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科
摘 要:隨著福建高考試題改用全國卷,文言斷句題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準確斷句更能考查學生的文言功底,但是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還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得分較低。本文從文言文句子結構特點以及內在邏輯出發,總結了三點斷句技巧,希望能給學生一點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文言斷句;句子結構;內在邏輯
韓愈曾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句讀”雖然是“小學”,確是讀懂文言文的關鍵,因為文言文是不加標點符號的。同樣一句話采用不同的斷句方式,含義會有天壤之別,正如古人所說“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所以,準確斷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自2014年始,新課標語文卷中就用斷句題取代實詞解釋題,既考查了對重要字詞的理解,也考查了對句子甚至語段的理解,難度較實詞解釋題有所提高。不過,命題人采用選擇題型,學生可以通過比較選項完成作答,難度大大降低。
盡管降低了難度,但從歷次考試結果看,還是有很多學生答錯,得分情況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古文積淀不足,不明詞義,不通語法,古代文化常識欠缺;二是教師無法給予有效的指導。老師們習慣引導學生關注名詞代詞、句首句末語氣詞、文言句式等外在標志,而不注重內在邏輯的把握。但是高考題中命題人有意地避開了這些標志性的詞,根本不在這些地方設置陷阱,學生無法根據標志詞斷句。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潛心研究高考真題,把握命題規律,才能避開陷阱,準確作答。以下三點思考是筆者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學生有些許幫助。
第一,關注句子的完整性。
一個完整的句子,既要結構完整,也要意思完整。我們漢語中最基本的句式為“某人/某物做什么”、“某人/某物怎么樣”。只有前后兩部分都具備了,意思才能清楚表達。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經常省略,但是謂語動詞基本是不會省略的,否則就構不成句子。課標卷的斷句題,所選句子結構比較規范,斷開的各個部分基本能表達完整的意思。所以,當我們看到選項中各個斷開的部分結構或意思表達不完整時,就可以判斷該項是錯誤的。
如2014年新課標Ⅱ卷《明史·韓文傳》A、D兩項:
A.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抵/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
D.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抵/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
此題A項中“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是主語,“劉瑾等八人”做什么或者怎么樣了沒有表達出來,明顯缺少謂語動詞,構不成一個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是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主謂賓都有了,意思也非常完整。同樣,D項中“對僚屬”是介賓短語,無法充當謂語,“韓文對僚屬說什么或做什么”沒有表述出來,句子依舊不完整,所以也是錯誤的。
又如2015年新課標Ⅰ卷《宋史·孫傅傳》B項:
“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該項“宰相謂其所論”中,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主語是“宰相”,謂語是“謂”,賓語是“其所論”,主謂賓都具備了,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其實不然,“謂其所論”不構成動賓結構,只能譯為“宰相說他的言論”,話還沒有說完,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宰相說他的言論怎么樣”,所以不應該在此處停頓。
第二,關注句子中動賓的搭配。
為了迷惑考生,命題人故意把動賓短語拆開變成上下句,或者把下一句的成分挪到上一句冒充動詞的賓語。所以在判斷時,爭取找到每句中的動詞,看看和后面的賓語能否搭配,如不能搭配就是錯誤的選項。
如2016年新課標Ⅰ卷《宋史·曾公亮傳》A項:
“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該項“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句中,主語是“使客”,謂語是“亡”,賓語是“橐中物”,“使客丟失了包裹中的物品”意思已經很完整,需要單獨成句。“移書”是動賓短語,不能充當“亡”的賓語,應該和“詰盜”一起組成句子。
又如2016年新課標Ⅱ卷《明史·陳登云傳》A項:
“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該選項中“陛下重懲”的不應是“科場”,而是“科場冒籍”這種違法行為,下一句“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意思很完整,強加“冒籍”反而結構混亂。
又如2017年新課標Ⅰ卷《宋書.謝弘微傳》C項:
“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該選項中“時然后言”譯為“合適的時機才開口說話”,緊扣前一句“精神端審”,意思已經很完整了,“所繼叔父”并不是“言”的賓語。而“佳器”是“方成”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所以該項有兩處錯誤。
第三、關注句子間的邏輯關系。
典范的文章講究氣脈連貫、邏輯嚴密,文章如果缺少了邏輯的制約,就容易產生歧義或自相矛盾。高考卷中所選文本比較典范,邏輯性也很強,所以,無論我們如何斷句,都必須保證句子間的邏輯清晰合理,既符合上下文的語境,又不違背常理。
如2016新課標Ⅰ卷《宋史·曾公亮傳》D項:
“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該項可譯為:“(曾公亮)處理政事有才能,在當地很出名,盜賊全部逃竄,曾公亮治地以外的州縣到了晚上不用關閉大門。”如此斷句明顯邏輯錯誤。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夜不閉戶的應該是他管理的鄭州,而不應該是其他州縣,所以該項是錯誤的。
以上就是筆者對斷句題的幾點思考。當然,水無常態,文無定法,語言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斷句也沒有固定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多讀多悟,培養良好的語感,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正確的停頓位置。
參考文獻:
[1]陳海珍.斷句讀解文意——淺談高中語文文言文斷句之法[J].中華少年,2016(15).
[2]王雯雯.淺談高考語文文言斷句方法與技巧[J].中學教學參考,2016(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