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莉
摘要:凱特·肖邦是19世紀末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作先驅,她非常擅長塑造形色各異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思想上覺醒的新女性。本文選擇了凱特·肖邦作品中幾位典型的覺醒的新女性,分析了特定時期的社會因素對于女性覺醒的影響。
關鍵詞:凱特·肖邦 覺醒 新女性 社會根源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078-02
如果說哪一位作家能夠僅僅因為一部作品而被人銘記,也同樣因為這部作品而遭人唾棄的話,這個人一定是凱特·肖邦。凱特·肖邦是19世紀末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作先驅,其代表作《覺醒》讓她生前敗名,死后成名。小說描寫了已婚的艾德娜在精神頓悟、意識覺醒后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拋棄了可愛的孩子和疼愛嬌慣她的丈夫,不惜以家庭、金錢、體面乃至生命為代價去追求自我實現。這部以對通奸同情的筆調刻畫女主人公“性意識”的覺醒,大膽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愛情觀的小說,一經問世便在當時的評論界掀起了驚濤駭浪,遭到了幾乎是一邊倒的全盤否定。凱特·肖邦也因此被逐出當地文化圈,并在五年后抑郁而終。
凱特·肖邦非常擅長塑造女性形象,在她的筆下有著大量形形色色的女性,其中一個群體就是凱特·肖邦以她超前的意識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除了《覺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還有《一小時的故事》中的馬拉德夫人,《覺醒》中的雷西小姐,《暴風雨》中的卡利克斯塔等。這些新女性大多是受困于既定性別角色卻不安于傳統女性命運的中產階級少女和少婦,是當時工業革命的產物。
一、凱特·肖邦筆下的覺醒女性
《覺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婚姻美滿,結婚六年,并育有兩個孩子。由于丈夫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她, 在長時間與阿黛爾·拉蒂諾爾以及羅伯特·勒布朗相處接觸中,自我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她學會了自由表達情感,將她從過去那種謹言慎行與受壓抑的感情和欲望中解脫出來。她不再像以前那樣全身心地投入在丈夫、孩子、家庭生活中,她無所顧忌地擺脫妻子和母親的責任,去渴求滋潤身心的愛情,去發展自我繪畫天分,去追求經濟上的獨立和精神上的自由。
《覺醒》中的雷西小姐也是典型的新女性。她終生未嫁,因為她不愿意為了取悅男人而裝扮自己;她不依靠任何男人,以彈琴自力更生。雖然物質上并不富裕亦不優越,但她經濟獨立,生活自立,擁有著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
《一小時的故事》被波·塞耶斯特德認為是凱特·肖邦“刻畫女性‘自我宣言主題的一個最佳范例”①。
女主人公馬拉德夫人是家人和朋友一致認為的有著傳統美德的妻子的典范。馬拉德夫人患有心臟病,所以當親朋好友聽說她丈夫出差火車出事時,都在猶豫怎么樣告訴這個善良的女人這一殘酷的事實。然而聽到消息的馬拉德夫人表現出人意料的冷靜,朋友們都以為她是對生活絕望、對悲痛壓制,當她要求回自己房間休息時,大家都愿意給她留下私人空間去哀悼,去平復心情。然而當她一個人回到自己房間時,她感覺到的并不是大悲大痛,相反,卻有著從未有過的精神解脫和讓自己都感到害怕的欣喜;她憧憬著以后的日子將不再受到任何束縛,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暴風雨》中,卡利克斯塔已經結婚生子,有著一個四歲的兒子,乖巧可愛,有著疼她愛她的丈夫,幸福美滿。一天,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卡利克斯塔偶遇在她家屋檐下躲雨的舊情人阿爾塞。盡管已有六年未見, 但兩人昔日的戀情卻因這次意外的重逢再次燃燒起來。屋外狂風暴雨咆哮,屋內兩人盡情地品嘗著暴風雨般的情愛。
二、女性覺醒的社會根源
“世紀之交的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非常自以為是、拼命地追求所謂高雅、嚴格遵守種種戒律的婦女,但是她們絕不是以所謂的理想女性的形象出現。而與之相對的越來越多的女性叛逆形象也在不斷出現。她們已經脫離開了社會賦予她們的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的職責。”②覺醒女性群體更多地去追求精神上、心靈上的自由。
在美國歷史上,婦女一直屬于二等公民,處于劣勢地位,維多利亞時代表面上將女性稱為“家中天使”,實則用這種美譽將婦女牢牢地束縛在家中。女性也恪守本分地履行著“家中天使”的職責,遵循著傳統家庭觀念和道德觀念。但是這種情況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中產階級,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物質生活的提高極大地影響了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對于家庭婦女而言,持家不再需要太多的時間,她們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除此之外,隨著教育機會的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婦女開始不滿足狹小的家庭生活,她們迫切地想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像男人一樣過著有意義的人生。中產階級婦女的抱怨和困惑在那個時期尤其明顯,許多中產階級婦女開始沖破維多利亞時期性別觀念的束縛,開始關注家庭外的事務。這些中產階級婦女積極投身于全國性的婦女組織,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改革,并為自身和他人的權利奮斗。中產階級婦女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她們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很多婦女擺脫了家庭的束縛,積極地投身于社會實踐,加快了傳統的限定男女活動領域的教條的瓦解。美國婦女教育程度的提高、就業人數和領域的擴大以及選舉權的獲得,美國婦女在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上享有更多的自由,美國覺醒了的新女性向傳統的愛情、婚姻和家庭觀念發起了嚴峻的挑戰,她們開始反抗對其本性的歪曲,表現出昂揚的新女性意識。
覺醒的新女性大都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相對獨立的個性,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性觀念相對自由開放,同時她們又不為傳統的家庭觀念所累,活躍在慣常屬于男性領地的公眾領域之中。“‘新女性的崛起是對十九世紀主流意識形態——即支攆資產階級家庭神話的‘理想婦道觀念和以家庭為中心詞而界定的女性特質概念——的挑戰和質疑”③,不僅給社會性別關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且給新興資產階級的既定道德倫理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三、結語
無論是《一小時的故事》中的馬拉德夫人,《暴風雨》中的卡利克斯塔,或者《覺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雷西小姐,她們都是物質上不再有所擔憂的中產階級,在舒適的物質生活基礎上,更需要的是精神和心靈上的自我充實與滿足。她們有著擺脫束縛的強烈意愿,經歷著意識上的自我覺醒,意識到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意識到對性愛的渴望。這些意識在當時的環境下,其實就是對于自我獨立和自由的向往。這在凱特·肖邦生活的19世紀末,可以說是對于男權社會的無聲的控訴與抵抗,對于主流文化的叛逆與背離了。
注釋:
①Per Seyersted. Kate Chopin: A Critical Biography[M]. Oslo: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slo, 1969:58.
②徐穎果,馬紅旗.美國女性文學:從殖民時期到20世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140.
③林斌.從嘉莉形象看德萊塞的女性觀及其內在矛盾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3(2):65.
參考文獻:
[1]Per Seyersted.Kate Chopin: A Critical Biography[M]. Oslo: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slo, 1969:58.
[2]凱特·肖邦.暴風雨[J].金莉,秦亞青譯.外國文學, 1995(4).
[3]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J].金莉,秦亞青譯.外國文學,1995(4).
[4]凱特·肖邦.覺醒[M].文忠強,賈淑勤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5]林斌.從嘉莉形象看德萊塞的女性觀及其內在矛盾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3(2):65.
[6]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7]徐穎果,馬紅旗.美國女性文學:從殖民時期到20世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