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字出版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使出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文章著眼于數字出版產業的融合、出版業的信息化建設、讀者資源的運用和數字出版產業面臨的新挑戰四個方面,思考其本質和內涵,以期更好地掌握數字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 鍵 詞】數字出版;產業融合;信息化建設;讀者資源
【作者單位】楊柳,江西教育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數字技術的裂變式開發和全新變革,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遍運用,改變了傳統的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定位,帶來多媒介兼容的深化調整。傳統出版業正在進行內容資源建設、把內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完善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數字出版的誕生和迅猛發展,無疑為出版社的轉型升級和發展開拓了新的路徑。2016年我國在數字出版方面的總體收入為5720.85億元,較2015年增長了29.9%,增長率是10年前的10倍有余。從中不難看出,在未來的幾年里,數字出版勢必呈現愈加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數字出版產業的新發展、新突破
近年來,數字出版所獲得的新發展、新突破,總體而言,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家的政策引導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數字出版的“十三五”規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的《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為進一步規范和引導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確定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是數字教育出版取得了新突破。其中,在線教育、數字教材、電子書包、微課等教學教育新模式和新產品層出不窮,體現了服務教育的共性,也加速了傳統教育出版單位的轉型升級。
三是有聲讀物成為數字閱讀新的趨勢和經濟增長點。有聲平臺與出版機構的有機結合,開啟了內容資源整合與知識服務的全新模式,也為出版機構和眾多內容提供者制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四是社交媒體多元化發展。眾多的網絡社交平臺,如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已然成為大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已經完美地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成為大多數人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為數字出版及時捕捉信息提供精準的入口。
二、關于數字出版產業本質和內涵的思考
數字出版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使出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筆者認為,面對機遇的同時,還應著眼于數字出版產業本身,思考其本質和內涵,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字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1.數字出版產業的融合發展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IT廠商、無線移動這些產業顯然是和出版傳媒業結合得最為緊密的。仔細分析不難看出,這些產業已經或正在進行融合、擴張和重組,相互之間沒有特別明確的邊界。比如蘋果品牌,原本是一個單純的IT廠商品牌,但其不因循守舊,在不斷更新技術理念的同時,緊跟互聯網和無線移動的發展,憑借APP Store 軟件商店開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與此同時,蘋果還不斷加強與內容資源提供商的深入合作,集聚大量的優質品牌資源和內容提供商,使其成為進一步整合資源和拓展市場的新動力,搶占先機,以此保證在新一輪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
筆者認為,出版產業可以借鑒蘋果的成功案例。出版業尤其是數字出版產業,可以出版資源為核心競爭力,通過融合、創新、兼并、擴張等手段,與互聯網平臺、IT廠商以及無線移動運營商等開展深度合作。這不僅是出版業的必然選擇,更是科技時代的發展趨勢。將圖書內容資源的數字化作為數字出版的終極目標,這種認知是淺顯的,這僅僅是數字出版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出版業必須與其他產業和技術領域開展跨行業、跨媒體的深度合作,合并具有優勢的業務機構,有機融合、有效提升,才能給自身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孕育符合時代和市場需求的數字出版產品。閉門造車式的數字出版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出版社應時刻關注行業動態,深入研究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與相關產業的格局變化,創新變革,融合發展,才能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2.數字出版成果是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的最終體現
數字出版的成果充分展現了一個出版社的信息化水平,不以高度的信息化建設為基礎,出版社的數字出版就無從談起。筆者認為,出版社的數字出版狀況,最真實的體現應該是其內容資源的信息化建設水平。
數字出版產業的信息資源源自何處?毋庸置疑,最重要的來源正是出版社豐富的內容資源。對信息資源創新、改造、整合和再利用是數字出版業務運營的關鍵所在。不論紙質圖書還是電子書,改變的只是內容資源載體和信息傳播介質,筆者認為,只有創新產品生產模式才能結出有生命力的數字出版果實。因此,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并不是編輯好一個文件、一篇文章、一本圖書那么簡單,而是要將編輯過程轉變為加工數據庫的過程。數據庫建設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僅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豐富的內容資源,還需要出版社具有強大的信息化建設管理能力。如果信息化建設不充分,出版社數字出版業務取得的成績只能是一些關于熱點話題的暢銷電子書,或短期內的電子圖書館等政策領域收益,從長遠來看,要想在數字出版領域走得更遠,還是要夯實信息化建設的基礎。
3.讀者資源的掌握和運用
掌握和了解讀者資源,是出版社在數字出版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但經常被忽視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成功銷售圖書之后,應當仔細分析影響因素,充分了解讀者反饋的信息。讀者是產品的使用者和體驗者,他們既是出版社獲取利潤的來源,也是出版社運營和服務的對象。利用數字出版平臺掌握讀者各方面的信息,建立一個規范化的讀者資源庫,對于產品定位和目標市場的細化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可以搶占市場、擴大利潤空間。
對讀者資源的把控,筆者認為可以從幾方面考慮。一是分析讀者行為。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讀者會直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喜好、需求和意圖。出版社應將讀者的行為記錄下來,進行針對性研究,并將分析結果運用到出版社的選題策劃、市場營銷、內容延伸、特色服務和提高品質等各個環節中。二是針對讀者需求拓展業務。讀者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一段時期內,針對讀者需求調整產品,再面向讀者進行推廣,既能滿足傳統出版的創新生產需求,又能為出版社開展數字出版提供借鑒,對出版社新業務的拓展和品牌形象的提升起到良好作用。三是激發讀者的主人公意識。比如讓讀者與圖書生產緊密聯系,讓讀者參與生產環節,發表看法,提出意見,享受創新圖書產品生產模式的樂趣。
4.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隨著閱讀方式的數字化和碎片化發展,讀者通過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智能手機等閱讀已明顯超過了紙質閱讀。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手機網民數量達到了7.8億,平板電腦的使用率達到了31.5%。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化閱讀持續增長,這無形中引發了新的矛盾,即數字版權的管理問題。如作品通過互聯網低成本、高效率傳播,導致侵權事件時有發生;版權作品的授權和使用程序越來越復雜,導致搜索成本大大提高;版權作品被侵權時舉證困難,訴訟時間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等。
版權問題是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出版的發展。筆者認為,數字出版產業的版權問題既是困難也是挑戰。從版權制度的完善到科技能力的創新,上至國家關于知識產權管理機制體制的政策指導,下至出版社保護版權作品的具體措施,都在為提升著作權人創作的積極性增添動力,也在為出版社內容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保駕護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版權局通過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指導意見,推行“劍網”專項行動等一系列具有明確指向性的措施,深入探索互聯網保護機制,使數字版權的管理常態化、規范化,從而進一步加強版權保護,推進數字出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從以上的四個方面來看,數字出版的誕生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歷史必然性,不能單純將其理解為一種獨立或單一的產品形式。在產品的開發環節,它可能是一種概念與思路,在產品的生產環節,它可能是一種創新的技術,在產品的銷售環節,它可能是一種服務手段,但對產品本身而言,它是產品有機組成的一部分。現代出版業是多學科的匯集,是技術和學術的交匯產業。數字出版產業推動現代出版業不斷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出版產業逐漸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2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R]. 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