺址,打造出“中國小米之鄉”的名片,武安小米三次參與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并獲得金獎,兩次獲得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一批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登記保護,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
三、制約當前谷子產業發展的問題
(一)品種的“短板”效應越來越突出。與大宗農產品相比,我國特色農產品的品種研發、保護和推廣相對滯后,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調研中提及品種問題,谷子種植大戶、加工企業和種子企業都有話要說。種植大戶反映,谷種沒有良種補貼,市場上銷售的各種名稱的種子有四五十種,品質參差不齊,選擇品種有時候就靠碰運氣。由于品種繁雜,生產出來的谷子在市場上大多混購混銷,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導致老百姓選種的時候只問產量不問品質,反過來又影響了優良品種的推廣。種子企業則表示,市場上仿冒、套牌、擅自制售品種權種子很多,而打擊種子侵權往往更關注玉米等大宗品種,小品種的侵權行為更加普遍,企業的品種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加工企業則反映,品種不統一使得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塑造缺少根基,這是企業搞精深加工面臨的最大問題,非常需要政府扶持。通過調研我們感覺到,品種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谷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短板”,如何大規模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如何有效保護種子企業研發新品種的積極性,對提高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產品優勢、產業優勢至關重要。
(二)丘陵山區機械化難題還未破解。武安市綠禾谷物合作社的負責人談到,山區種谷最大的難題就是機械化。合作社用小四輪自行改裝的谷子播種耬每天能播30—40畝,播種環節的機械化基本解決了,但享受不到農機購置補貼,間苗、除草、收獲等環節還全靠人工。適合山區使用的小型聯合收割機價格較貴,每年只用個十幾天就閑置了,購買機器不合算。我們感到,制約丘陵山區農機化的主要原因不僅在農機具的研發生產環節,更突出的是丘陵山區小型農機對操作技術和經濟性的要求比較高,只有大力發展山區的農機專業化服務,才能解決小型農機利用率低、普及推廣難的問題。
(三)“接二連三”帶動農民增收不夠。目前河北省千噸級以上的谷子加工企業有200多家,經營精包裝品牌優質小米的企業和從事小米深加工的企業不足50家,其余大多為家庭式加工廠,行業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水平不高,盈利能力較低。河北倉盛興公司生產的大包裝小米散貨每噸凈利潤200多元,凈利潤率僅3%左右,盈利能力和企業效益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7%左右的水平。由于粗加工企業利潤微薄,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企業往往不愿意建立穩定的生產基地,大多通過經紀人隨行就市收購農民生產的谷子,農民從產業發展中分享的利潤也比較低。
(四)品牌建設缺位與同質化競爭并存。目前,谷子產業的市場開發和品牌建設還在起步階段,叫得響的知名商標和名牌企業不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影響力還很有限。從企業的角度看,“打品牌就是燒錢”,中小型加工企業難以承擔高昂的品牌推廣和渠道建設費用。邯鄲市“黃粱夢”米業公司的負責人反映,精包裝小米的原料收購價、出廠價和超市零售價分別為每公斤5元、15元和30元,利潤的50—70%要留給代理商和超市。近年來企業轉向電商營銷,但“觸電”的費用也很高,企業要燒很多錢,把搜索排名推到前20名左右才能靠規模實現盈利,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從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普遍存在著區域公用品牌定位不夠精準的問題,大多靠“展銷會+地方性電視臺宣傳”等傳統的線下方式推廣,與新的消費群體、消費理念、消費模式對接不夠。目前,區域公用品牌正在陷入同質化競爭,比如小米就有山西“沁州黃”、內蒙古“敖漢小米”、河北“桃花米”和“武安小米”等多個區域公用品牌,許多品牌的市場認知度還很有限。
四、推進谷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谷子雖是個小品種,卻有興業一地、富民一方的大潛力,也是當前調整種植結構應該大力發展的區域優勢特色產品。通過調研我們感到,當前特色農產品消費正在從低端轉向中高端、從初加工轉向精深加工、從產品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而供給側低水平同質化發展的問題仍比較突出,與市場需求還有相當差距。要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銜接,關鍵的制約因素在兩方面:一是產業鏈各環節聯結不暢,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滯后,產業化帶動能力不強;二是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劃分不清,政府在技術研發推廣、市場信息服務等方面投入不少但效率不高,與市場主體的需求存在缺位和錯配,特別是在品種權保護、品牌監管等方面的能力仍顯不足,不利于維護公平市場環境。為此,既要從產業發展的層面加大對關鍵環節的政策扶持,發揮好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又要從執法監管的層面著手,下大力氣做好品種權保護、品牌監管等基礎性工作,維護好市場公平環境。
(一)把發展優質谷子產業作為調優調順產品結構的一個重點。制定和落實谷子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谷子生產優勢區積極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特別是在丘陵干旱地區,調減玉米等非優勢作物品種,增加谷子種植面積,形成谷子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讓優勢區內谷子種植享受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相關扶持政策。
(二)加強優良品種研發推廣。優勢特色農產品類別眾多、商品性強,應加大對育種行業私人投資的扶持力度,重點發展小而精、具備很強競爭力和生存能力的小型種業公司,對企業開展共性技術研發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要把品種權保護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礎制度安排,切實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為新品種研發推廣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主要依托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開展新品種示范推廣,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對統一應用良種、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市場主體給予扶持。
(三)著力提高農機作業水平。建立農機與農藝融合示范基地,集成新品種推廣、精量播種、聯合收割等農機與農藝融合配套技術,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加快培育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引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以資金、機械、技術等入股成立農機作業組織,對作業組織購置精量播種機、小型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等特色農產品專用農機實行敞開補貼,通過作業補貼等方式鼓勵丘陵山區應用農業機械。
(四)堅持產業化整體開發。更加重視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全產業鏈發展的引領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組建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和訂單農業等形式將農戶納入產業化鏈條。對企業牽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的,通過獎補、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方式給予支持。支持科研單位和企業聯合開展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大企業技術開發費用所得稅扣除力度,推動谷子加工向中高端消費升級。
(五)大力開展品牌建設。把重點放在營造品牌良性發展的制度環境上,以大數據為基礎加快推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覆蓋,建立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管理和退出機制,加大品牌監管力度,提高品牌核心競爭力。抓住特色農產品網絡化營銷的浪潮,扶持貧困地區政府和特色農產品企業在權威媒體和互聯網上建立品牌推廣平臺,以綠色健康、特色文化等為重點培育中高端消費市場。降低電商準入門檻,探索優質特色農產品電商、微商、農超對接等新型銷售模式。
(六)加大金融保險扶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融資租賃服務,通過獎勵、貼息等方式,鼓勵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采用融資租賃方式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購置,解決中小型企業缺資金、缺設備、缺技術的難題。鼓勵地方政府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針對特色農業保險高風險、高賠付率的特點,在實行保費補貼、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的同時,探索政府出資購買再保險、建立再保險共同體等特色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作者單位: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凌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