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止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要適應“新常態”
□ 文/一止
經濟“舊常態”下企業經濟管理的核心是滿足產能需要,相應地,它具備勞動力成本低、市場需求量大等優勢。而在原有資源可控性大幅度下降,同時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相應地企業經濟管理內涵也必然發生轉變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們的企業管理工作者又該如何去搞好新常態下的企業經濟管理呢?
毫無疑問,當前我國企業的發展已進入了新常態下的新形勢。
“新常態”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出現的“改革訴求”階段。一方面,社會經濟領域的新產業、新現象、新問題不斷涌現,為解決經濟新常態問題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新常態”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常態”的消亡,雙方要素會經歷長時間的博弈,在經濟領域的勢力此消彼漲。在這一前提下,企業想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主動尋求解決的途徑和方法,具體來說,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以下問題—
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在內部組織結構設計上都存在明顯的計劃經濟體制特征,其特點是組織嚴密、界限清晰、等級森嚴,管理者熱衷于在企業內部劃分多個層次、多種部門,以方便自身的管理工作,但卻忽略了企業經濟管理的需要。但是,過于嚴密的組織結構會壓抑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各部門之間界限越清晰,出現功能交叉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等級觀念在組織結構中體現,容易導致溝通渠道不暢、信息閉塞,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引發爭執和推諉;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過于關注經濟利益,容易造成資源在組織層次間、各部門中的不平衡性分配。
由此可見 ,我國企業組織結構在設計初衷和實際功能方面是不相符的,很容易出現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問題;相應地,在經濟“舊常態”下企業依賴這樣的組織結構能夠維持運轉,說明市場經濟體制同樣存在缺陷,企業通過削減成本、降低品質、提升產能就可以維持,但表現在宏觀經濟層面,則表現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和僵尸企業。
由于我國長期存在政府“一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政企不分”客觀問題,企業管理制度(包括經濟管理制度)的建立缺乏獨立性,或者是從國有企業生搬硬套,或者是從其他行業模仿借鑒,形式主義嚴重,實用功能不強。
在經濟“舊常態”下,產品(服務)優劣決定了企業經濟效益,但這并不是企業占據上風的唯一條件。在技術、資本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覆蓋市場的決定性因素是產能,也就是說市場的擴大是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在經濟新常態下,產能過剩帶來的困擾同樣具有普遍性,市場競爭的主導方向從“數量”轉移到“質量”,本質上說,這是消費需求改變所引起的,功能同質化的產品增多,并不能從選擇性方面改善企業局面,高品質、差異化產品(服務)才是主要競爭目標。
很顯然,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進行企業戰略改變面臨著極大的市場風險,一旦投資失敗或創新不足,現有的企業管理制度很難維持員工凝聚力和資本安全性,尤其是經濟壓力和同行競爭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企業還要面臨人才流失、資源匱乏、技術成本提高等挑戰。例如,企業高管或技術人員通過“跳槽”帶走大量商業機密,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情況下很難進行防控。
企業財務是企業發展與落后的晴雨表。財務核算涉及到企業全部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一旦財務核算出現混亂、誤差,就會造成嚴重的企業經濟風險。
從企業經濟管理效能上來看,財務核算所發揮的功能也十分有效。財務會計部門主要工作是記賬、統計、發放工資等,嚴重忽視了會計職能的全面性—會計職能是企業經濟管理活動的主導力量,只有將它置于企業經濟全面狀況中,包括企業法人、債權人、投資者等,才能全面、客觀地反應企業經濟現狀。當然,如果某一利益主體對財務審核工作直接干預,必然促使企業決策向有利于自身的一方傾斜。這樣一來必然影響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改革,例如在某些“僵尸企業”中,為了不至于中斷外部“輸血”,企業很可能左右財務核算職能來偽造經濟數據,由此確保外部資金不斷注入,以這種方式繼續維持著“兩高一剩”產業??善髽I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
我國新常態下的宏觀經濟環境塑造了企業獨特的經濟管理模式,它所具備的核心力量是調配企業資源、資產,幾乎對任何一項與企業經濟相關的活動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控制力。
在任何社會形態下,基于組織化運行的實體都離不開理念指導,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管理目的明確的組織更是如此。毫不夸張地說,“理念”在企業經濟管理活動中發揮著先導性功能,而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企業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業管理理念過于陳舊、缺乏創新—缺乏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學習意識和趕超意識,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安于現狀,缺乏對市場未來變化的預測能力。
基于此,在理念創新方向上應該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靈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創新,主動舍棄經濟新常態下的“成熟機制”和“既得利益”,以創新的思維和視角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
我們要樹立新常態下的經濟管理的新理念,關鍵的環節是要進行組織和制度創新:要將企業傳統的“垂直化”組織結構壓縮改造為“扁平化”結構;要在“扁平化”企業組織結構上進行以滿足“人性化”需求從而建立一個開放、和諧、民主、自由的空間管理制度創新;要結合“互聯網+”理念對企業組織結構進行深層創新,從而實現互聯網技術優勢的最大化。

柔性管理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對“穩定和變化”進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確立,以思維方式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轉變為前提。線性思維的特征是歷時性,而非線性思維的特征是共時性,也就是同步轉型。從表面混沌的繁雜現象中,看出事物發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進的方向,識別潛在的未知需要和開拓的市場,進而預見變化并自動應付變化,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務。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由于計劃經濟時期市場有強烈的“剛需”,企業組織結構穩定性、嚴密性、層次性越強,越能夠發揮組織機制的高效性。根據經濟新常態的特點,企業需要在維持經濟收益的基礎上,逐漸退出粗放型發展模式,減少高能耗、低產出、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領域,并以知識和創新為主要驅動力。
但要適應新常態的新形勢,新的企業組織結構必須具備柔性化的管理功能,即“以人為本”,強調組織間的合作和促進作用,基于企業文化來培養員工忠誠度、歸屬感。從這個角度說,“扁平化”的企業組織結構更有價值,它不僅可以加速信息處理和傳遞,同時也縮短了創新到市場的距離。同時,在這種組織結構體系中,人才優勢得到了最大化地發揮,符合“新常態”下要素市場轉變的需求。
首先要圍繞人力資源做文章。企業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競爭—人才即人力資源,它是人力資本的載體,也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企業應該圍繞著人力資源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
其次要圍繞高端人才做文章。經濟新常態下的一大表征是人口紅利消失,粗放型經濟模式所依賴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堅強”,特別是“劉易斯拐點”出現以后,中國經濟增長更多地依賴人力資本推動和技術創新保障。因此在新常態下能夠招攬高端優秀人才非常重要,并要不斷建立和完善人才進出和獎懲機制。
再次要圍繞核心要素做文章。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中完善企業管理制度不可以“閉門造車”,應在結合經濟全球化、技術創新化、信息網絡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基礎上,抓住企業的核心要素去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