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迎接新的危機和挑戰所做出的重要理論總結。新時期黨的建設要把堅持“四個自信”作為總要任務來抓。
關鍵詞 “四個自信” 黨建 蘇共亡黨 慘痛教訓 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羅清,中共蘇仙區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中圖分類號:D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061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將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擴展為“四個自信”,體現了黨的建設理念和執政理念的科學化、系統性特點,是與時俱進的重要表現。
一、蘇共亡黨和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
從十九世紀馬克思主義學說誕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主義理論獲得了較快地傳播和發展,共產黨組織和社會主義國家迅速增加,社會主義陣營空前強大,世界上約1/3的人口和國土都曾屬于社會主義陣營,蘇聯是當時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1991年12月蘇聯突然宣布解體,蘇共喪失了執政黨地位,從蘇聯獨立出去的國家紛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復雜,但關鍵的因素就在于蘇共領導人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等缺乏自信。
(一)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
從斯大林去世到蘇聯解體的那幾年里,蘇聯共產黨自身對其以往的歷史、成就和道路、理論、制度等方面已經嚴重喪失了信心,這種對自身的懷疑使其改革方向出現了嚴重失誤,而又為西方分裂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戈爾巴喬夫對斯大林的缺點和錯誤進行無限放大,無視其對國家和政黨的積極貢獻,對斯大林進行全面否定。
戈爾巴喬夫低估了斯大林在蘇共和蘇聯社會的實際影響和重要地位,作為曾經具有重要建樹和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前黨的總書記和國家領導人,已故的斯大林已經成為了黨和國家歷史的一部分,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就是對蘇共和蘇聯歷史和成績的全盤否定,是對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全盤否定,這必然導致全社會的思想混亂,并且沉重打擊了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民眾的自信心。
(二)不自信的改革之路
戈爾巴喬夫及其后繼者上臺后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方面試圖肅清斯大林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因為對自身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不自信和茫然,使得改革之路走向歧途。
經濟方面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轉向,極大地削弱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政治方面照搬西方模式,甚至對社會主義體制進行丑化和抹黑,盲目提出“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主張,對一貫堅持的馬列主義指導思想開始動搖,蘇聯社會出現大肆攻擊蘇共和社會主義的言論,蘇共內部由于受“意識形態多元化”的影響,也開始自我瓦解,無法做到思想統一和黨內團結。戈爾巴喬夫等人的改革措施嚴重偏離了社會主義路線,向西方學習和靠攏的跡象十分明顯。
二、堅持“四個自信”對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新時期我黨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危機,繼承并發展了我黨重視黨的建設,“從嚴治黨”的優良傳統,提出“全面從嚴治黨”的建黨理念,中國的改革進入了關鍵時期,要實現各項事業健康、平穩、高速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必須加強黨的建設。習近平同志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加強黨的建設,要強化廣大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使大家堅定“四個自信”。否則,黨員干部就容易出現思想混亂、易被腐化侵蝕的現象,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很難堅持和改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就沒有保障,最終出現蘇聯那樣黨亡政熄的悲慘結局。
(一)道路自信
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十九世紀末清王朝統治后期,中國的封建社會開始走向滅亡,由于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的封閉國策,使得中國不能及時了解外國發展狀況和世界發展趨勢,天朝上國的自大心態也使中國未能及時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列強憑借著船堅炮利,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階段。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危機的危難關頭,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了新道路的探索,以期救亡圖存。清朝統治者自身出于統治的需要,派遣大臣出國考察國外政治制度,并提出君主立憲改革主張,但是,清政府所謂的君主立憲只是披著立憲外衣的封建君主專制而已;“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改良派救亡圖存的又一次嘗試,變法的目的是要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效法西方實行憲政,建立議會,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以孫中山為核心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通過武裝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者,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是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又被封建遺臣、大軍閥袁世凱所攫取,還上演了復辟帝制的鬧劇;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蔣介石始終把政權爭奪和消除異己作為工作重點,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失。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探索中國發展新道路,鏟除階級剝削,驅除外來侵略者,積極促成了第一、二次國共合作,以國家和人民利益和安慰為頭等大事,英勇抗戰,努力維護國家和平和統一,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并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事實證明,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道路。
(二)理論自信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注重理論學習與研究,在學習蘇俄社會主義理論的同時,根據中國革命、戰爭與改革、發展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發展出了毛澤東思想等一系列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并成功指導中國的革命、戰爭與改革、發展。在經歷了建黨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的種種挫折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認為黨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但科學理論要符合中國實際,不能照搬蘇俄經驗。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國情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革命學說、黨建學說和國家學說,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化的第一個思想結晶,被歷史證明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糾正了黨的早期領導人所犯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并且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鄧小平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新中國在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百業待興,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問題都亟待解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從國情出發,大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行改革開放,由此,中國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春天。江澤民和胡錦濤同志分別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對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等問題的科學回答。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中國夢理論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是指導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三)制度自信
毛澤東同志指出,制度的好壞“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也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根據地建立的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都是符合中國國情,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有利于中國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制度。建黨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項制度優越性凸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項事業所取得的顯著成就,都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回顧黨歷史,檢視當代中國取得的驕人成績,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滿自信,同時,團結一心,努力奮斗,在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成果的同時,爭取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更加自信地反駁西方國家所謂“一黨獨大”、“一黨獨裁”等別有用心的對中國制度的歪曲解讀,抵制西方國家以“和平演變”策略顛覆我國國家政權的圖謀。
(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和文化建設成果的自信,也是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自信。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自20世紀初馬克思列寧主義 傳入中國,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發生了巨大革命,在先進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由于國家危局造成的精神迷茫文化自卑的狀態得到了逆轉。 中國共產黨在近一個世紀的偉大斗爭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如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以及抗震救災精神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基石。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求,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和國家,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政黨,也難以穩固執政根基,一往無前,沒有文化自信的政黨如同一盤散沙,一擊即潰。
三、結語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提高黨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離不開對“四個自信”的堅持,只有堅定“四個自信”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實現“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目標要求。
注釋: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 年7月2日,第2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39.
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毛澤東選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