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對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具體措施及建議: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效果;樹立“三導”新理念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構建全員參與的教學體系;建立專業的教師隊伍;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搭建就業實訓平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就業指導課程 教學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173-02
一、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教學體系
目前大多數高校僅僅是設置有就業指導課程,很少成體系,成規模,學院的就業指導課雖然已經課時化,但各個老師上課的內容沒有統一,在不同年級的上課內容中沒有體現區別,缺乏針對性,很難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很多學生還是在被動地擇業,對于自己也缺乏清晰全面的認識,更沒有掌握就業的主動權。
(二)教學形式單一
就業指導課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需要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才能達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的上課形式停留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形式單一,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從而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實訓平臺
校企合作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有效途徑,很多高校都有一批校企合作單位,但這些校企合作多數僅限于簽訂合同、接納畢業生實習等方面,沒有更好地融入整個課程教學。特別是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更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實訓平臺,讓學生在參與實訓的平臺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方向,樹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
(四)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
就業指導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心理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理論水平,但目前多數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師隊伍都是從事學生管理的輔導員組成,通過兼課形式進行課程教學。這些從事一線學生工作的教師日常事務煩瑣,沒有太多時間進行更好的領悟和備課準備,并且每個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度不一致,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二、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具體措施及建議
(一)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效果
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可以加強學習的效果??煽紤]融入情景模擬教學,讓學生在情景中感受職場氛圍,提前鍛煉職場需要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增添課程實訓課時,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到實際工作環境中體驗,找到自我;采用分組團隊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團隊中相互幫助、學習,提升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為其日后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二)樹立“三導”新理念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學生求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僅僅靠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就可以達到目標的,所以教師首先要樹立“三導”意識,即在學生入學初期(一年級)進行以指導為主的就業觀教育,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規劃自我為主要目的;二年級進行以輔導為主的就業教育,在學生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輔導,為學生更好地規劃自己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咨詢;三年級進行以引導為主的就業、擇業、創業教育,以此降低學生就業初期的高離職率,減少學生就業初期的心理不適應。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維意識指導行為,職業生涯是由規劃意識指導的,所以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規劃自我,從他們進入校園就開始教導他們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想想屬于自己的大學生活應該怎樣度過,如何達到自己的職業目標,在這過程中應該做些什么、怎么做來到達自己的目標,讓學生贏在起跑線上。
(三)構建全員參與的教學體系
就業指導課程僅僅依靠上這門課程的老師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課程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全體教師參與(見圖1)。全員參與的教學體系包括課程內和課程外兩個方面。課程教學內,就業指導課程以課程指導教師為主,專業課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專業職業生涯講解,輔導員、班主任需對學生求職的心態和就業地區等加以引導,端正學生的求職心理,在學生求職受挫后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等,幫助學生積極就業;在就業的行業和地區問題上給予學生適當引導,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從而方便學生更好地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課程教學外,參與的老師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適當的交流,不斷地優化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形成一個全員參與的教學體系。這樣有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和相互的交流學習,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更能夠提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建立專業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一個良好的教師隊伍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質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學校必須制定規劃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教學隊伍,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適時引進一些高級職業指導師、全球職業規劃指導師等專業人員進行課程教學,提高整個教學隊伍的教學能力,使教師向專業化發展。
(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搭建就業實訓平臺
校企合作不僅可以接納學校畢業生還能為學生的職業定位提供幫助,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業的資源豐富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形式,同時讓學生更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具體可以讓企業人員參與到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中,這樣制訂的教學計劃更契合企業的實際需要,學生更能夠學以致用;企業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讓學生充分認識和了解自己今后所要從事的職業,而不是到學生畢業實習的時候才去企業進行實習,從而形成學生從學校到企業再到學校最后回到企業的良性循環模式(見圖2),方便學生更快更準地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定位。
圖2所示良性循環模式中包含如下階段:①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初步樹立職業生涯目標;②學生進入學校一個學期后,進入企業實習實訓,更直觀地認識和體驗今后的職業;③回到學校,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之前制定的職業生涯目標符合預期則繼續不斷地豐富自己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如發現不適合則可以通過自己努力適應或者更換專業重新定位自己的職業目標;④再次回到企業檢驗和鞏固自己的職業定位。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相信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目標,同時也減少了很多學生到畢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學的專業根本不適合自己的現象。
(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就業指導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求職、如何創業,還需要教會學生如何調節在實際工作中的心情,為心理減壓。作為剛出社會的大學生工作中難免會受到一些負面情緒的影響,據有關調查顯示,學生畢業兩年內離職的大部分原因是自己意氣用事和沒有能夠正確處理好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減壓教育是就業指導課程應包含的一部分。
三、結語
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求職效率和效果,完善的教學模式和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但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制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企業、學生、教師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各參與主體之間的配合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簡單合作,而是需要在各個方面全程參與和深入合作,如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不僅是企業為學生提供校外的實訓基地,更多的是企業要參與到學生培養方案和課程的制定,以及學生在企業的實訓鍛煉表現的普遍問題的解決與跟蹤反饋中。因此,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是一項涉及面廣、合作深度較深、多方參與的課題,只有在各方的配合和深入合作中不斷更新和改進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姚曉輝.大專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2(7)
[2]黃昭彥.高職生對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期盼[J].教育與職業,2011(23)
[3]劉愛英.高職高專職前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思考[J].柳州師專學報,2012(2)
[4]王凱,申良云.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20)
【作者簡介】謝廷建(1988—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職業教育。
(責編 蘇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