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瑜+謝家貴+趙海霞
摘要:“互聯網+”的提出,使得教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碎片化學習的興起作為一場革命,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思維方式。雨課堂作為“互聯網+教育”的產物之一,結束了以授課式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將課前預習、課堂交流、課后復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信息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遞變成反復的雙向交流。雨課堂有效解決了高校學生低頭族多、有效聽課率低、知識入腦率低的問題。了解雨課堂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探索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雨課堂 在線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125-01
現代教育技術要求把使用原則、方法、技巧、規律等應用在教育教學的情境中并發揮作用,最終優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1]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行業積極探索,cMOOC 的教學模式將學習設計者、教學者、學習者和學習資源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2][3]移動終端強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靈活性和普遍性,如何在教學中使用移動終端對于探索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教材、學生三點一線的格局至關重要。“雨課堂”的出現使得學生面對的不再是枯燥的課本,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因此,探索雨課堂教學技術對現代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雨課堂簡述
移動終端是指可以在移動中使用的通訊設備,其中:手機、ipad在大學生中使用廣泛。“雨課堂”是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開發的一個免費教學工具,教師基于PPT和海量的網上教學資源準備教學環節,可以上傳預習任務單、PPT、習題、教學評價等至云端供學生學習;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微信二維碼掃描簽到、實時答題、答疑彈幕等,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學生結束雨課堂全部學習后,教師可以在后臺查詢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程度,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系統對學生學習的數據分析等,了解到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考核、復習、再次回顧情況。
傳統教學以授課式教學為主,高校教學目標要求高、教學任務重與教學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使得課堂信息的傳播往往是單向為主,基本上是教師流向學生,缺乏經驗的教師難以從課堂的提問、學生的微表情中采集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3]雨課堂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功能,對大腦產生多重刺激作用,通過手機將教師、學生、課堂聯系到一起,通過反復的學習和分析,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得教育教學效果達到最優。
二、基于雨課堂的教學的比較實驗
(1)實驗樣本和課程選擇。為了更好地探索雨課堂的實踐意義,選取了本校本科大三物流工程2個班進行實驗。實驗課程為核心課程《物流運輸管理》中物流運輸基礎知識章節,該章節概念多,名詞易混淆,要求掌握細節部分多。一班采用傳統授課,二班采取雨課堂授課。2個班級均為本科班,基礎相同,各門課程平均成績一致,具備實驗的條件。
(2)雨課堂課程設計。課前:在微信中新建課程、班級,生成班級二維碼;將傳統授課的PPT通過PC上傳;將傳統授課的課堂提問以選擇題的形式制作成雨課堂習題,將各種分類、細節問題以選擇辨析的方式納入習題之中。課堂上:要求學生通過微信二維碼掃描進入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后對課堂內容進行回顧,對錯選的課上習題進行重點復習。
(3)實驗結果分析。課程結束第二周,對傳統教學和雨課堂教學兩個班同時進行測試,測試方式為選擇題閉卷檢測。
測試結果:采取傳統授課的一班平均成績723,采用雨課堂授課的二班平均成績948,雨課堂使用之后平均成績提高3112%。
測試結束對學生復習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班課后復習學生數量占比51%,二班復習的學生數量占比為100%,效果明顯。
三、雨課堂的意義
教學實踐顯示,雨課堂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師生互動,鞏固知識點具有顯著的效果。傳統教學課時少,教學模式單一,上課缺乏交互,實驗教學考核方式單一、片面。[4]雨課堂擺脫了枯燥的學習氛圍,復習、預習、測試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通過彈幕、留言等方式學生可向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提問;教學基于PPT和微信進行,操作簡單,教師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微信即可查詢學生的復習、預習、測試情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程度有更好的掌握。雨課堂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服務環節實現的流程再造和模式創新。
四、總結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跳出傳統課堂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認可和喜愛。雨課堂很好地契合了時代的需求,能夠做到讓學生碎片化、隨時隨地地學習知識,讓老師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程度,實驗也證實了雨課堂在教學中的成效。教師通過M+N等考核方式,將雨課堂學習納入最終成績中,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娟.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倫理審視[D].山東師范大學, 2013.
[2]韓錫斌,翟文峰,程建鋼.cMOOC 與 xMOOC 的辨證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態鏈整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6):3-10.
[3]馮瑋.做MOOC的學堂在線,推教學工具“雨課堂”[EB/OL].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eIBFNna.
[4]林青松.基于翻轉課堂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設計[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4,33(1):194-19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