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建芬 羅 平 韓 旭
體育中考項目設置的冷思考和熱暢想
文/潘建芬1羅 平2韓 旭2
本文通過文獻綜述和現場訪談,從北京市歷年體育中考項目設置梳理和學生對體育中考項目調查反饋,分析了體育中考項目設置的合理性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未來發展,體育中考項目與“一校一品”相對接、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相對接、與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相對接、與體育競賽相對接的改革創新設想,以煥發初中體育課的生命活力。
體育中考;項目設置;合理性;改革創新
體育中考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國實行,從加試到成為必考主科之一,在我國已有38年的歷史。體育中考的出現、發展和改革,與當時體育課停止并將其課時用于其他學科、學生體質下降有關,與國家頒布政令引導有關,與關鍵人物的主導推進有關。體育中考“考什么”、體育中考如何避免“應試”、體育中考如何發揮好“指揮棒”作用等,都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安排。因為體育中考作為升學考試,關系到學校體育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學校、考生和家長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教育公平和社會穩定。立足當下,我們需要追根溯源回顧與反思;展望未來,我們更需要與時俱進改革與創新。
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5》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現有初中體育教師187385人,學歷合格率99.4%,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5.97年,本科以上高標準學歷達76.9%,可以說是一支數量充足、學歷較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然而,我國的初中體育教學一直不盡人意,初中體育教學質量也甚為堪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初中體育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1]。在歷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中,初中學段觀摩課的質量和亮點,較小學和高中段來說也都稍顯遜色。
通過對第七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的現場訪談反饋來看,體育教師紛紛表示:體育中考給我們的壓力太大;學校領導只拿中考成績評定業績;領導只關注體育中考成績……被訪談的體育教師分析初中體育好課缺失的原因,最終幾乎都與體育中考有關。可見,初中體育教學的苦惱和困境,也許與體育教師的水平和能力有關,與學校場地器材的缺失有關,與學校領導的重視有關,與學生的需求有關,更為主要的還是與體育中考有關。可以說,體育中考項目的設置和體育中考的實施,一定程度上綁架了初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思維,磨滅了初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激情,限制了初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創新,成為影響初中體育課質量的主根源。
體育中考“考什么”、考哪些項目、有沒有自主選擇權等,是廣大體育教師、學生和家長最為關注的內容,也是體育中考最為核心的內容。體育中考項目設置是否合理,不僅關系到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成績取得,關系到體育課的常態教學和教學質量,而且也影響到考試的公平和公正。
以北京市為例(表1),自1993年開始將中考招生中的體育加試改為考試體育、把考試成績計入升學成績總分開始,體育中考的項目設置從規定項目到必測項目,從區縣自選項目到個人自選項目,到必考與限選相結合的項目,可以說項目的設置更人性化、更關注區域學生差異、更好地發揮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體育中考的項目設置從耐力、力量、彈跳等身體素質項目,到體能與技能并重的項目,到籃足排三選一的技能選項,可以說項目的設置更全面、更科學、更體現體育學科的特點和本質。體育中考的項目設置從體育教學大綱內容及《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內容,逐漸回歸到《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運動技能領域(水平四)規定的相關內容,以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內容的基本范圍中,可以說項目的設置更與時俱進、更貼近課程、更融合標準。
體育中考項目設置是否合理,需要基于國家層面的課程標準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做頂層設計,需要從學生體能發展和技能掌握進行微觀設計,需要落實到必考和選考項目的具體實操,更需要聆聽參加體育中考的學生心聲。據筆者在北京市昌平區、西城區和通州區4所參加2017年體育中考的705名學生調查來看,85.5%的學生表示項目設置合理和基本合理,認為不合理的比例僅占4.3%,另有一成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可見,在學生心目中的體育中考項目設置合理性較高,且重點學校學生的合理性比例明顯高于一般校學生。當問及“體育中考項目可以如何有效設置”時,一半左右的學生選擇自選項目,20%的學生選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14.7%的學生選擇特長項目,僅有9%的學生選擇規定項目。可見,自選項目是學生首選,規定項目是學生末選,體質健康測試項目和特長項目是學生次選。當問及“如果再經歷一次體育中考,學生愿意或希望考的三項”排在前三位的是中長跑、籃球和足球,排在后三位的是引體向上、排球和仰臥起坐,還有選擇跳繩、網球、跆拳道、擊劍等項目,這個排列與學生體育中考的選項接近,與得滿分學生的比例接近。可見,學生愿意或希望的考試項目,還是以自己得滿分的項目為主。因此,從學生對體育中考項目合理性的反饋來看,學生認同合理性的比例較高,學生認同得滿分的項目比例較高,但學生對自選、特長等項目的希冀也較高。可見,學生對體育中考項目合理性的認識,是趨于現實的客觀反應,有著習慣性的接納性,也有著一定的功利性。

表1 北京市歷年體育中考項目設置一覽表
將來需對體育中考項目進行有效設置和改革,以保障初中體育課程順利進行,確保初中學生得到高質量的體育教育,破解初中體育課“以考定教”“考什么練什么”的問題,煥發初中體育課的生命活力。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運動項目教學指南,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學模式,努力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一直強調要推行“一校一品”,促進學校體育特色建設。而且在“一校一品”推行的地區,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在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在提高。如果體育中考項目中增設學校自選項目,正如北京市1998年給予區縣自選項目權一樣,那么初中體育教學就有了開展“一校一品”的堅實基礎,初中體育教學就有了強有力的抓手,初中學生也就能熟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為學業學習打好身心健康基礎,為終身體育打好意識習慣基礎。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研制的目的是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以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可以說與體育中考的初衷一致。作為每年測試上報的內容,涉及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類的七項內容,內含體育中考項目,如果體育中考能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有效對接,設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過程性考核項目和分值,那么就能改變初中體育教師忽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現狀,就能強化發展初中學生的體能,就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2016年教育部印發了《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試行)》,作為校園足球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基本標準,作為提升學生足球運動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從球感、運球、踢球、身體素質和比賽能力五個方面、五個等級綜合評價學生足球技能水平。同時教育部體衛藝司早在2014年批準成立了田徑、籃、排、足、體操、武術、游泳六個全國學校體育單項聯盟,以進一步促進中小學專項運動課程教學、訓練競賽等整體發展。如果體育中考項目能與學生單項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對接,設專項運動技能的自選項目,那么體育中考項目的考核內容、考核標準就能與教育部的單項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整合,就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能水平,有效促進初中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指出,體育競賽是最好的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內生動力的渠道[2],體育競賽不僅與運動員有關系,與普通學生也應有關系。如常州市早在2008年,通過舉辦中小學生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徑、游泳、健美操、射擊、舉重、棋類共11項比賽,有了中考體育競賽加分項目。如果體育中考與體育競賽能有效對接,就能提供體育特長生對接體育中考的機會,就能將體育競賽常態化、系統化地開展起來,就能將初中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一體化,就能活躍學生體育競賽,成為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另一種方式。
[1]張梅.如何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4).
[2]王登峰:學校體育中的競技運動及其價值[J].體育教學,2016,36(11):4-5.
G633.96
A
1005-2410(2017)11-0027-02
(北京體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 100009)
(北京市昌平一中 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