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悅兒 編輯|吳穎 受訪人| 張娟(家庭教育指導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北京布布園幼兒園創辦人、總園長)
與孩子相遇在生命深處
采寫|悅兒 編輯|吳穎 受訪人| 張娟(家庭教育指導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北京布布園幼兒園創辦人、總園長)

我們不是為了幫助孩子糾正某種行為或滿足自己的需求,才去和孩子建立聯結的,而僅僅是因為孩子本身——那個從我們身上分離出的獨立生命個體。
張娟老師的新書叫《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她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并未真正遇見孩子,大多數時候,我們和孩子是處于失聯的狀態。你或許會非常不以為然地說:“我每天都在陪伴孩子啊,和他說話,陪他玩耍,回應他的需求?!比欢?,陪伴與滿足需求,并不等于和孩子在情感上建立起了真正的聯結。那么,該如何與孩子重新建立聯結,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呢?
“沒有了臍帶這種物質聯結,我們要重新建立起和孩子的情感聯結?!?/p>
當孩子聽話、乖巧的時候,你會覺得孩子簡直就是天使,是心肝寶貝,眼里充滿了愛與鼓勵。然而,當孩子突然撒潑打滾兒,或者出現了你預期之外的行為,你就開始憤怒、生氣,開始對這個孩子充滿了評判。其實在這兩個時刻,你都沒有和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結。
真正的聯結意味著我們完全接納孩子生命本來的樣子。在任何一個時刻,無論看到孩子乖巧、聽話,還是蠻不講理,都不會被外在行為帶走,只專注于“你是我的孩子”這一點。當我們和孩子有了這樣的一種聯結后,再來處理孩子的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或者我們再來夸獎他合適的行為的時候,孩子便能感應到我們與他的聯結,在行為上也會越來越趨向于我們的期望,你會發現,這個時候去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因為這種聯結不是建立在我們要幫助孩子糾正某種行為或滿足自己的需求上,而是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被完全地接納與尊重。
“我們要表達給孩子‘我的情緒’,而不是用情緒去表達?!?/p>
好多成年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還未長大的小孩,對自我缺乏覺察的意識與能力。尤其是很多消極情緒越積越多時,更容易失控,過后又后悔不已。比如常常是剛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后的10秒鐘后就開始自責。這是與自己的一種“失聯”。直面與覺察,是我們與自己建立聯結的第一步。當我們在行動之前,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以及需求特別重要。如果覺察,就會更加清楚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么,需求又是什么。比如因為孩子的某個行為生氣的時候會覺察:“我是要生氣地表達,還是表達出‘我很生氣’并提出解決方案?”而實際上,前者往往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好處,而后者才有可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效果。
舉例說明一下它們的不同:
情境
家里來客人了,準備一起吃飯。可這時候客人都還沒在桌邊坐好,你的孩子卻著急地要動筷子,你對他說:“先不要動筷子哦,等客人來了我們一起吃!”可是呢,菜一上來,孩子就動筷子吃上了。
第一種方式:我用情緒來表達
媽媽生氣地說:“我剛才怎么跟你說的?!要等客人都到了再吃,你就是不聽話!要不你先回自己房間去,一會兒再過來吃!”
父母顯然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了自己當下氣憤的情緒,但是我們用了一個完全沒有覺察、沒有與自己的需求對話的方式,讓本能出來了。
第二種方式:表達給孩子我的情緒
媽媽這時候看到了已經有很多人上桌了,也看到了孩子已經做了不合適的行為。這時候,媽媽對孩子說:“寶寶,請跟媽媽過來,幫媽媽一個忙?!钡劝押⒆訋У搅硪粋€獨立的空間后,媽媽對孩子說:“你看著媽媽,媽媽對你剛才客人還沒有動筷子吃飯,你就開始在盤子里亂挑這件事非常生氣。這是不可以的??腿碎_始吃了你才可以動筷子,并且不可以在盤子里亂夾,聽明白了嗎?你現在看著媽媽,咱們做個選擇,要么回到餐桌上按照正常的禮儀一起吃飯,要么留在房間里自己看會兒書,一會兒再吃。你來告訴媽媽你的選擇?”
在這樣的方式下,父母并沒有被本能的氣憤帶著走,是有覺察地、有照顧情境地處理問題,是在理性地告訴孩子:“我確實是因為你的行為生氣了,但我依然尊重你?!边@樣的行為是在一個讓孩子覺得安全、自尊心不會受傷的環境里傳遞信息的,這才是真正地建立聯結。
“夫妻關系中的幸福感與滿足感,可以緩釋我們的育兒焦慮?!?/p>
爸爸愛媽媽,這其實就是一個能量傳遞的正循環。當一位媽媽的內在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時,再來完成母親的使命,就非常得心應手了。但是,如果一位媽媽自身的情感沒有得到滿足與回應的時候,她傳遞出去的能量也是非常匱乏的。所以生活中許多焦躁緊張的媽媽,當追溯其背后的原因時,會發現她們的很大一部分焦躁不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夫妻關系不和諧,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映射到了孩子身上。一位能在夫妻關系上感到幸福與滿足的女人,不會對自己的孩子感到太過焦慮與擔心,因為她相信自己的能量是滿的,愛是足夠的。

從真愛行為、規則與自由、心理聯結、有效溝通、情緒管理、家庭氛圍這6個方面,強調體察孩子內在生命對親子雙方的重要意義,提供與孩子重建內在聯結的方法,幫助父母改善親子溝通,建立和維持親密、健康的親子關系。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
聯結魔法
●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接納他、是愛他的,是關注到了他的真正需求的。尤其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直視孩子的眼睛,然后告訴他:“媽媽是愛你的?!贝丝痰穆摻Y做到的是“情緒上的接納”。
● 鼓勵爸爸勇敢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用孩子喜歡、接受的愛的方式去愛,與孩子建立更多的聯結。重點是:先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傳遞給孩子想要的。
● 在家中,我們也要為孩子樹立邊界,讓孩子知道做人是有邊界的,做事情是有邊界、有章法的。比如在家里,并不是媽媽的包想翻就可以翻,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即使我是你媽媽,我們之間也是有界限的。界限并非是切斷聯結,反而會讓聯結變得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