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祎?楊曉梅
摘要: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創新型企業要想在當前愈發激烈的市場角逐中保持優勢,就必須對其績效評價體系予以創新,做到全面系統、突出科學重點并實現可量化發展。目前企業業績評價體系還存在定位模糊、結構缺失以及獎懲制度脫軌的問題,為此,需要通過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合理進行權責劃分、組建自我審查組織以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等方式實現向創新型企業的轉變。
關鍵詞:創新型企業;績效評價
企業追求生存與發展,尤其在如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對于企業的理論認識也逐漸深入,而企業也開始更加追求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目標。企業應以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戰略導向,從各個方面不斷完善自身缺陷,實現全面系統化地創新,提高經濟效益。傳統的企業理念主要重視開源節流,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提高自身效益。但在新型經濟形勢下,傳統的理念和策略已經不足以應對當前市場,因此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的方式,在技術、文化等方面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一、創新型企業績效的評價原則
(一)全面系統性
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應做到全面完善,必須能夠對企業所經營的各方面問題予以充分覆蓋,重視企業經營的整體過程和結果,做到長短期以及流動與非流動性結合,將企業運營過程中的財務以及非財務指標均融入進去[1]。除了全面性,系統性也是建立創新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必不可少的基礎,雖然效益是衡量企業成敗的關鍵,但其結果也是受整個企業系統中多方面因素影響的,需要相互協調。
(二)科學重點性
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其指標需要突出企業的財務價值,并且展現出企業一定的創新能力。對于具體績效評價方法的確定,需要進行定性和定量的雙重分析,并且結合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結果,實現績效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對于評價指標來說,針對不同部門或業務,評價的重點有所不同,在評價過程中需要選擇能夠綜合體現企業各能力的相關指標。
(三)可量化性
企業績效的財務指標都是可以實現量化的,而非財務的很多指標都難以實現量化。在選擇量化指標時,需要盡量選擇具有可量化性的指標項目,而盡量避免選擇不具有可量化性的指標項目。對于某些不具有可量化性的指標,盡可能尋找替代指標[2]。對于某些不能替代的非財務指標,也可以將其納入到績效分析的體系當中,在進行定性分析的過程中,修正量化的結果。
二、創新型企業績效評價的影響因素
(一)評價的目的
評價的目的不同,其評價的重點也有所區別。通常,對于企業績效的評價以財務績效為核心,但這只是傳統理念下的企業績效評價目的,對于創新型企業來說,僅僅評價財務指標遠遠不夠,需要加入一定的非財務指標,比如對企業創新能力指標的評價等等。通過綜合的績效評價指標,才能對創新型企業的績效予以充分、全面、系統的評價。
(二)評價的方式
就目前存在的評價方式來看,主要的評價方法有沃爾評分法、綜合評分法以及模型評分法等等,不同的評分方法各自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都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在不同的評分方式之下,得到的績效評價結果顯然是有所區別的。但對于創新型企業而言,在具體選擇評價方式時,還是應以自身實際為出發點。
(三)當前經濟環境
在評價企業績效時,需要注意經濟環境問題,使評價體系能夠充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在對創新型企業的發展能力進行分析時,應注重當前環境下,宏觀經濟的變化問題[3]。舉例來說,當經濟滯脹時,企業的增長率會明顯下降,除此之外還包括通貨膨脹等環境因素,當然企業自身的運營能力和發展水平也是影響績效結果的重要因素。
(四)利益相關體的期待
對于不同的利益相關體而言,他們對于創新型企業的績效有著不同的期待。例如,對于投資者而言,他們僅僅希望創新型企業能夠獲得足夠高的效益,從而使自己的投資有所回報;但對于政府而言,創新型企業所能創造的社會價值才是其最重視的問題。因此對于創新型企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就需要各利益相關體之間的競爭與對抗,哪一種利益相關體更占優勢,則創新型企業就會更傾向于向其妥協,以此作為自身的績效評價體系。
三、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模糊
企業的業績評價應以實現企業的最終戰略為目標,但很多企業在對于目標的具體定位上依然含糊不清,對于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與企業目標之間的聯系不夠重視[4]。正因如此,很多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并不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無法通過績效評價體系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如此一來,就容易造成企業最終的發展與其戰略目標脫節,因對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定位模糊而導致企業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二)內部結構缺失
企業的內部管理結構是企業管理運營的基礎,當企業在內部組織結構方面沒有充分完善時,企業在業績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就會出現缺失,導致企業的業績評價體系無法充分發揮其應該發揮的作用[5]。此外,當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存在缺陷時,企業原本的績效評價體系也會因此喪失效果,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三)獎懲制度脫軌
獎勵與懲罰對于企業內的所有員工來說都非常重要,這關系到所有職工的個人利益。當激勵機制和業績的評價機制無法有效接軌,那么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可能會被不斷放大,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整體運行和發展。如此一來可以看出,獎勵與懲罰機制對于企業的業績評價制度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就當前階段來看,企業的業績評價體系組成了非常復雜并且互相交織的網絡,使得企業內某些具體的獎勵和懲罰指標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實現有效配合。獎勵與懲罰制度之間的配合度,對于企業的整體發展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
四、創新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endprint
(一)建立績效評價體系
創立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有助于企業經營者對自身的各項能力產生充分認識,如債務償還能力、運營能力、抗風險能力等等。有一個客觀的事實,即企業無法決定外部經濟環境的發展,但企業也可以通過內部改善等方式應對外部挑戰,例如建立平衡積分卡制度[6]。這一制度主要幫助運營者分析企業的財務情況、客戶情況以及經營的具體流程還有階段學習的進程,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發揮業績評價體系的根本作用。只有充分發揮以上四個方面的作用,才能使平衡積分卡制度充分發揮作用。由于上述四個方面各有側重,因此積極的互補與相互整合必不可少。企業需要對自身的戰略目標與自身的日常運營有效結合,充分鏈接,才能均衡發展自身效益。企業經營者需要以提升財務績效水平為核心目標,充分重視客戶訴求,以學習進程作為落實工作的核心。企業必須通過不斷地從實踐中獲取經驗的方式,掌握新的績效思維,才能實現企業自身的創新發展。
(二)合理進行權責劃分
企業在進行內部改革時,需要對權、責、利進行適當的分離,以實現三方權力平衡的態勢,起到互相約束和互相監督的效果,有效填補企業運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漏洞。在合理劃分了企業權責之后,應通過高效的管理方法,合理劃分不同工作內容的具體權力和責任,劃分必須以客體權限作為根本依據??紤]到關鍵的績效指標在企業內部權責劃分的具體工作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在具體設置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強調重點。不同的側重使得企業運營發展的積極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但對于部分非關鍵指標的調整,則需要以企業自身的根本目標為依據,確立具體的路線,因此并沒有固定的標準或原則。如果想要真正實現企業的高效發展,就需要完善的監督體系,實現公開化和透明化監督管理,而目的也在于避免管理者權力過于集中的情況出現。
(三)組建自我審查組織
我國很多企業當前都已發展到一個瓶頸期,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之間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使得很多企業管理者開始越來越多地將眼光集中在其它企業的發展動態,卻逐漸忽視了對自身發展的監督與管理。其實歸根結底,企業在面臨外部挑戰時出現危機,還是由于自身缺陷所致,大多數的“外疾”,其實就是企業在內部經營、管理、監督工作中存在漏洞而導致的。因此企業必須提高自我審查的力度,盡力補足內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缺失。對此,建議各企業組建內部審查組織,將企業內部不同部門在不同階段下的工作內容進行充分匯總,實現對企業內部的自審,反思企業在運營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總結經驗教訓。另外,企業也可以邀請績效考核專家及學術界知名研究者,成立專家組以全面調查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予以改進。
(四)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我國企業管理部門中,很多管理者的管理手段依然比較傳統,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缺乏戰略意識。對此,企業需要積極培養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和長遠思維的管理人才,促進企業管理者具有更加敏感的戰略意識,適時比較企業實際產生的績效值和標準值,及時修改企業在績效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當然,任何的戰略思維都必須在制度的框架內發揮作用,并且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具體措施。如果企業對自身制定出過高的戰略標準,則可能打擊員工積極性。如果將戰略目標設置過低,則很容易使員工在安逸中頹廢、墮落。因此必須強化企業的戰略意識及管理和操作的水平,不斷更新數據,使企業真正做到高效發展。
五、結束語
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迫使企業必須不斷創新績效評價體系,而創新型企業又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創新型企業必須制定積極高效的績效評價體系,全面反映企業績效水平,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靜.創新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2):64-69.
[2]徐祎珂.紹興市創新型企業績效評價及提升對策研究——以JF公司為例[D].青島科技大學,2016.
[3]王茂祥,李東.創新型企業評價方法改進與創新能力提升路徑探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5):128-132.
[4]冷雄輝,張叢煌.創新型企業持續創新績效DEA效率評價——以江西省為例[J].企業經濟,2015(1):150-153.
[5]張漫子.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創新型企業價值管理績效評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6]張洋.山東省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及培育路徑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4.
(作者單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