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興成 孫成軍 劉治遠
摘 要 面對虛假訴訟案件多發態勢,為維護正常的訴訟程序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切實提升司法公信力,我國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相關規范性文件作出了對應規定,對于虛假訴訟案件的基層檢察監督而言,各地檢察機關均在進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著案件線索發現難、監督剛性不足、人力資源配比不均衡、調查取證手段欠缺等諸多問題,圍繞提升監督實效,我們可以著力采取強化聯合防控建立預警機制,保證人員配比建設優秀隊伍,改進辦案方法提高辦案效率等方式。
關鍵詞 基層 虛假訴訟 檢察監督
作者簡介:錢興成、孫成軍、劉治遠,連云港市贛榆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046
近年來虛假訴訟案件呈多發態勢,不僅嚴重侵害了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浪費司法資源,而且極大地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訴訟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虛假訴訟監督也逐漸成為檢察機關民行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能。
一、基層檢察機關虛假訴訟監督的實踐探索
(一)關于虛假訴訟基本概念的厘清
為有效應對日益嚴重的虛假訴訟問題、維護正常的訴訟程序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切實提升司法公信力,2013年起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明確“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行為實行法律監督”,其中的第112條和第113條分別具體規定了進行虛假訴訟的主要行為方式和法律后果。而為了進一步加大對虛假訴訟行為的懲處力度,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定了虛假訴訟罪,將罪狀表述為:“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對于虛假訴訟的具體概念和成立要素,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存在一定爭議。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以列舉式的方法指出虛假訴訟一般包含以下要素:以規避法律、法規或國家政策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雙方當事人存在惡意串通;虛構事實;借用合法的民事程序;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權益。
本文所指虛假訴訟具有廣義性,涵蓋虛假民事訴訟、勞動仲裁和調解等多種形式,具體指:“民事訴訟各方當事人惡意串通,采取虛構法律關系,捏造案件事實方法,通過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勞動仲裁、調解等方式,使法院或者其他裁判者作出錯誤裁判或執行,以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二)虛假訴訟案件發案特征分析
2012年以來,L市G區人民檢察院共查辦虛假訴訟案件6件,涉案總標的達2230余萬元,其中虛假勞動仲裁案件2件,案件集中于民間借貸領域,涉及訴訟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基層組織。案件當事人大多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在刑事犯罪案發后,其為轉移財產,與他人虛構債務,通過法院達成調解協議,使虛構的債務進入執行程序,損害了其它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分析和歸納虛假訴訟案件的基本特征,能夠為司法實踐中更準確地判斷、預防虛假訴訟案件提供理論依據。根據辦案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虛假訴訟案件主要有以下四個突出特征:
1.當事人的關系存在特殊性
當事人雙方關系具有特殊性。在虛假訴訟案件中,原、被告之間一般存在親屬、朋友、同學等特殊身份關系。通過這些特殊身份關系人保證行為人“合法又穩妥”地獲得其非法利益,順利騙取法院的裁判,保證訴訟程序“不出意外”地順利進行。如L市G區人民檢察院查辦的馬某與李某、原G區東奧食品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再審檢察建議案,雙方當事人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一方面雙方溝通便利,確保訴訟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可保證財產的安全,畢竟都處于自己信任人的控制之下,符合虛假訴訟中雙方關系特殊的特點。
2.訴訟過程中具有合謀性和非對抗性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通常采取自認、和解、放棄答辯等方式,而庭審中到庭率較低,大多委托訴訟代理人單獨參加訴訟,當事人即便參加訴訟,也不會進行實質性的訴辯對抗。且一旦發現存在訴訟風險或可能露出破綻時,往往用撤訴的方式規避風險和責任。實踐中,該類案件多適用簡易程序,結案時間短。雙方當事人在合意進行虛假訴訟以后,即著手準備,在法院起訴階段很快達成了調解協議,沒有出現其他案件中原被告相互爭辯、對抗的情形。
3.案件類型多為民間借貸案件
民間借貸糾紛并非要式合同,證據相對單一,債權人基于簡單的借條或借貸合同進行訴訟,且債務人主動承認債務,不作抗辯,法官經證據審查和庭審自認,難以發現瑕疵。在個別案件中,當事人不提交任何證據,利用對方當事人自認來欺騙法官,因此法官很難識別借貸關系的真實性。法院對當事人之間的自認或者認諾行為不進行職權調查,這就打開了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捏造事實和法律關系的制度豁口,導致民間借貸領域成為了虛假訴訟的“重災區”。
4.訴訟雙方當事人多愿以調解方式結案
為虛假訴訟慣用的結案方式。在虛假訴訟中,訴訟只是實現不當目的的手段,行為人進行訴訟的直接目的則是希望盡快獲得法院法律文書,案件當事人雙方配合默契,規避法官對案情的實際審查,利用法律“調解優先”原則,在較短的時間內自愿達成調解,快速以調解結案。常常表現為“手拉手、肩并肩”去訴訟的情況。
二、虛假訴訟多發原因剖析
虛假訴訟的頻繁出現,它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現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 固有司法自治屬性,產生防治天然缺陷
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民事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當事人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對于相關權利的處理大多根據意思自治,當事人合意是影響裁判結果的重要因素,這就使得虛假訴訟有了可操作的空間。加之為了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的利益考慮,法院在進行民事訴訟時,一般都會對雙方進行調解。而虛假訴訟本質上雙方就無對抗性,在法院的“幫助”下,雙方當事人積極配合,很容易就可以拿到具有效力的法律文書。
(二) 個人逐利思想嚴重,社會誠信體系滯后
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部分人價值觀、利益觀發生扭曲,有的為了逃避債務或者獲取非法利益,通過惡意串通虛構債務等方式實施虛假訴訟;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體系尚未有效建立,部分公民虛假訴訟可能獲得的巨大利益迎合了部分人的需求,導致虛假訴訟案件的發生呈增多趨勢。
(三) 處罰比例低力度小,尚未形成有效震懾
相對于虛假訴訟所能給雙方當事人帶來的利益相比,目前不論是刑法方面還是民法方面對于虛假訴訟行為的處罰都相對過輕。有論者指出:刑事制裁和民事監督的有效比例不高,制裁力度不夠大,沒有起到必要的威懾作用,且并無案件剝離到虛假訴訟背后的指導者。
三、虛假訴訟查處工作的“障礙”
虛假訴訟涉及范圍之廣,隱蔽之深,給虛假訴訟案件的查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特別是以民行部門現有的手段和資源,在開展對虛假訴訟的監督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障礙”。
(一)法律“障礙”
現行法律法規對查處虛假訴訟有所限制,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大部分虛假訴訟只有在發生后,當事人才會到檢察機關申請監督,這就導致虛假訴訟的監督具有滯后性。在近年辦理的虛假訴訟案件中,沒有事前預防的機制與相關規定,使得在虛假訴訟發生的前期,檢察機關無法做好防控工作。管轄權限的限制,比如有部分虛假訴訟涉嫌犯罪,檢察機關須將線索移送公安機關,公安機關立案仍要經過相關審查程序。假使公安機關最后沒有立案,檢察機關也沒有權限繼續進行監督。
(二)銜接“障礙”
面對呈現高發態勢的虛假訴訟案件,孤立地進行檢察監督存在線索發現難、監督力度低等固有問題,事實上從訴訟程序的角度分析,法院是監督虛假訴訟的第一道關口,但在真正的訴訟過程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當事人感覺詭計被識破,常常主動撤訴,法官一般不會追究到底,而是讓案件一撤了之。” 公安機關也存在重視程度不足,查處力度低的問題。對于虛假訴訟的監督仍然長期停留在運動式、碎片化階段,缺乏切實有效的整治效果。
(三)方法“障礙”
法律規定了民行干警在辦案時有調查核實權,但是調查核實的方法有限。虛假訴訟原本就是惡意的違法行為,雙方當事人勢必不會配合民行部門的調查工作。而查清虛假訴訟案件的事實需要大量的外圍證據,民行部門的調查取證權限還不足以應對如此繁雜的取證工作。對于監督剛性而言,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監督手段包括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其中對于調解結案的,只能采用再審檢察建議的方式,并最終由法院決定是否采納, 事實上當前階段虛假訴訟以虛假調解為主,手段剛性不足嚴重制約了監督效果。
四、強化虛假訴訟檢察監督的對策
(一)強化聯合防控,建立預警機制
根據虛假訴訟發生的特點,制定查處虛假訴訟的預防機制。實際上,“要想減少乃至杜絕虛假訴訟,必須要求各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在各個環節各司其職,合力打擊。” 檢察機關應當聯合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機關制定相關的工作計劃,對于發現的虛假訴訟線索要做到“早發現、早查處”。法院對于容易發生虛假訴訟的案件類型,要重點審查,有虛假訴訟嫌疑的民事訴訟案件應當及時告知檢察機關民行部門,由民行部門及時依法處理。公、檢、法、司應著力建立信息共享和定期聯系機制,形成多元化防治體系,創建打擊虛假訴訟合力。
(二)改進辦案方法,提高辦案效率
對于虛假訴訟案件的辦理工作,檢察機關應依法從多方渠道收集案件信息,圍繞生效裁判文書的監督、訴訟程序的監督和執行程序的監督開展全方位檢察。 其中民行部門注重自偵等部門學習調查取證先進方法,充分利用調查權,對于收集來的相關信息及時處理,認真審查,從外圍證據中找出查處虛假訴訟案件的突破口。必要時可以聯系公安和法院,調取虛假訴訟當事人的相關信息。在詢問相關當事人時,要有詢問的技巧,注意察言觀色,依據已經查清的事實對當事人陳述的真實性、與案件的關聯性作認真的分析判斷,找準進一步調查的方向。要注重調查權的科學合理行使,“可以與民事抗訴、檢察建議等監督手段結合形成對虛假訴訟的監督合力”。
(三)完善制度構建,注重監督實效
充分發揮出檢察機關民行部門查辦虛假訴訟案件的優勢,利用好法律賦予的監督職權。對于已經查清的虛假訴訟案件,嚴格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進行糾正,及時挽回虛假訴訟所造成的損失。對于涉嫌犯罪的當事人,移送有關部門處理。切實建立完善審查防范制度,加強問題識別和防范機能構建,對于虛假訴訟的易發領域和異常情形,結合司法實踐經驗集中精力關注開展重點審查評估。要注重抗訴和其他監督手段的綜合運用和有效銜接,切實發揮各種監督手段的整體效能。在案件結辦以后要做好宣傳工作,展露出檢察機關打擊查處虛假訴訟案件的強硬姿態,同時也對廣大群眾起到警示作用。
注釋:
王雄飛.論強化對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
林越堅、胡金龍.民事檢察監督與虛假訴訟之防治.人民檢察.2014(14).
庾向榮.打擊虛假訴訟關鍵要形成合力.檢察日報.2016年8月24日,第6版.
廖榮輝.論對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河南社會科學.2012(20).
庾向榮.打擊虛假訴訟須有合圍之勢.人民法院報.2016年8月27日,第2版.
侯存海、周江海.檢察機關在虛假訴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與監督路徑.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