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云姐姐:
你好!我叫何開勇,來自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六(5)班,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黎族少年。我的學校是一所被大山環(huán)繞的學校,有很多跟黎族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的特色課程,比如竹竿舞課、鼻簫課、織錦課……真希望我能當上“校園播報”的特約小記者,讓更多小伙伴了解我們的特色課程,了解我們的黎族文化!
何開勇
收到何開勇同學的來信,亞云姐姐很開心,希望有更多的同學能像他一樣,踴躍報名,把自己精彩的校園生活介紹給更多的小伙伴。
今天,咱們就跟隨何開勇同學,去了解獨具黎族特色的課程吧。
小伙伴們,非常高興你們能來我的學校做客。
“黎族”,可以說是我們學校一個亮眼的標志,不僅因為這里的學生基本都是黎族孩子,更因為學校為我們設(shè)置了很多特色課程,讓我們都成為了黎族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聽,“丁零零……”上課鈴響了,大家趕緊跟我去上課吧!
帶節(jié)奏的竹竿
遠遠地,就看到操場上人頭攢動。踢足球、踢毽子、打羽毛球……噢,原來是在上體育課呢!你們是不是要問,怎么有同學在玩竹竿啊?還有同學在竹竿之間跳來跳去,也不怕夾到腳?
別擔心,這就是我們的特色課之一——竹竿舞課。
竹竿舞,也叫跳柴,是我們黎族傳統(tǒng)的舞蹈。橫豎交錯的竹竿,伴隨著優(yōu)美的黎歌及竹竿“啪啪”的碰撞聲,跳舞者在不斷開合的竹竿之間來回跳動,并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
蘇思思:竹竿舞原先是黎族祭祀的一種方式,用來慶祝豐收,如今成為黎家人最普及的一種娛樂方式。竹竿舞有很多舞蹈動作,比如:牽手、井字、孔雀、騎馬……它不僅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節(jié)奏感,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舞技,一舉多得喲!
岑雨欣:想要跳好竹竿舞可不容易。當竹竿張開時,你就要跳入空當中;竹竿快要合上時,要迅速抽回腳,轉(zhuǎn)跳下一個空當。作為一個跳竹竿舞的高手,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這樣才不會被竹竿夾住腳。
用鼻子吹的簫
在多數(shù)人的印象當中,簫是用嘴巴吹奏的。但在黎族,有一種簫可是用鼻子吹奏的喲!是不是很驚訝,鼻子怎么吹簫?那趕緊跟我去鼻簫課走一遭吧!
鼻簫是黎族非常獨特的樂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們黎家,聲音優(yōu)美的鼻簫很受大家喜愛。
聽,東邊的一個教室里傳來了陣陣悅耳的樂聲,原來是同學們正跟在老師后面學吹鼻簫呢。
閆振旺:鼻簫跟我們見到的簫一樣,上面有一排小孔。想要吹奏出好聽的旋律,就必須牢記鼻簫最基礎(chǔ)的指法。可不是每個人都能用鼻子吹出聲音來的,必須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鼻息,讓氣息平緩流暢。
聽老師說,有一種長鼻簫,最長有1.6米,吹奏難度非常高,得躺著吹,用腳趾按音孔,只有族里極少數(shù)長者會吹,正面臨失傳的局面。這讓我和同學們唏噓不已,我們都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吹鼻簫,并讓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愛上它,不讓它那獨特的吹奏方式失傳。
技術(shù)與美感并存的黎錦
感受過悅耳的鼻簫,咱們再來看一看充滿魅力的黎家織錦吧!
黎族的織錦圖案精美,顏色絢麗,是黎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很多人都稱它為黎族的“甲骨文”。它的染織繡技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呢!
瞧,這些織錦是不是很精美呀?它們可都出自我和同學之手。不要驚訝,為此我們可是苦學了很久呢!
每次上織錦課,我們便會席地而坐,圍在學校專門請的阿婆身邊,認真看她織錦,仔細聽她講編織的技巧。阿婆是織錦高手,在她靈巧的手中,所有的工具和線都好像有了生命,不一會兒,精致的花紋、栩栩如生的“甘工鳥”便呈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王嘉麗:織錦得手腳并用。看,腳得蹬住竹竿,手必須理線固定,然后用各種工具縫織。不同的花色得用不同的工具,配色也很講究。想要完成一件作品,不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是不可能做到的。編織過程中,腳得一直蹬著竹竿,時間一長便會磨出老繭來,難怪阿婆的腳看起來那般粗糙。還記得初學織錦時,剛織一會兒,我就腿麻屁股疼,一再想放棄。可當自己織出點成果后,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聽阿婆說,黎族的織錦技藝以前只傳女不傳男,非常保守。而現(xiàn)在,男孩子也可以學織錦。織錦是黎族非常獨特的文化,是不能也不該丟失的重要寶藏。我們會努力學好它,并讓更多的人喜歡這種集技巧和美感于一身的織物。
小伙伴們,今天的課上到這里就結(jié)束啦!怎么樣,我們的特色課程精彩嗎?你們學校又有哪些精彩的課程呢?記得跟我分享喲!
(指導(dǎo)老師:黃恒寶)
(責任編輯:司亞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