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得志


【摘要】 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對改善病情預后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1-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97例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發病后有無進行院前急救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均由患者家屬送至醫院接受搶救治療,觀察組52例均由醫院派遣醫護人員前往進行急救,統計比較兩組患者入院后院內搶救成功率及兩組患者搶救成功患者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院內搶救成功率為88.46%(46/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11%(32/4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為17.39%(8/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63%(13/32),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對腦卒中患者進行院前救治,不僅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搶救成功率,還可明顯降低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 院前急救措施; 搶救成功率; 后遺癥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163-02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現象不斷凸顯,同時因受飲食、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導致腦卒中發病人數逐年增加,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1]。腦卒中因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且病情兇險的特點,尤其是發病后病情持續加重是導致患者預后差或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對于腦卒中患者,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進行急救,否則患者的生命很有可能會受到威脅[2-3]。本文通過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7例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院前急救對改善腦卒中患者病情預后的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7例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由院內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疾病。根據患者發病后有無進行院前急救分成兩組,對照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52~81歲,平均(62.7±3.2)歲;疾病類型:顱內出血19例,腦組織梗死26例;發病至院內救治時間:1~3 h者17例,4~6 h者21例,7~12 h者7例。觀察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50~82歲,平均(63.1±3.5)歲;疾病類型:顱內出血23例,腦組織梗死29例;發病至院內救治時間:1~3 h者19例,4~6 h者25例,7~12 h者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患者均由其家屬自行送至醫院,因而在入院前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患者入院后由醫護人員對其采取常規的救治方法進行救治。(2)觀察組患者均為其家屬撥打急救電話,并請求醫院派遣醫護人員前往發病地點進行急救;值班醫生在接到急救電話后采取如下急救措施:①詢問患者家屬其發病時間、癥狀及病情現狀;在了解完基本情況后立即按排急救車,并根據患者情況指導護理人員快速準備患者可能需要的急救器械及藥物后立即趕往發病地點,在交通途中與患者家屬保持聯系,以指導其家屬觀察患者病情及注意事項,讓家屬保持冷靜并等待急救;②在醫護人員到達發病地接到患者后,立即對患者進行心率、血壓、呼吸狀況及精神意識等生命體征檢查,并積極了解病情進行初步診斷;在初步診斷為腦卒中后,指導護理人員配合進行急救;急救原則為維持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及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如患者為高血壓疾病患者且出現血壓明顯異常時,給予常規降壓藥物控制其血壓,當患者收縮壓≥220 mm Hg或舒張壓≥120 mm Hg且無明顯性顱內高壓臨床表現時,可給予硝普鈉進行控制其血壓;如患者為糖尿病患者,除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外,積極監測患者血糖,出現明顯異常者可采用胰島素控制其血糖水平;當患者出現明顯性顱內壓增高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量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并積極實施對癥急救,為患者入院確診及搶救爭取寶貴時間;③在實施急救措施與轉運無明顯沖突的情況下,急救與轉運同時進行,并與院內急診室保持聯系,根據患者病情提前準備急救方案與措施;在轉運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避免二次傷害。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觀察指標:觀察統計兩組患者在入院后的院內搶救成功率及兩組搶救成功患者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4]。(2)判定標準:經過院內緊急救治措施處理后,患者的危急癥狀,如呼吸困難消失,心率、血壓恢復正常,且其他生命體征表現平穩,即可判定為搶救成功;經過院內緊急救治措施處理后,患者的危及癥狀沒有得到緩解或并發更為嚴重的并發癥,且其臨床癥狀及臨床體征均無改善或患者死亡,則視為搶救無效[5]。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入院后的院內搶救成功率比較
經統計顯示,觀察組入院后的院內搶救成功率為88.4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1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搶救成功患者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搶救成功患者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為40.63%,明顯高于觀察組的17.39%,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CS)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腦卒中總數的60%~70%[6]。同時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突發病癥,該病癥的發病非常迅速,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嚴重的危害,其發病一般是由于患者自身存在心腦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粥性硬化及嚴重糖尿病等。腦卒中患者發病時多表現為頭暈、肢體麻木與肌無力、昏厥、抽搐等,若患者發病后未能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救治,那么該病癥很有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更為嚴重的癥狀,比如昏迷、休克,嚴重的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對于該類病癥,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措施是減少死亡及殘疾率的關鍵[7-8]。endprint
院前急救是指由醫院派遣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途中根據其實際情況展開的各項救治措施,其通過及時控制病情為患者入院搶救爭取時間,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及改善該病情預后[9-10]。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97例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經統計顯示,觀察組經院前急救后轉運至院內進行搶救其搶救成功率為88.46%(46/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11%(32/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對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前急救,不僅可為患者提早進行救治,還可顯著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以減少患者死亡案例。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為17.39%(8/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63%(13/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院前急救措施以減輕持續性病情加重,進而達到降低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為臨床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從而改善患者病情預后。院前急救不宜盲目降壓,收縮壓≥220 mm Hg或舒張壓≥120 mm Hg才考慮使用降壓藥物,藥物選擇以硝普鈉為宜,切忌使用硝酸甘油,硝酸甘油使用說明明確標注禁忌為活動性腦出血;脫水藥酌情使用,甘露醇使用說明也標注有禁止用于活動性顱內出血,雖然神經外科醫生目前仍在廣泛使用,急診科醫生使用時仍需權衡利弊[11]。此外,針對中風昏迷患者,在使用中藥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時,急救醫生應結合個體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使用,防止出現誤吸而致呼吸道梗阻,建議輕癥腦卒中清醒患者使用[12]。
綜上所述,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對腦卒中患者進行院前救治,不僅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搶救成功率,還可明顯降低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賈曉慧,任建光.應用院前急救評價方法搶救106例腦卒中患者的急救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8):7-8.
[2]楊娟,王健,歐書,等.社區腦卒中高危人群對腦卒中警示癥狀的識別能力及急救意識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7):4840-4843.
[3]陳偉河,邢詒剛,鐘王杰,等.廣東省惠東地區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情況分析[J].廣東醫學,2016,37(16):2480-2482.
[4]曹承蘭,余年,林興建,等.腦卒中高危人群的相關危險因素[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4,27(5):335-337.
[5]陳慶友,張艷蕉,于廣娜,等.腦卒中肥胖患者發病后血脂、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流動力學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5):3701-3702.
[6]張春惠.老年腦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與護理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119-120.
[7]張作光.急性腦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6):7456-7457.
[8]趙世橋,賈娜莉.21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24):177.
[9]覃志榮.分析急性腦卒中的院前急救與轉送的作用和重要性[J].醫藥與保健,2015,23(8):203.
[10]郭蓓蓓.探討院前急救對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及死亡率的影響[J].醫藥前沿,2016,6(24):349-350.
[11]謝英新.急性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與轉送996例價值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3):99.
[12]許美瓊.院前急救對危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3):50-51.
(收稿日期:2017-0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