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一條起始于我國境內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貿易之路,這條歷史悠久的路線迄今為止已有2100年的歷史。在新時代與新背景下,絲綢之路成為連接歐洲經濟圈與亞太經濟圈的重要紐帶,它在促進區域發展、維護區域穩定、提升區域影響力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的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全新的區域概念,它以絲綢之路中國境內與中亞區域線路為重點,旨在通過建設旅游文化產業使該區域在全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合作與發展背景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的過程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概念,并倡議用創新的國際合作模式來共同建設該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從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想通五個方面著手,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建設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不僅是要將該區域建設成為經濟發展連接帶,還要將其建設成為旅游帶、文化帶與經濟帶融合的多功能帶。
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各國在經濟上都實現了持續增長,創造了區域發展的良好環境。在2013年9月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上,各與會國首腦就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達成共識。各國將繼續擴大相互貿易規模、促進經濟發展,并加強交通、能源、信息網絡和旅游等方面合作。可見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各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該經濟帶的建設對于提升區域全球影響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絲綢之路旅游文化合作發展也有了良好的國際合作基礎。
自2009年國家將旅游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及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全面發展文化產業后,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不斷交融,互相滲透。在各個地方大力支持文旅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各地區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雙核驅動發展模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大勢。在此背景下,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的建設要進一步利用沿線區域旅游文化資源,進一步將我國的區域發展經驗推廣到沿線國家與地區,在發展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全面發展。
二、絲綢之路旅游產業合作發展的可行性
(一)文化的交流融合奠定了旅游產業合作的基礎
中亞五國地處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由于古代商業交往頻繁,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也在不斷的溝通與交流。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借助絲綢之路,中亞地區的葡萄、良馬、制糖技術、琉璃技術以及佛教、伊斯蘭教等傳入中國,對我國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造紙、雕版印刷等技術也開始傳入中亞地區。因此,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的建設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中亞地區文化的交流,提升雙方在科研、教育、藝術等領域的合作水平。同時,中國與中亞五國在歷史文化、藝術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上資源的相似性也將為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產品的打造奠定良好基礎。
(二)沿線城市豐富的旅游資源提供了合作條件
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發展動力機制首先應著眼于旅游要素與文化要素的聚集。在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沿線區域,旅游、文化資源都比較豐富,僅拿隴海蘭新各市來說,菏澤的牡丹、徐州的彭祖、焦作的云臺山、淮北的臨渙古城遺址、西安的兵馬俑、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那拉提草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等均馳名中外。旅游與文化要素在區域范圍內的聚集將為旅游與文化兩大產業的融合創造基礎,進而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并在產業融合的基礎上文化旅游產業將在經濟市場的作用下實現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逐步發揮文化旅游產業的區域引擎作用。
(三)沿線城市出臺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合作保障
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區域范圍廣闊,一個地方出臺的政策將會對周邊區域政策產生影響,該政策將被其他區域效仿。如在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來促進區域內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目前曲江新區的文旅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級文化旅游產業集聚示范區。我國西部省份也紛紛出臺了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旨在為文化旅游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國際上,我國出臺的一系列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將對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產生影響。
(四)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合作支撐
文化旅游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迫切需要科技支撐,它將逐步與科技發展融合,并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改變傳統產業發展形態,并培育出新業態。同時在文化旅游產業中,也越來越依靠高科技裝備給游客帶來新的體驗,虛擬現實技術、聲光電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等的應用開啟了科技改變體驗的新時代,同時也對科技創新、科研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在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內,某個區域對文化旅游產業新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如文旅產業專利、清潔能源技術等,將會隨著要素配置向周邊區域傳導。同時,區域內協同創新平臺的設立也將提升區域技術協同創新水平,從而增強整個區域的技術水平。
(五)創新的發展理念提供了合作機遇
沿線每個城市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人文、產業等資源,并著眼于國際區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高度,整合相關優勢資源共同發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將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而是要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制造業的發展結合起來,發展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發展工業旅游等,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觀是整個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的發展應變被動為主動,即樹立主動發展、系統發展、創新發展的觀念,將各國家單獨發展轉變為區域共同發展、將品牌單獨打造轉變為共同創造、將同質化競爭轉向合作共贏。
三、菏澤參與合作的基礎條件
(一)獨特的區位條件
菏澤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界,承東接西、引南聯北,是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輻射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原經濟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交匯點,周邊200公里范圍內,集聚了14個地級市、140多個縣城,擁有約2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消費升級的潛力巨大。菏澤地屬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是一座宜商宜居的美麗新興城市。
(二)深厚的人文條件
菏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習總書記曾概括為“上古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全國地級市第三位。菏澤是著名的中國牡丹之都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享有中國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
(三)便捷的交通條件
菏澤交通十分便利,貫穿南北的京九鐵路與連接東西的新兗石鐵路、正在建設的魯南高鐵與已啟動設計招標的京九高鐵均在菏澤“十”字交匯。6條國道和14條省道貫穿境內,日東、濟廣、日南、德商、東新、棗菏六條高速形成以市區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公路網絡,是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城市。與京杭大運河貫通的洙水河航道已具備通航條件,新萬福河復航工程正在建設。菏澤機場計劃2018年通航,將成為魯蘇豫皖交界地區重要的航空港。
(四)特色的產業條件
2016年,全市實現旅游消費總額135.5億元,同比增長14.3%。接待中外游客1741.7萬人次,增長10%。現有旅行社43家,其中A級10家。A級旅游景區發展到22家,其中4A級4家。菏澤牡丹文化旅游節、芍藥賞花節、中國(鄆城)好漢節、單縣浮龍湖文化旅游節、定陶仿山廟會等節慶活動影響力不斷增強,旅游與文化、工業、農業、互聯網等產業的深入融合,以電商、牡丹深加工、農村淘寶、溫泉、滑雪等為特色的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
(五)優越的發展環境
菏澤市里先后出臺了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意見、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意見、菏澤市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并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納入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菏澤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大幅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建立健全了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精細化的服務體系,使菏澤成為了周邊“審批時間最短、涉企收費最低、市場秩序最優、營商環境最佳”的投資洼地。
四、絲綢之路旅游產業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搞好規劃編制
絲綢之路旅游產業合作發展,研究編制好規劃至關重要。規劃的編制,要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在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確定好戰略定位,搞好空間布局,明確各自發展重點和目標,注重產業與空間、土地的結合,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布局和土地開發等;注重區域內一、二、三產業的良性互動、融合發展;注重增強規劃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引導作用;注重與其他規劃和文件銜接,尤其是與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等規劃的銜接。同時做好項目的儲備,確保更多的項目列入規劃,為合作發展奠定基礎。
(二)加強合作交流
統籌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擴大與沿線國家、周邊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強化政策合作,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旅游政策鼓勵優先發展旅游業,保障游客的安全,增強游客的信任感,為旅游文化經濟帶的共建營造和諧發展的環境。強化互認合作,各城市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區域合作,便利貨幣流通,發行互相認可的旅游卡,爭取“一幣一卡一簽證”出游。強化組織合作,共同建設“絲綢之路旅游帶”國際性旅游組織,通過專門的機構促進絲綢之路旅游帶的共建,加強各區域間的旅游協作,實現區域和平與發展。強化保護合作,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繼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最終將絲綢之路打造成為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旅游帶。
(三)延伸產業鏈條
現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是文化產業鏈與旅游產業鏈實現對接的產物,要實現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全產業鏈的發展,就要加快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要素聚集。首先,在文化旅游產業鏈上游加強相關產業建設,出臺支持上游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其他相關保障政策,增強上游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協同創新能力。其次,在文化產業鏈下游要加強各產業整合力度,圍繞文化旅游產業各部門構建網狀產業關系形態。最后,通過以文化旅游產業鏈為核心來帶動整個區域其他產業發展,實現產業上下游的橫向與縱向交叉,最終實現全產業鏈的發展。
(四)做好道路聯通文章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要求,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絲綢之路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提供支撐條件。一是公路建設。在完善公路交通網絡的同時,重點抓好干線公路的升級改造。突出抓好德上高速巨野至單縣段、棗菏高速菏澤段和東新高速東明黃河大橋等項目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米”字型高速公路網。圍繞路網升級改造,搞好市內和市際間公路建設。重點抓好327國道、220國道、105國道等一級公路改造升級 ,確保與周邊省、市接壤道路的有機銜接和暢通無阻。二是水路建設。重點抓好新萬福河航道、鄆城新河改造工程,并搞好通港公路的配套建設,形成通江達海的水路網。三是鐵路建設。著力抓好魯南高鐵曲阜經菏澤至蘭考段、京九高鐵霸州至商丘段建設,積極推進菏徐鐵路規劃建設,盡快形成與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高速鐵路網絡。四是機場建設。加快推進菏澤機場建設步伐,確保2018年通航。
(五)搞好項目建設
各區域根據各自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突出傳統產業智慧化、新興業態智慧產業化、重點領域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圍繞加快新型工業化、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集中策劃一批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智慧農業項目和高端服務業項目,推進現代農業、現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創意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豐富旅游資源。圍繞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積極策劃一批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項目,不斷提升和改進旅游環境質量。圍繞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學校、醫院、文化等項目建設,拓展旅游空間。圍繞新型城鎮化發展,論證一批城鄉一體化項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鎮功能,提高旅游承載能力。建立重大項目信息網,完善項目儲備庫和投資信息平臺。加強項目庫建設與動態管理,進一步提高項目管理實效。
(六)搞好引領示范
我國的實踐經驗表明文化旅游產業雙核驅動的發展模式能助推區域經濟的發展,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具有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資源優勢,更應充分利用。第一,在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內創建具有示范作用、引領作用的旅游文化經濟示范區。由于隴海蘭新經濟帶在文化旅游產業融合上具有經驗優勢,也具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可聯合向國家申請建設國際性旅游文化經濟示范區,進而通過示范區要素的流動逐步發揮帶動作用;第二,加強區域內部要素的流動性,尤其是資本、人才和技術三大要素;第三,增強區域內部創新能力,擴大產業外溢效益,尤其是提升跨國區域合作的制度創新和產業的科研技術創新的能力。
(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首先,在旅游經濟宏觀管理中,要做到政企分離,明確劃分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企業的權力和責任,充分調動旅游企業以及旅游經營者的積極性,提高旅游企業以及旅游經營者的經濟利益。其次,要改善旅游管理,促進行業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減少行政管理部門對旅游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促進旅游企業以及旅游經營者面向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地從事各種旅游經濟活動。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亞歐大陸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新時期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經形成。而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效應。旅游業的發展會帶動經濟帶上的其它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隴海蘭新經濟帶沿線的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濃厚,在沿線大力發展旅游業,可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發展格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其三,旅游業的發展,將促進社會文化繁榮、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并且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為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各成員市打造穩定的發展環境。
(八)完善旅游產業政策
旅游業與國民經濟中許多行業和部門是密切相關的,旅游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得到其他相關部門和行業的支持與配合;同時,旅游產品和服務又是由多個旅游部門和企業共同完成的,客觀上也需要這些部門和企業達到最優化的配合。因此,要提高旅游宏觀經濟效益,就要求政府不斷改善旅游產業政策,充分利用和發揮經濟、行政、法律等調控的手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