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梅
【摘要】各高校在近年來都對思政課實踐學的形式、內容、方法等有所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少高校的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本文正是對這些成就和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相關問題研究有所啟示。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15-01
高校開設思政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在高校思政教學中,進課堂、進實踐、進頭腦是三個主要目的。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進頭腦。學生只有將思政知識銘記于心,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日常行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在當今時期,高校學生的主要群體是“90后”,這是一批從小生活在科技高速發展時代當中的全新群體,學生的思維與認知都比較新穎。因此,在進行思政教學過程時,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出符合該時間段學生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之問題
1.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通過調查發現,一直以來,思政課教學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只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和補充,驗證和支持著理論教學。教師們也普遍重理論而輕實踐,把更多的課時留給理論教學,學生也僅僅把實踐成績作為本課程成績的一部分,把實踐活動當作作業來完成,不會對自己真正在其中收獲了什么有所思考。同時,由于受到一些現實條件的限制,教師并不愿意在實踐教學方面付出更多的辛勞,而學生們雖然比較接受實踐教學的形式,卻只有少數的學生代表能參與到實踐環節當中去。
2.無視學生互聯網思維的養成
當代學生成長在互聯網技術的生長期和成熟期階段,本身具備十分優秀的互聯網意識和思維。同時互聯網也會給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也有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師本身年紀過大,他們沒有積極的互聯網意識,也不太會使用新的互聯網、多媒體教學工具,導致與學生的思維價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化,在學生眼中老師是老古董,講授的知識和理論過于陳舊不想聽,在教師的眼中當代大學生過于叛逆和貪玩,所謂的創新思維和行徑在老一輩的教師眼中就是“走彎路”。特別是由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高效使用,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學生對于信息的獲取能力和渠道遠遠要比教師豐富,導致學生所提出和面臨的許多思想困惑,老師并不能夠理解和解決,造成了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較差的問題。
3.教學形式比較單一
目前的情況是,多數高校的教學課題不夠新穎,課程教學地點主要集中在學校之內或學校的周圍,一般采取課堂授課、訪談、講座和參觀等形式開展,并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到社會。導致學生對這樣的課程并不能產生太大興趣,不愿意參加這種形式單一且對與他們來說收獲不大的課程。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分析
1.以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為出發點
新時期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學針對性的前提就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首先,在教學目標上,應當將培養學生就業思想當做思政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就業態度,提高學生對自身職業價值考量意識,進而實現學生對于社會環境轉變的穩定性,不隨波逐流,懂得判斷孰是孰非。同時,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課堂應當改變傳統的大而空的知識填鴨式教學方法,結合學生面臨的具體生活情境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堂上引入學生就業相關知識、案例,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對于未來就業的看法,及時的發現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學生的困難。比如說,可以在思政課堂上引導學生觀看某求職類節目,了解面試的基本需求,明確學生涯應當注重的品質培養。這樣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政教學,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積極氛圍,同時還能引導學生逐步為未來就業做打算。
2.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追求個性、思想活躍是當前學生最大的特點,在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學生法律意識、自我尊重意識、平等意識等都比較強烈,在價值觀的選擇方面也更有自己的主見。因此,教師在進行思政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尊重大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思政課堂一般理論性較強,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采用單純講解模式,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教學改革后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互動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景劇的方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課堂教學。另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的社交軟件,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自由言論的條件,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3.改革思政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實踐效果
學生是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一個學生群體,加上新課程改革中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建立一個教與學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機械傳遞知識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其次,教師在進行思政教學中,應該注重實踐性的培養。學生學習思政政治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在以后的生活當中更好的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三,尊重差異,讓學生個性發展。差異是個體的基本體現,也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思政教學的針對性還不夠高,存在忽視了學生就業知識的講解、輕視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育以及無視了學生互聯網思維的養成等等諸多問題,因此,應當以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切入點,以培育學生互聯網思維為突破口,落實與強化高校思政教學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李冬俐.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與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黑河學刊,2012,10:106-107+109.
[2]張敏.“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1603:55-59.
[3]康艷青.網絡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2812:63-65+69.
[4]張麗華.以改革考試評價模式為突破口,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J].改革與開放,2011,16:154.
[5]余展洪.創新創業教育導向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整體設計改革芻議[J].高教學刊,2015,1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