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杰次爾
摘要:真實就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的第一要義。新聞戰線承擔著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重要使命。在現代社會媒體高度發達的形勢下,新聞不僅對人們的思想、情緒、態度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且會影響到國家政治、經濟、外交工作大局。然而在新聞實踐中,虛假新聞成了新聞傳播中的一個頑疾。
關鍵詞:新聞媒體;新聞造假;影響
隨著商業化大潮的沖擊,在市場為土的背景下,新聞作為商品,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則,誰贏得消費者,誰就贏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因此,新聞媒體競爭愈演愈烈,對新聞的內容和時效性有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求快求奇的心理使新聞不可避免地患上假新聞這種病。
假新聞的成因這個問題,由于關系到假新聞的源頭,進而關系到假新聞的最終遏制途徑,向來是假新聞研究的重頭戲,以致被人認為是不再有新意的課題。但是經過仔細的分析不難發現,眾多學者對于假新聞成因的探討,大部分還是停留在現象上的,往往成為一種簡單的羅列。
一、假新聞的定義及危害
(一)假新聞的定義
首先,從字面意義來看,新聞的定義不下幾百種,但是得到大家廣泛接受的是陸定一先生的“新聞的定義,就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定義得到公認的新聞的第一要義就是要用事實說話,新聞既然是事實,就必須具有真實性。而徐寶磺先生也曾說,“新聞者,確實者也,凡不確實者,均非真正新聞。”因此,真實是新聞的首要特性和最基本特征。“假”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是“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假新聞就是虛假的不真實的新聞。
新聞的真實性包括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聞的具體真實,就是要求報道的事實必須準確無誤,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等等;二是總體真實,即新聞報道要從事實總體上、從事實的內在聯系中把握真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如果達不到以上兩個要求,就會造成新聞失實。根據失實程度的不同,輕者為失實報道,即在具體真實上有所誤差,但總體來說沒有違背總體真實;重者為假新聞,即狹義上的“假新聞”,盡管在具體事實上誤差很小,但卻違背了整體真實。同時,不管主觀是否故意造假,因為主觀想法難以考證,而且新聞報道的真與假只有一個標準,即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因此,本論文中談到的假新聞,均指廣義上的假新聞范疇,即違背了客觀事實的報道。
在判斷假新聞時,要注意假的“假新聞”。所謂實現新聞真實,是指在傳播者真實再現新聞事實的前提下,收受者準確理解了新聞,并相信新聞是真實的。受眾有自身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生信仰等,會影響其對新聞信息的篩選、理解和確信,因此可能將真實的新聞誤讀為假新聞。這種情況下的受眾眼里的“假新聞”實際是被誤讀了的“真新聞”。
(二)假新聞的危害
近年來,假新聞有愈演愈烈之勢,從全國性媒體到地方媒體,從紙質媒體到電子媒體,題材廣泛,幾乎無所不及;花樣翻新,可謂形形色色。
不管什么類型的虛假新聞,也不管是有意制造的還是無意傳播的,對社會、對公眾來說無疑是嚴重的傷害,對新聞界則是致命的毒瘤,其危害可歸結為以下二個方面:
1.對公共利益的損害
主要是誤導輿論,禍及公共利益。輿論作為公共意見是社會評價的一種,是社會心理的反映;它以公眾利益為基礎,以公眾事務為指向。對涉及公共實務的組織、人員的行為實行監督,進行有效的制約和限制,使之服從于即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眾共同利益。是“社會控制”形式之一。新聞媒介作為輿論的主要載體,與輿論密切相關。它反映輿論代表、代表輿論、引發輿論、必要時主動引導輿論的方向。新聞可以通過反映和傳播社會輿論,形成一種無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即馬克思所說的“理智的力量”,這種力量對社會發揮強大的制約和影響作用。[1]因此,如果假新聞誤導了輿論,也將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對內混淆視聽,造成不穩定局面;對外被敵對勢力利用,干擾和影響國家政治、經濟、外交工作大局,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2.關聯事件蒙受損失
新聞總是和某一事件聯系在一起,往往會對一個行業造成致命一擊。“成也媒體,敗也媒體”的例子屢見不鮮。
假新聞也會侵害到個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造成精神傷害,尤其是關于名人的失實報道。同時,受眾也享有知悉有關方面真實情況的權利,即知情權。
受眾有權要求大眾傳播媒介提供和通過傳播媒介了解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應獲得的種種真實的消息情報,有及時得知政府、行政機構等的真實有關的公共信息和國內外每天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有意義的事件的真實情況。特別是當有關信息涉及或影響到受眾的生活和工作,并目_要求他們不得不作出決定的時候,凡是有意扣留這些信息,或者傳播假的或歪曲失實的信息,就是侵犯了受眾的知情權。新聞失實會造成信息污染,干擾誤導了受眾,導致受眾做出錯誤的判斷造成損失。
3.對媒體本身的損害
首先,媒體公信力遭遇重創。所謂公信力,是傳媒發布新聞、信息的可信度在受眾中產生的影響力,也是傳媒內在品格的綜合反映。馬克思認為:“人民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虛假新聞會直接導致公眾失去對媒體的信任,由此產生的深層損害和長遠影響不可低估。傳媒如果發布新聞信息的可信度極差,受眾半信半疑,將信將疑,或根本不可信,那么,傳媒就喪失了公信力,傳媒的權威、信謄也蕩然無存。
其次,媒介組織受到傷害。記者是媒體的最重要組成,造假的記者遭到懲處,尤其是那些曾經很優秀的記者,不僅對他個人的職業生涯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也使媒體不得不擔負更大的成本。
假新聞的產生多是由于新聞工作者為了謀取自身利益而不顧公眾利益的結果,這種錯誤的輿論導向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世界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我們的新聞人員應該從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真真正正的做到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出發點,真正做到忠誠地對待自己的社會使命。真正做到無愧于國家,無愧于社會,無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