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娟
摘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提問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更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動曲折、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處于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中,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對策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問題,往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通過精心設問、科學發問、智慧理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我們應如何應用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呢?
一、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1.提問過于頻繁,問題缺乏質量。一些教師為了制造熱鬧的課堂氣氛,不分主次,不顧學生實際,改過去的“滿堂灌”為“滿堂問”。學生缺少質疑問難、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的教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過多的提問會導致學生依賴教師的問題進行學習,壓抑了思維的火花,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2.提問沒有精心準備。一些教師課前沒有精心鉆研教材,沒有根據學生實際創設課堂提問,上起課來,經常信口開河,為提問而提問。提問瑣碎頻繁,不分主次。一連串的一問一答浪費了不少寶貴時間,不但不能激起學生思維,反而會使學生思維受到抑制,容易使學生養成不假思索、隨意應付的壞習慣。而有些教師提出的問題卻又過于深奧,學生無從答起,課堂出現冷場,教師或責備學生,或自問自答,這樣的提問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
(一)提問要有趣味性
要想使課堂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圍著教師的問題展開探究,就必須關注課堂提問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提出一些能夠引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在學完新知后,為了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和運用,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動物王國舉行騎車大賽,其中小牛騎的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狗騎的車輪是三角形的,小猴子騎的車輪是圓形的。猜猜看,它們幾個誰會最先到達終點?這樣的問題新穎有趣,生動活潑,富有兒童趣味,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建構與學習。由此可見,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進行課堂提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提問要有邏輯性
課堂提問要從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從淺入深、由易到難,按照一定的邏輯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關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
(1)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接成一個完整的圖形,可以是什么圖形?
(2)通過仔細觀察,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3)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三個問題之間有內在的邏輯聯系:第一個問題是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第二個問題是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問題是借助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些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教師在進行提問時要循序漸進,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才更加輕松。由此可見,設計具有邏輯性的問題對學生有明顯的指導作用,它能將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結合,讓學生思考之后能夠掌握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三)提問要有層次性
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層次性,找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運用知識遷移將教學的內容融入基礎知識當中,學生通過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分析、觀察、思考、概括,進而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為了使問題更加具有層次性,提問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進行:(1)請大家想一想,圓的周長展開之后是什么樣子的?(2)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測量圓的周長最好?滾動法、繩測法都是可以的,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可以使用什么方法?(3)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系?
三個問題層次分明,第一個問題是整個教學內容的墊腳石,通過讓學生自己想圓的周長展開之后的形狀,將曲線變為直線,為后面的測量做了鋪墊。對于第二個問題,先讓學生采用滾動法或者是繩測法測量圓的周長,再讓學生思考這兩個方法的局限性,為第三個問題做好了鋪墊,更好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第三個問題就是為了喚醒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四)提問要面向全體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開啟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應置大多數學生于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或只面向少數幾名學生發問。教師不要先點名后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而要將提問的機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課堂上常設置一些不同層次的提問,對差生多問“是什么”的問題,如“你能說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嗎”;對中等生多問“為什么”之類的問題,如“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道題要這樣解決呢”;對優等生多問“有什么不同意見”的問題,如“你能勇敢地告訴大家對這道題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見嗎?還可以怎樣解”。這種形式多樣的提問,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教師顯得親切隨和,好像是在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積極探究,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知識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課堂提問,將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才能靈活應對課堂,減少課堂上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的現象,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繼寶.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115-115.
[2]李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3):192-1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