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熊鳴琴 符佳佳 曾 月
試論宋元時期海南水利建設與農業開發
王冬梅 熊鳴琴 符佳佳 曾 月
海南島位于我國南疆,孤懸海外,因古代交通不便阻滯與大陸的交往,秦漢以來一直被視為瘴鄉蠻地、炎天瘴海之所。但在宋元時期,隨著中央政府對海南開發的重視,海南島的水利建設不論工程或技術都有較大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耕作條件和技術的改進,加快了農業開發,提高了糧食產量。宋元時期的水利建設對當地農業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宋元 海南島 水利建設 農業開發
水利是農業社會的重要基礎工程,它關系到農業的發展與社會穩定。但是,宋以前的封建統治者總是將海南視為“荒蠻之地”、“化外之民”,并未重視海南農業生產及進行相關開發,更談不上建設水利。據明萬歷《瓊州府志.地理志》載:“海南史志河渠、水利,其來久矣。瓊自唐以前,水利無可考”。[1]隨著宋代經濟重心南移,海南島的開發日漸為政府所重視。元朝統治者也視海南島為東南亞及南洋地區軍事進攻的前沿基地,對海南的開發予以高度的重視。這一切都推動了宋元時期海南島的水利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本文擬聚焦于宋元時期海南島的水利建設,從該時期水利建設興起的背景、建設情況及對農業開發的作用三方面進行闡述,不當之處,請教于方家。
海南島地接赤道,氣候溫燠,河網稠密,溪流眾多,又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雨季長,水資源豐富,農作物極易生長,理應是發展農業的天然場所。而實際上,在宋代,海南是嚴重缺糧地區,時人王象之指出:“海南所產粳馀不足于食,乃以薯蕷為糧,雜菜作粥。[2]其糧食主要靠海北高、化州商人販運入島,以致“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3]。這是因為海南島的地質多是干旱沙質臺地丘陵,導致了“地多荒田”,而且“耕種不糞不耘”的情況相當普遍。[4]此外,海溢也是導致沿海農田失耕的重要原因之一。“海溢俗稱海翻。颶風起西北,挾雨,海水須臾高溢十余丈,漫屋淹田。即無大雨,江水漲溢則田疇積堿,連年失耕,沿海苦之。”[1]可見海南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發展。
海南島地勢主要分三類,波狀丘陵地帶、低山性山岳地帶和高山性山岳地帶。高山性山岳地帶不適合開墾農田;低山性山岳地帶的地勢適宜農業開發,但坡度平緩不利于水利灌溉;波狀丘陵地帶洼地海拔低,臺風或者漲潮季節時常出現海水倒灌,咸水入田導致無法耕種。總之,海南島地質環境是高山丘陵多,無法直接利用河流資源。如,五指山是本島南渡江、昌化江等河流的源頭,水資源豐富,但因沒有修筑水利設施,河水不能用于灌溉五指山周邊的農田;平原臺地的坡度又過于平緩,無法建設大規模的儲水工程,致使周圍的水利資源長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海南島普遍種植耐旱的甘薯類農作物也證明了這一點;瀕海地區又遭受咸潮之苦,連年失耕。因此,發展農業生產解決海南糧食短缺問題,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建設成為迫切需要。
海南島自漢代列入中央版圖,因孤懸海外,遠離大陸交往不便,很長一段時間內未得到重視和開發。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海南島南海海域處于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航線上,昔日的偏遠瘴蠻之地開始受到中央政府重視。至宋元時期,海南島初步改變了從漢到唐近千年的緩慢發展局面。宋政府對海南島基本采取懷柔政策,以招撫內附為主。隨著黎族不斷往中部內遷,促使黎族漢化區域不斷擴大,統治人口不斷增加,形成了蘇東坡所說的“四州環一島,百峒蟠其中”[2]的局面。因此,漢黎融合逐漸加深,黎峒農業開發逐步加強,政府可資于開墾、利用的農業土地不斷擴大。靖康之后,國土頓減,使南宋不斷增強其對南方經濟依賴性;而這種依賴性的加強,客觀上也促使海南島全面開發進程加快。
元朝攻占海南以后,將海南島作為進攻安南、占城等國的海上跳板與前沿基地。[5]在這一戰略思想的引導下,海南成為對東南亞及南洋地區軍事經略的戰略要地。為了戰略需要,元朝繼續宋代的開拓步伐,對海南進行深入開發,如《正德瓊臺志》所述:“元人憤前代之萎靡,至元奮師大伐,雖四路得峒六百,戶一萬四千有奇,然猶未已。繼軍深入千萬年人跡未到處,刻石黎婺、五指而還,增戶至九萬二千二百有零,自開郡以來,未有能過之者也。”[6]政府的重視,農業開發區域擴大等因素為海南島的農業開發和水利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
海南水利建設在宋元時代開始邁出較大的一步,與當時人口的增加有密切關系。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因宋末避亂,“海南自古無戰場。靖康之變,中原紛擾幾三十年,此郡獨不見兵革”。[2]大陸移民一再大量遷入海南。宋代海南的大陸移民從唐代的七萬增加到十萬。[7]元代大舉征黎及外來移民屯田的政策也使得本島人口大幅增加,人口數升至十八萬戶。大批人民渡海至瓊,使人口驟增,而且島外移民來自不同地域、民族和職業,不少人擁有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較高文化,這就為宋元時期水利建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上與技術上的有利條件。尤其是遷入移民中,多是來自福建、廣東等水利建設好,地域環境與海南相近的地區,移民多具有興修水利和發展農業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宋元時期海南人口的發展加快了本島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進和水利建設的興起。
海南島江河皆發源于五指山,島內水系由南渡江、萬泉河、龍滾河等十八條江河及無數條支流組成。[8]本島河流遍布,為興修水利提供優越的自然條件。筆者據海南地方志等資料整理出宋元時期本島興修的水利設施有14處,分別是瓊山6處、澄邁2處、樂會3處、萬寧2處、儋州1處。其中,宋朝修建有4處,在海南島北部瓊州府的瓊山與澄邁縣境內。元代水利工程有10處,其中有4處為重修、續修宋代的工程。如官方重修濱壅圩岸,“珠崖舊郡堤防,曩以江水泛溢衡突嚙食,水失其道,邕、潭等都民田荒蕪。時學正張宜舉率諸田老,相地高下增筑之,水復其故。膏我稻禾,家稔人足”[6]。澄邁的水利工程祥塘也是在元代重修,“宋時鄉人陳伯威于此筑堤堰灌田。元至正間里人王武敵用石板修砌。”[1]其余6處則為元代新修建的水利工程,而且修筑的地點并不限于宋代的北部臺地而擴展到東部、西北部沿海地區。
總體而言,宋元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海南島北部和東部地區等臺地平原地區,且以瓊州府轄區數量居多,只有一處水利工程在西北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宋熙寧六年,置瓊州為瓊管安撫司,從此以瓊州總領海南地域[6]。瓊州必然在貫徹中央農業政策和開發次序上優于其它地區;其次,這些地方的農業開發程度高,地勢與環境也多利于水利工程的修筑。北部(瓊山、澄邁)多處于地勢平緩的平原地區,有海南最長河流南渡江及其多條支流經過,地質合適發展水稻種植,地勢平坦易于修筑水利。樂會、萬寧位于海南東部及東南部。樂會西部山嶺多,東部有大片膏腴土田,而且地勢東高西低,形成一定的坡度,利于引水灌田、筑壩圍塘。萬寧北、西部屬于山區,中南部平坦,是重要的農田開發區域。萬寧地勢特點與樂會相類,均有利于水稻種植和興修水利的地勢因素。同時,由于樂會、萬寧東部瀕海,農田易受海潮侵襲,興修水利引進河水沖淡咸水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樂會的薄芓蓈陂就是為“雨捍海潮,潴水灌上峒田”[1]。儋州的高山峻嶺多在東南黎區,水資源無法直接應用于農田。隨著漢黎接觸漸多,黎族人民也開始學習水利技術用于農業開發。最后,崖州、昌化、感恩等地無修筑水利工程的記載,則可能是因為當地山多,而且靠近黎峒核心區,開發程度低,農業主要還是處于刀耕火種狀態下,而且感恩、昌化地質多沙,這些都不利于進行大面積的水稻種植,水利建設也因此處于遲滯狀態。
宋元時期的海南水利工程修筑技術因環境不同而各具特色。在海南山區或丘陵地帶,多鑿石筑陂,蓄水以資排灌。此類陂塘工程,有大有小,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丘陵起伏的地形。對于樂會、萬寧境內山嶺多,平原濱海的地方,水利建設則主要是修筑防洪堤圍。如樂會縣南二十里處的密澤陂,它與丘陵高地需要筑壩蓄水引灌相反,瀕海地勢低下,阻隔咸潮必須筑堤修壩,清洗土地鹽堿化又需要挖渠引水。所以它必須是堤壩渠并舉,兩者不能偏廢。靠堤以捍海、御斥鹵之患,不然堤內開墾良田,沒有淡水的沖潰澆灌;或有渠引水而堤閘不固,都會導致顆粒無收。宋元時期海南水利建設技術方面,已使用了攔蓄(梁陳陂)、分流(南橋水道)、架橋砌陂(巖塘陂)、閘橋(義豐堤閘)等堤堰技術。這些水利工程,不僅規模大,效益顯著,很多到明清時期還起作用。這些都說明宋元時期海南的水利建設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在海南方志記載中,宋元時期海南水利工程修建組織形式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鄉民自發修筑。如,據正德《瓊臺志》記載,宋代澄邁的送甲陂,“鄉人王逢堰水灌田五百余畝。元至正間,陳子胡作亂,鄉人率義兵攻之,賊遂棄甲而走,故名。”[6]。澄邁祥塘,“宋時由鄉人陳伯威筑堤堰灌田,元至正間,里人王武敵用石板修砌”[1]。送甲陂的灌溉面積只有五百余畝,屬于比較小的規模。此類工程雖然溉能力有限,但它為一般鄉民力所能及,也容易效法。此外,正德《瓊臺志》還記載了一些無名氏鄉人修筑的水利工程,如,宋代瓊山的南橋水道,“宋人浚河導流番旦達大江”[6];瓊山的梁陳陂,“鄉人以石筑塞堰水灌田。元遭水決。正統間,知縣朱憲以石包筑,高七尺,長百余步”[6];樂會的烏陂塘,“水自萬州界陵流山發源,注而成塘,鄉人筑堤為堰,可溉千畝。元末圮”[9]。這些是根據耕作需要,疏浚河道、筑堰塞田、開挖溝渠之類的工程,一般鄉民之間可以自發組織修筑,也不需要官方支持。
第二類是官府主持修建。此類工程一般規模比較大,主持者多為知州、知軍、學正等當地官員。如,宋代瓊山度靈塘為知瓊州李易主持修建,“灌溉水田三百余頃”[6]。元代知萬安軍賀賈修建洪口溪,“元大德二年(1298年),知萬安軍達魯花赤賀賈導踢容河,知軍捐俸助,萬寧縣民吳顯昌鑿洪口,導河水至小海,設陂十三所開溝十八條,灌田七千余畝”[10]。在瓊山,學正張宜舉修建義豐堤閘,“其間義豐、遵化、豐好等處,民田往因洪水沖決,陵谷變遷,難以稼穡。后至元丁丑春,諸田老以實聞于郡,檄委前雷庠貳教張宜舉董其役。有田之民,不期而至,堤橋車閘,修制有方,七年之內,方始成效。凡通水利一十八處,成熟田者凡十萬余頃”[6];濱雍圩岸也是張宜舉主持修建,“元至正間,郡以民苦水患,嘗檄委前雷庠貳教張宜舉董筑[6];最后還有萬安軍學官劉復初疏浚衍豐渠。以上水利工程規模大,時間長,非少數鄉民力所能及,只能由官府來組織人力、財力去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宋端平年間瓊山巖塘陂的修筑與管理方式。據正德《瓊臺志》記載:“鄉人于塘門筑石,高一丈六尺,闊三丈八尺;架橋砌陂為堤堰,延袤二百余丈,闊半之…其塘隸官陂堤。”[6]方志記載巖塘陂為鄉人修建,但又明確指出陂塘屬于官塘性質。巖塘陂的灌溉面積為數百余頃,從其規模來看,鄉民應該難以自行建成,但因熙寧免役法多年未惠及海南,[6]即便官方組織的水利工程,也多由百姓出差役,可稱為鄉人修建。由此推測,鄉民出資、出力,由官方出面組織人力、財力,官民合作可能是宋元海南水利工程建設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模式。如,元代知萬州軍賀賈修建洪口溪時批示:“東南二崗人民驟集,而國稅出于其半矣。河源于多命(地名)間,與大河不連屬,而其流有限。今吳顯昌效義募工,鑿通大河,所費者多多矣。我亦量以贈之。”[11],此處知軍捐出了自己的俸祿,鄉民亦出資、出力。瓊山學正張宜舉修建義豐堤閘,“有田之民,不期而至”,此處是鄉民主動出力。
官方介入水利修建還有利于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維修及灌溉管理。如,宋代巖塘陂,“其陂隸官職掌,各都遷立陂甲三十二名,以供其役,以一名陂長督之,任水性分流,不得擅利蓄泄。”[1]澄邁祥塘“瓊、澄兩縣交境數都皆蒙其利。建塔勒碑以規后,”這也是由官方出面制定了相關規則來管理祥塘。元代萬州的吳顯昌因募工開鑿洪口溪工程有功被任命為萬州第一廂總督提調水利官管州壩頭管理水利事宜。“憲令當償吳顯昌功,即于十一年二月初六日奉,勒給馬蹄印一顆,工部一千九百二十四號,以償公勞。”[11]
第三,宋元時期海南還存在由黎族首領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元代樂會縣南二十里處的密澤陂由峒主王觀泰所主持,“近龍滾江,元末,峒主王觀泰集眾筑壩以防,又墾荒原數頃”[1]。儋州李許都的湳丹壩由酋長陳薦觀疏通,“有水泛流。元末,酋長陳薦觀疏通,泄于大江。”由此可知,宋元時期,為了黎區的農業開發,黎族人民已經主動參與興修水利。
總之,宋元時期是海南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水利建設蓬勃開展。筆者就所見文獻資料,把宋元時期海南各地的水利工程列表總結如下:

表1 宋元時期海南水利建設工程表
水利的興修促使農田從廣種薄收往精耕細作轉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價值。《正德瓊臺志》有這樣的記述:“冬種夏收曰小熟,夏種冬熟曰大熟。自宋代播占禾種,夏種秋收今有三熟者[6]。水稻從以前的一年二熟變為一年三熟。水利建設,有助于占城稻在海南擴大種植,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增加糧食產量。“元豐間,瓊州昌化軍丁稅米歲移輸珠崖軍,民苦道遠,至是用(朱)初平議,根據四周軍稅賦舊額,存其正數,二州丁稅米止令輸錢,聽珠崖軍自糴,民甚便之”[12]。珠崖軍能自糴,說明當地的糧食有了明顯提高。
元代的農業開發在宋代的基礎上的取得更大發展。海南成為政府稅糧重要征收地,元文宗時,海南每年上交國家的秋糧米達16510石(詳見表二)。元代海南由于采用了內地的生產技術,占城稻耕種面積繼續擴大,糧食產量提高。

表2 元代海南各縣市田糧情況表[5]
到元朝末期,對海南征收的稅糧是“幾二萬石”。[6]元期多次征討安南、占城,由于地理因素,海南成為其軍糧主要供需基地,《元史·朱國寶傳》:“加海北海南宣慰使都元帥,供給占城軍餉,事集而民不擾”。[13]元末,由于水利事業的發展,屯田進一步擴大,海南墾田數也大大增加,糧食產量也隨之提高。如《馬成龍神道碑》中所載:“尋拜海南道宣慰使,招徠黎獠,置軍屯田。屬征交趾,公私煩費。君供給罔后,而民弗擾”。[14]每次征交趾、占城軍隊都是數萬,數萬軍隊的糧餉由海南供給,“而民弗擾”,這充分可以說明,元代海南的糧食生產發展速度是很快的。這些成就和宋元時期統治者重視水利建設是分不開的。
宋元時期發展海南水利建設在保護海南生態環境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與意義[15]。
第一,水利建設在黎區農業生態環境上的意義。海南島黎族,多在山地、旱地上進行農業生產,長期實行“砍山欄”的原始耕作方式,對自然生態有著嚴重影響。在黎區大興水利,鼓勵種植水稻,就會使黎族人民逐步放棄或減少刀耕火種的旱地農業,而代之以技術要求較高的灌溉農業。有助于減輕或放緩因農業的日益開發而破壞黎區的生態平衡。宋元以來,在黎族分布的地區水利建設取得很大的發展,如樂會、陵水地區,出現“河下每日米船多出黎村”的景象[6]。
第二,水利建設在濱海臺地平原農業生產上的意義。沿海修筑的堤壩規模較大,防御海潮侵害農田必不可少。如,龍滾河咸水從港而入,殃及農田,元代樂會修筑密澤陂障潮,以防海水入漬并淡化河水灌田[1]。陂塘水利對農業環境的改善,還在于對田地有水土保持作用。尤其是海南的感恩、昌化等地的砂質土壤,經過墾殖之后,如果沒有植被覆蓋,水土流失很快,而且趨向沙化。砂質土上栽培作物,有水源灌溉,再有適當的耕作制度,能夠改善土質。沿海地區廣筑水利,還可以防止土壤沙化。如崖州地區海岸線長,土質多沙,“海濱田地廣漠,旱不能耕”[6],土壤便向沙荒草原轉化。興修水利解決了因土地荒蕪而帶來的土壤沙化問題。因為有水,沒有種植,土壤沙化的條件下水土流失更嚴重。在有水的條件下,沙化的土壤經過耕作改良,水土保持能力就存在。
[1][明]戴熺,歐陽燦,蔡光前.萬歷瓊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95~97,56,99,101~102.
[2][宋]樂史,等.地理志:海南(六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69,113,88.
[3][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宋]趙汝適.諸番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6:145.
[5]湯開建.元代對海南島的開發與經營[J].暨南學報(社科版),1990(4).
[6][明]唐胄 .正德瓊臺志[M].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231~232,32,129~133,697,658,237,146,136.
[7]司徒尚紀.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88.
[8][民國]陳銘樞.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68~69.
[9][清]林子蘭.康熙樂會縣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16.
[10][清]阮元.道光廣東通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1]吳乃貴.萬寧縣水利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206~207.
[12][明]郭棐.萬歷廣東通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47.
[13][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元 ]程 矩 大 .全 元 文[M].南 京 :鳳 凰 出 版 社2004:493.
[15]吳建新.海南島古代開發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農史,1987(3).
海南省圖書館)
本文系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論文,課題編號:HNSK(GJ)13-137。
王冬梅(1980-),女,海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熊鳴琴(1975-),江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符佳佳(1987-),男,海南省圖書館,館員;曾月(1979-),女,海南省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