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結合學生生活創新音樂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注重強調生活化。
關鍵詞:音樂;生活;體驗;快樂
一、音樂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社會是熔爐,生活是教科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音樂。音樂教育不要拒絕社會,而應融入社會;不要脫離時代,而應走近時代。
1.關注音樂動態,緊跟時代步伐
在快節奏的當今時代,音樂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更新,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很強烈的興趣,教學中應更多地關注當前的音樂動態。在歌曲的選用上,可引入一些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歌曲或樂曲,以及適合學生欣賞和學習的影視金曲、校園歌曲等內容,利用課前、課末五分鐘進行欣賞或演唱,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兒童歌曲《快樂天堂》,這首歌抒情、優美,賦予激情和想象,帶有一點通俗歌曲的風格,孩子們很喜歡這首歌曲,于是把它帶進課堂,以快樂的表情導入,把微笑和音樂聯系在一起,把它融入音樂,融入歌唱,接著教師便循序漸進,不斷挖掘快樂的素材,讓學生明白快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快樂的天堂最重要是勇敢面對失敗和沮喪,充滿信心和希望!
2.走進自然世界,提高學生音樂能力
自然界的風聲、雨聲、雷聲、流水聲以及各種動物的叫聲,農田里人們勞動時發出的聲音,街道上各種車輛奔跑時發出的聲音和鳴笛聲……凡是生活世界中的一切生活資源都可以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這樣,學生能很快的領悟其中的內涵,從而更好的感受和表現音樂。如在教《雨》一課中,先給學生呈示一組自然界的音響(細雨聲、大雨聲、雨滴聲),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美麗的自然界中,通過一段表現小朋友在雨中嬉戲玩耍音樂的欣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構架起學生音樂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再通過聽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樂片段,讓學生聽著音樂和著節奏自由表演,這一過程,使學生在體驗音樂作品美的同時,也掌握了音樂技能,增強了對音樂的表現力。
二、結合學生生活創新音樂教學方法
1.以日常生活為源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參與體驗
音樂源于生活,表現生活。音樂對兒童來說不是表演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音樂教育不應該將兒童束縛在由音符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而應該展現音樂與生活的有機聯系。如《國歌》的教學:先從學生生活中最愛的“掃機關槍”游戲引入。師:同學們,課外玩過“打仗”的游戲嗎?生:玩過!師:好玩嗎?老師想和大家玩個“掃機關槍”的游戲,愿意嗎?生:愿意!師:老師要看看哪位同學模仿的聲音最像,現在開始……一下子整個教室沸騰起來?!皣}噠噠”聲此起彼落,這時老師走到鋼琴邊,彈出了“噠噠噠”“噠噠噠”三連音的節奏,慢慢地,絕大多數同學的“掃機關槍”都成了整齊的“噠噠噠”“噠噠噠”的節奏了,這樣,學生輕而易舉地讀準了較難掌握的“節奏”。
2.拓寬學習音樂的渠道,變封閉的課堂學習為開放的音樂學習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不斷地發展,學習音樂不僅局限于學校課堂,要把封閉式課堂變成開放式課堂,課內外銜接,校內外互補,比如欣賞音樂會,觀看演唱會,觀看文藝晚會,參加學校文化藝術節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另外網絡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音樂課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課堂內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多渠道地學習音樂,交流每人所攝取的音樂信息,通過互動式的音樂交流學習大大釋放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潛在能量,給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例如在欣賞民樂合奏《瑤族舞曲》描寫的是一個怎樣的場面?瑤族的風土人情是怎樣的?……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網上查找這些相關資料,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這樣就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發現、探究和創新的主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注重強調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過程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學以致用,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回到原始的自然音樂環境中去,從最原始的音樂活動起步來體驗音樂帶來的愉悅感。
為歌曲創編動作。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愛唱愛跳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孩子們結合生活,發揮想象,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如在教唱《洗手絹》這一課時,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創編出很多優美的動作來,唱“紅太陽,白云彩”時,有的同學用雙手模仿紅太陽,或用雙臂在頭頂波浪模仿云彩,在唱“媽媽洗衣我也來”時,大部分同學都用動作小跑步來模仿我來時的樣子,在唱“自己洗來自己曬”時動作就更多了,小朋友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洗手絹的經驗,模仿出各種各樣的洗手絹姿態,如雙手搓,如放在搓板上搓……學生對自己編的動作特別喜歡,也記得很牢,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編動作的活動中,在表演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創新能力。
四、運用生活化的評價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評價應將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把評價融進教學的全過程,使自評、互評和他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建立自信心,運用生活化的潛能,建立自信心,運用生活化的評價則更能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例如教師在課堂中留出十分鐘時間,開辟了“請您做老師”、“表現我自己”、“流行十分”等欄目,讓學生去演唱、演奏、創作、交流、教授、賞析等。
在生活中處處有音樂,音樂伴隨人們終身。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說過“音樂,有人將她比作花朵,因為她鋪滿在人生的道路上,散發出不絕的芬芳,把生活裝飾得更美”。音樂課堂教學應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學校音樂教育也應做到:將學生帶進廣闊的時空,不只是課堂;探索神奇的音樂世界,不只是課本;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不只是成績。
生活本身是美的,有了音樂的生活會更美。音樂教學生活化,必須充滿活力,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學生生活音樂化,必須充滿成功與歡愉,成為學生一生最可懷念的金色時光。
作者簡介:
王慧(1983.12—),女,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人,教師,單位:中衛市第二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