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超
摘要:教學者的“教”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學生的“學”才是教學的目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也只有如此,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科學的體現,師生之間才能構建和諧關系,課堂效益才能得以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先學后教
新課改的實施給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期間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長遠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不斷提高,這都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現。然而,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罐”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逐漸養成了“等、靠、要”的消極學習態度,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薄弱,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先學后教”模式對教師的要求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教學方式提高的前提,教師是教學模式改變的關鍵,教師自身的提高則是重點。教師要指導、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教師要當學生的“拐杖”,絕不能“撒手不管”,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去發揮。因為小學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制能力相對比較差。這樣,既無目標又揮霍時間的教學行為會毫無教學成效的;教師要深刻學習課程內容,對每一個課程都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學中,與學生、同事在合作中,共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問題尋找和解決的過程中,能夠實現教學和研究的相互促進;教師要成為反思者。通過反思,能夠深化對自我、學生和教育的認識與理解。這樣對自己的思想觀念、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深刻思考和批判反思,還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二、“先學后教”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美國的波利亞也說過:“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是重要的,然而學生想的是什么卻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應當在學生的腦子里產生出來,而教師僅僅只應起一個助產婆的作用。”因此,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培養學生知識自我構建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
1.“先學”,注重激趣與導學
隨著教學的逐步推進,學生所學習的人教版語文課文也越來越長,學生所要認識、所要掌握的生字也在慢慢增多,這無疑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堂課的前半段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先學”,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激發學生“先學”的興趣。在教學上,培養學生學會怎樣學習,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促使他們自學興趣的產生和正確學習方法的養成,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所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
(2)合理地給學生設置“先學”的目標。生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在讓學生進行“先學”時,一定要讓學生明確通過“先學”要達到這幾項要求:①讀準生字的音;②明確其結構和部首、共有幾畫;③會認其形并會口頭進行組詞;④初步知道這些生字的意思。
(3)不失時機地教給學生“先學”的方法。小學生都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往往欠缺的只是自學的方法,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在學生“先學”之前應教給他們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
2.利用小組討論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習慣
學生在充分掌握自學方法之后,仍會有許多疑難問題存在。教學者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進行合作交流學習,讓學生之間的學習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給出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筆者將學生分成多個討論小組,讓他們根據各自的問題選擇同學進行合作,筆者再根據每個小組的問題分配學習任務,讓小組合作討論、分析、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討論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各取所需,取長補短,在輕松的合作學習中了解課文的思想;另一方面,課堂中的“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多種合作形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讓課堂呈現多元化。小學討論學習模式的開展,讓教學可以更全面的面向學生,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大發揮。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大大提高,其教學容量也會擴大。開展小組討論學習,教師要培養學生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讓學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順利進行,在合作交流中實現學習的自主探索獲得知識,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體驗到相互幫助的快樂。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作為活動主導,各方面利用自己的長處進行合作。教師在與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導學生對于同學的發言要認真對待,對于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要認真思考,善于吸收其中對自己有用的部分,以彌補和修正自己缺陷。在發表自己意見之時,要以理服人,讓交流的內容得以擴展,深化對問題的理解。
3.“后教”,注重檢測與點撥
學生通過“先學”,已經能夠初步地了解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具有奠基性作用,當然,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和鞏固新課的知識內容,還需要教師的針對性教學。
(1)對學生進行點撥,化解知識難點。對于本堂課的重難點及通過檢測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在最后進行點撥,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效突破本節課的學習難點。例如,在進行“嫩”這個生字教學時,筆者通過檢測發現學生普遍難以識記,就適時提出能否用拆字的方法來幫助認識這個字的想法,經過這樣的點撥,學生馬上能意會出來并進行熱烈的討論,找出了識記這個字的一些好途徑,從而有效突破了這個學習難點。
(2)對學生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學習效果。通過檢測,可以讓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在前一段的“先學”情況,以便接下來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點撥。對學生進行檢測的方式很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例如,檢測關于生字讀音的自學情況,可以請幾個學生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讀出這些生字,讓全班同學作為評委。如果讀對了,就跟著他一起讀;如果讀錯了,就保持安靜,并幫他糾正。老師要給予適當的提示,及時發現學生“先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楊俊杰.小學語文預習能力培養初探[J].科海故事博覽,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