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指導方針,目前在我國經濟社會中主要是通過發展綠色金融來落實這一戰略,促使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從而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是可持續發展觀推動下、環境保護事業不斷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傳統金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所做出的戰略決策。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綠色金融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環境保護的切實要求。但是由于綠色金融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實際實施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尤其是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使得責任追究與監督機制的作用無法有效發揮。因此,本文認為通過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保障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綠色金融 法律制度 融合
作者簡介:王波,西安曲江新區財政局。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034
我國雖然在針對綠色金融推出了一些規范性文件,但是仍有很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立法層次低、強制執行力低以及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因此,我國可以借鑒世界銀行以及西方發達國家在綠色金融方面的經驗,對于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完善綠色金融的法律法規需要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并遵循公平、生態保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原則上,在明確具體的法律法規時,通過構建基礎的法律框架,將《綠色金融促進法》與金融部門的法律制度、監管部門的法律制度以及綠色金融的責任制度相統籌,從而確保綠色金融法律制度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與金融法律制度融合的重要性
事物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生態環境問題。在過去,我國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有許多經濟都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的。有文獻指出,我國每年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超過562億美元;每年由于環境破壞而過早死亡的人超過56萬;不合格水體占據我國總水體資源的35%,超過1/3重點流域水質沒有達到國家要求,水質污染對動植物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這些問題都值得人們反思。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指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以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自然、發展綠色環保型產業作為主旨。將可持續發展觀融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能夠保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相協調 。落實可持續發展觀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切實需求,也是實現我國社會的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傳統金融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愈發突出,雖然金融結構不是環境破壞的直接制造者,但若沒有金融機構為“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提供資金,這些污染項目也就無法啟動,因此可以說金融結構是環境破壞的幕后制造者。
傳統金融業盲目追求利潤而沒有重視投資項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導致各種環境風險的出現。而我國目前推行綠色金融的時間短,缺乏強有力的法律約束。因此,政府大力宣傳的綠色金融與立法監管方面的缺陷形成了較大的反差。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是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雖然我國環保總局以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但是這些文件所提到的都是一些原則性內容,缺乏實踐性內容。此外,由于這些文件多為指導功能性意見,缺乏較好的執行力,且不能將其歸納與理法層面,這主要是由于立法者仍未重視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再加上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水平較低,尚不能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因此,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共同進行綠色金融立法,從而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成為我國金融界的重要任務。
二、我國綠色金融立法現狀
目前我國綠色金融主要業務為綠色信貸、綠色保險以及綠色證劵,由于后兩種發展時間較短,規模和效益均較小 。因此,文章主要針對金融機構提供的綠色信貸進行討論。在綠色信貸推動之下,部分金融機構采取了實際行動,例如中國工商銀行就綠色信貸進行戰略目標、基本框架、基本思路以及具體實施的建設,并將企業環保信息納入信貸管理機制。此外,工商銀行還發布了《關于推動“綠色信貸”發展的意見》,將綠色信貸作為重點發展內容,并構建了環保依法合作責任制與問責制。金融部門也要求各大金融結構加緊綠色金融的建設,以可持續發展政策為基礎,加強對信貸市場準入門欄的監督,即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政策以及可能對自然環境帶來嚴重破壞的項目,一概拒絕。交通銀行也制定了相應的綠色信貸建設方法,推出了《交通銀行“綠色信貸”工程建設實施辦法》,明確了環保標識分類的相關標準,有助于提高綠色信貸工程的投資質量。交通銀行也是我國第一家對信貸客戶以及業務進行環保分類的金融機構 。
但總體來說,我國綠色金融立法仍存在較大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立法層次低、缺乏強制約束力、實踐性不強、內容過于籠統、缺乏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和懲罰制度。例如在《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中只是提到各大金融機構需要認真執行,但沒有明確若不執行需要承擔怎樣的后果,缺乏責任追究制度以及懲罰制度,導致節能減排政策難以落實。
三、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因此在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公平性
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所涉及的公平性主要涵蓋了以下三點:橫向公平性、縱向公平性以及自然公平性。自然環境以及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若我們沒有做好規劃,盲目使用資源,不但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更是剝奪了后代發展的機會,這對后代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在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中需要貫徹公平性,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平衡人與自然的發展,實現自然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達成的目的。
(二)生態秩序
人們在生活之中往往考慮自身行為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卻忽略了對生態秩序的影響。生態秩序是所有秩序的基礎,環境破壞的實質就是對生態秩序的破壞。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保護,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價值觀也需要突破傳統金融法律制度的限制,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進行創新,為金融業以及社會經濟體系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創造新的秩序。
(三)效率與效益
效率與效益都是經濟學中的常見概念,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法律層面之中,尤其是經濟學分析理論中,將效率與效率認為是立法思考的重要理論之一。經濟學中的效率是指在利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通過合理配置提升產出效益;效益是指預期目標的完成額度。將效率與效益的概念加入綠色金融法律制度中,能夠提高經濟學與法學之間的聯系,從而拓展了法學的內涵。
四、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對策
(一)整合綠色金融政策,站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上進行立法
在目前已經出臺的綠色金融法律指導性文件中,最典型的是《節能減排授信指導意見》,其具有軟法的特點,也就是缺乏國家約束力但意圖產生一定效果的成文規范。促進綠色金融的立法對于金融業支持節能減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有積極的影響。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需要提高金融業的積極配合,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迫切需要立法支持。《綠色金融促進法》提出以推動綠色金融健康穩定發展為目標,從而保障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作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宏觀指導意見。
(二)完善綠色金融部門法律制度
雖然《綠色金融促進法》對綠色信貸業務進行了相關立法,但是其內容較為簡單。為了適應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切實需求,從立法角度上可以采用法律修正的方式來完善金融機構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在金融信貸業務中增加環境風險評估的具體內容,并明確貸款人的義務,并逐漸構成綠色信貸法律制度。在金融機構立法方面,需要出臺相應的明文規定,并在規定中明確各部門的法律責任,還可以通過創建環保銀行。現有立法對金融機構的社會角色定位不準確,應當通過立法來解決金融機構社會責任欠缺的問題,尤其是明確銀行的緩解責任,并且將社會責任納入銀行管理相關內容。
(三)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法律制度
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以及中國保監會是銀行業、證券業以及保險業的主要監督者,三會各司其職、相互協調,從而對我國金融業進行監管。我國針對銀行監管推出了專門的監督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銀行業監管法律。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三會在各自領域上的封閉性使得信息溝通、共享機制的缺陷越來越突出,暴露了很多監管上的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加強立法,建立長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從而完善銀監會對銀行的監管職能,著重對信貸監管,用信貸的方式來調節企業向綠色環保型產業發展。
(四)完善綠色金融法律責任制度
《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規定直接責任人負責以及中央銀行的行政訴訟責任,強調是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這就決定了我國金融法律制度主要以刑事責任為主的特點。但是隨著民營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的建立,政府若仍采取傳統的思想,對于金融業的發展造成了影響。對于綠色金融責任制度的完善,需要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以及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切實需求,建立特色的金融法律責任制度。
五、結語
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這些零碎的意見與文件都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文件之間缺乏關聯,很難有效發揮綠色金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難以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護。因此,我國需要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的立法工作,構建完善的法律制度,從而引導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邵平.物聯網金融法律問題研究及完善建議——以商業銀行物聯網金融業務為視角.銀行家.2016,34(2).26-30.
馬莉.綠色金融法律問題研究——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視域下中國與中亞生態合作的視角.晉中學院學報.2016,33(6).45-49.
范少虹.綠色金融法律制度:可持續發展視閾下的應然選擇與實然構建.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6(2).75-79.
蔣浩.應收賬款質押在優化金融生態中的法律問題探析.特區經濟.2015,235(8).245-247.
胡元聰、楊秀清.農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經濟法激勵——基于完善農村金融法律體系的視角.農業經濟問題.2015,31(10).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