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摘要】口譯的目的是傳遞講話者所要表達的語義。實現這一目的要通過恰當的銜接手段使譯文連貫。目前對銜接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主要針對交替傳譯,鮮少涉及同聲傳譯領域。本文以奧巴馬演講的同聲傳譯文本為例,探討中英文在銜接手段上的異同,分析譯員在同傳過程中選擇與原文相同或不同的銜接手段的原因。
【關鍵詞】同聲傳譯 銜接手段 奧巴馬演講
一、引言
同聲傳譯是一種語際間的轉換活動,這種轉換活動受到時間限制,難度非常高。同傳要求譯員一邊收聽和分辨源語言講話,在最短時間內預測、理解、記憶和轉換源語言所表達出來的信息,一邊對目標語言進行組織、修正和表達。無論同聲傳譯還是交替傳譯,都要保證譯文語篇的連貫,這就離不開適當的銜接手段。本文根據奧巴馬就職演說同傳現場直播記錄三個版本的譯文,譯員分別由央視譯員張蕾,鳳凰衛視譯員陳熙和苗南擔任。
二、銜接手段
韓禮德和哈桑認為,銜接概念是一個語義概念,它指形成語篇的意義關系。銜接出現的情境是,語篇中解釋某個成分的意義必須依賴于對另一個成分的解釋。要是不借助一個成分,就無法有效地說明另一個成分。二人將語篇銜接關系分為四種類型: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連接(conjunction)和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
1.照應。照應指的是語篇中一個成分作為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它是語篇中一個成分與另一個成分之間的語義上的聯系。
例(1)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譯文:但是我要告訴你們,我們會面臨著很多挑戰,這些挑戰很嚴峻,不可能在短期之內解決,但是只要在美國,這些挑戰就一定能夠克服。(譯員張)
譯文涉及照應銜接中的人稱照應。奧巴馬在演說中反復提到挑戰一詞,當時的美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伊拉克的戰事勞民傷財,國內怨聲載道。奧巴馬向民眾表達了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決心。英文原文使用“they”指代前面提到的“challenge”,而譯員把“they”翻譯成“這些”,與原文的人稱指代不同,符合中文語言習慣,達成語義的連貫。
例(2) Thats why we do this. Thats what politics can be. Thats why elections matter. Its not small, its big. Its important. Democracy in a nation of 300 million can be noisy and messy and complicated.
譯文: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做這一切。這也是我們政治的目的。這也是為什么選舉如此重要。這并不是小事情,而是大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國家,一個有三億人口的國家的民主,也許是非常復雜的,混亂的。(譯員苗)
演講人在此想要向聽眾傳達自己的政治理念,創造就業機會,實現社會公平,妥善安置退役軍人。三個“that”作為指示照應,構成排比,再一次強調前面描述的政治理念,有很強的說服力。為了實現這個相同的目的,譯員采用了和原文不同的銜接手段,選擇使用與自己和聽眾所在位置和時間較近的“這”,以此來強調這樣的政治理念的重要性。
例(3) And I wouldnt be the man I am today without the woman who agreed to marry me 20 years ago. Let me say this publicly. Michelle, I have never loved you more. I have never been prouder to watch the rest of America fall in love with you too as our nations first lady.
譯文:而我成為現在的我,必須要感謝二十年前與我結婚的女人。我想公開地表達,米歇爾,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愛你。我為你感到非常非常地驕傲,我相信,我們的國家也非常愛你,你是我們非常熱愛的第一夫人。(譯員苗)
奧巴馬在這段演講中表達對妻子米歇爾的感激,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文有多處比較照應。第一處,英文里用了“more”,譯文在作比較時使用了一個句子而不是單詞作為比較照應的銜接手段,雖然兩者的形式差別較大,但是銜接效果相同,目的都是為了強調對妻子的愛意。第二處,英文用了“prouder”,譯員沒有選擇相同的名詞作比較照應,而是以一個副詞“非常非常地”表達出了相同的效果,同樣顯得很有誠意。如果要把原文第二處的比較照應照搬到中文里,那么譯員在表達上將會面臨很大壓力,會影響到對接下來演講內容的判斷。譯員在這里的處理非常值得借鑒。
2.替代。替代指的是使用替代詞去取代某一個成分,替代詞只是形式而已,其語義要從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尋找。省略指的是,把語篇中的某個成分省去不提,它是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并使語篇上下緊湊的一種語法手段。
例(4)Homes have been lost;jobs shed;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care is too costly;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譯文:有些人丟了工作,丟了房子,看病太貴,學校也起不到作用。每一天我們都看到使用了能源,但是卻有利于我們的敵人,有害于我們的星球。這些都是危機的現象。數據也顯示出這一切。(譯員陳)
這段演講中,奧巴馬提到社會保障的方方面面問題,涉及就業、醫保、教育等等,這些都是經濟危機的所產生社會現象。下文再說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直接用“these”替代。譯文采用了和原文相同的銜接方式,避免語義重復,使得演講的上下銜接更緊密。英漢兩種語言在使用替代的銜接手段上區別不大。
3.連接。連接是通過連接成分體現于語篇中的各種邏輯關系手段。韓禮德和哈桑將其分為添加、轉折、原因和時間四種語義關系。
例(5)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 and partner of the last four years, Americas happy warrior, the best vice president anybody could ever hope for, Joe Biden. And I wouldnt be the man I am today without the woman who agreed to marry me 20 years ago.
譯文:我想感謝我在過去四年的伙伴,也是美國的愛國者,我們的副總統,拜登先生。而我成為現在的我,必須要感謝二十年前與我結婚的女人。(譯員苗)
本段里,演講人首先感謝了前總統拜登,稍作停頓之后,對妻子表達了感謝。英文里的“and”主要表達接續語義。然而譯者在同傳的時候,沒有選擇和原文相同的添加連接。這是因為譯者在處理信息的時候,已經做出邏輯調整,把原文的一個雙重否定句子轉換成肯定句,譯文中使用“而”可以很好地表達出這種邏輯關系,也實現了連貫。漢語中,“而”表達轉折語義,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漢語譯文比英語更加嚴謹,更符合上下文的邏輯。這充分體現出漢語注重意合,即便是使用形式,也要體現內容的邏輯意義。
例(6)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譯文:在我之前一共有43位總統宣誓就職,他們在宣誓就職的時候曾經經歷了繁榮和和平,也曾經經歷過烏云密布的時候,風雨壓城的時候。(譯員張)
“Yet”在原文中連接前后兩個相反意義的句子,屬于轉折連接。譯文中的“也”不是轉折連接,原文和譯文銜接手段不同,這是因為英語更加注重的邏輯關系。譯者同傳過程中,忽略原文的轉折意義,用“也”來添加后面的內容也是可取的,而且更符合實際情況。
4.詞匯銜接。詞匯銜接指語篇中出現的一部分詞匯相互之間存在語義上的聯系,或重復、或由其他詞語替代、或共同出現。
例(7)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譯文:在我之前一共有43位總統宣誓就職,他們在宣誓就職的時候曾經經歷了繁榮和和平,也曾經經歷過烏云密布的時候,風雨壓城的時候。(譯員陳)
原文使用了近義詞重復的銜接手段。重復是演講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可以營造出恢弘的氣勢,達到說服聽眾的目的。因此,譯者保留了原文的銜接手段。此外,譯者的水平很高,這段同傳信息準確,語言簡練,譯文在聽眾心理上產生的效果和現場聽眾的心理幾乎對等。
例(8)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譯文:我們也知道,當前面臨著危機,當前美國正處在戰爭當中,應對暴力和仇恨。(譯員陳)
這里演講中的“危機”,“戰爭”,“暴力”和“仇恨”屬于搭配的銜接手段,或者叫同現。也就是說,一個詞的使用會引出與它相關的其它詞,形成一個語義場。“危機”、“戰爭”、“暴力”、和“仇恨”這些負面詞語,形成了一個語義場,目的在于激發聽眾對于戰爭的仇恨,下文可以介紹應對經濟危機的方法和結束伊拉克戰爭這一舉措,從而贏得更多民眾的支持。譯文也同樣達到了這樣的目的,并且忠實于原文,實現語篇連貫。
三、結論
英文和中文都會使用照應、替代、連接詞和詞匯銜接等銜接手段來實現相應的話語功能。銜接手段只是實現話語功能的工具,不能為了銜接而銜接。銜接手段實際上是在對語言充分把握的前提下的一種自然的表達行為。不論是發言人還是譯員,只要腦中有連貫的意思,清楚地知道話語的功能,就可以找到恰當的銜接手段。翻譯過程中只要實現原文的言語功能,譯員可以任意變換原文的銜接手段。
參考文獻: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M].London:Longman,1977.
[3]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4]韓禮德,哈桑.英語的銜接[M].張德祿,王壓純,韓玉萍,柴秀鵑譯.上海: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7.
[5]王東風.語篇連貫與翻譯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
[6]劉曉云.銜接理論研究綜述[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