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基于常州兩所文化館的實踐經驗,從文化館建設背景出發,對文化館的建設歷史、建設內容、實施開展等進行系統陳述,并從中獲得啟示:文化館作為社區教育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的新形式,對提升社區文化品味、營造和諧氛圍、傳播傳承歷史文化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 文化館 社區教育 社區文化 建設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蘇省社會教育規劃課題:活動式社區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研究——以常州為例(JSS-C-2017012)。
作者簡介:施蘇蘇,常州開放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終身教育。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076
文化建設是社區發展的靈魂。常州作為社區教育發展比較早的地區,近年來,開始嘗試以建設文化館的形式,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常州市新豐苑和雕莊街道社區文化館的建設,使社區的文化品位得到了較大提升,為社區的和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精神基礎。目前,這兩個社區也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建設樣板。本研究以這兩個文化館的建設經驗和啟示為主要內容,希望為其他地區的社區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一、常州社區教育文化館建設背景
常州開放大學作為常州地區提供居民教育服務、促進城市和諧發展的重要基地,為了更好地發揮平臺功能,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和活動,其中最有特色的當屬文化館建設工作。迄今為止,在常州開放大學的積極推進和努力協調下,在常州已有“和文化館”和“雕莊民俗文化展示館”等兩座文化館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接待上萬市民的參觀。實踐看來,文化館的建設是時代對社區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果。
(一)文化館建設有助于發揮常州開放大學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職能
社區文化的建設正是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服務、助力終身學習的具體體現。常州開放大學是服務于常州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新型大學,具有為全民終身學習提供現代化、多樣化、人本化的支持服務、構建常州終身教育體系的基本職能。建立文化館等社區文化建設工程是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服務的具體體現,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有效渠道。
(二)拆遷等新社會矛盾的出現呼吁根本解決之道
減少矛盾,助力和諧。新豐苑社區屬于拆遷安置的新型社區,居民面臨從農民向市民的角色轉變以及對家、國的再次認可等問題,因此,2012年11月,天寧區青龍街道為化解拆遷中的各種矛盾,保存被拆村莊的文化遺存,建成有特色的社區文化,決定依靠常州開放大學的力量,建立村史館。
(三)地方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傳承需要傳播實體來支撐
作為新豐苑這樣的新型社區,新市民對地區文化并不了解,也沒有機會能感受到歷史名人等帶來的精神熏陶,而和文化館的建設,恰好為居民們提供了一個參觀、學習、感受前人精神的場所,而明代鄉賢、書法家、文學家陸簡正是將“和諧”作為修身齊家標準的優秀典范,居民們可以通過參觀、聽講座的方式了解陸簡及其家族的故事,從而將和諧融入自己為人處事的一言一行中,既傳承了歷史文化,也有助于和諧社區的建設。
二、文化館建設概況
(一)文化館建設歷史
新豐苑“和”文化館于2012年11月開始建設,于2015年春正式開館。長達2年多的建設工作中,常州開放大學成立了專門團隊,包括學校領導、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及部分成員、美術老師及其學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為文化館的歷史考證、展覽設計、講座開展及基地建設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最終以科學的考證依據、精美的展館設計、豐富的活動開展獲得來訪者的一致好評和贊賞。
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暨天寧區非遺項目展示館,于2015年初籌備,于2016年6月24日正式揭牌成立。位于美麗的鳳凰橋畔,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兩進三間格式。2015年5月,雕莊街道專門聘請董農美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常州開放大學副教授董農美為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的顧問指導。在常州開放大學董農美等多名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它重現了雕莊傳統民俗文化,珍藏了雕莊百姓保存的老物件,記錄了雕莊的鳥籠、竹針、烙畫等歷史遺存,訴說雕莊過去的故事。
(二)文化館建設內容
1.文化館主題確立。新豐苑社區建館之前,常州開放大學教師與社區管理人員多次溝通,最終根據新豐苑的社區背景和現狀,提倡以“和”作為文化館的設計主題,開放大學蔡廷偉書記為該館定名為“和”文化館,取和諧之意。
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則是作為未來雕莊地方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將充分體現雕莊的地方文化特色,人文環境和新時代建設鳳凰新城精神。因此,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也稱為天寧區非遺項目展示館,即以常州市天寧區的非遺保護、傳承作為雕莊歷史文化展示的主要內容,是集文物收藏、文化展示、教育培訓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場館。
2.文化館內容設計
新豐苑和文化館圍繞“和”這一主題,設計了展館板塊名稱,分別為“和諧——促進會”、“和墨——書畫協會”、“和源——村史研究文化協會”、“和韻——舞蹈協會”,從各個方面充分展示新豐苑的社區文化。
為了使雕莊文化館的材料收集工作更順利地進行,2015年5月,籌建小組還為雕莊地方民俗文化展示館籌建進行田野采風培訓,結合雕莊當地的文化,雕莊地方民俗文化展示館可以圍繞 “龍鳳文化”這一主題,將功能定位四個方面:內容展示、文化休閑、文化傳播、精神塑造。
3.文化館文化溯源
名師工作室領銜人董農美老師詳細考證了村民口中流傳久遠的該村所謂“書法家,文學家”和賢陸簡,為村史館設計靈魂板塊,取名“和”之魂。
在雕莊文化館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階段,共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收集實物素材。尋找舊物,尋找“舊人”。按照民俗文化“田野調查”的規范,尋找能代表雕莊歷史的、含有文化價值的舊物。第二階段:收集歷史文獻資料。尋找鄉志,常州地方志,江蘇地理圖冊等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把符合展示主題的,能反映雕莊地方風俗的人文歷史資源分門別類整合起來。第三階段:整合收集所有資料,制定“雕莊地方民俗文化展示館制作方案(草案)”,并由街道提交相關部門討論修改。第四階段:將根據街道的修改意見,提供完整的、可以制作的文稿和展示設計方案。階段工作分布科學合理,在后來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嚴格根據步驟進行,最終順利完成所有準備工作。
4.文化館的課程設計
和文化館安排每月一次第一個周六上午的講座課程,并組織教師講課。
在雕莊文化館,精心設計非遺傳承人展演活動,受到了參加居民一致好評。
(三)文化館的實施開展
1.文獻考證
文化館開展伊始,常州董老師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董農美做了大量的歷史考證工作。她確認陸簡為青龍鄉陸家塘人,即今新豐苑社區。為明代弘治年間常州探花。詳細考證了陸簡生平、貢獻、家族源流,發現陸簡家族品德高尚,詩書傳家,聲譽遠揚,為百姓所崇敬。拆遷前,當地有陸簡的“下馬石”,家族的“大墻門”,嫁女兒捐建的“千金橋”等等,后全部成為小區道路名。而這些都成為了后期文化館建設和設計的重要依據。
2.設計布置
董農美老師在深入解讀陸簡“行狀”后,將相關材料改寫成25個故事,并請常州開放大學藝術系的美術老師胡鐵軍及其學生畫成22幅畫,供村史館展出。接著,她查找并復制陸簡文集《龍皋文稿》十九卷,并為其寫前言,作為村史館展出精品。
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則在展示精美作品的基礎上,將留青竹刻這項傳統工藝采用現場體驗這種讓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拉近了居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加速了傳統文化傳播的速度,提升了文化傳承的效果。此外,還采用展板介紹與情景還原相結合的方式,將雕莊鳥籠制作工藝生動展示在居民面前,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3.建立基地
2015年初,董農美名師工作室成立后,與新豐苑社區建立合作,將和文化館作為“董老師名師工作室”的社區教育實踐基地。工作室成員多次到該社區活動:掛牌日的第一次活動就是參觀村史館;第二次,配合江蘇教育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在該社區還搞了聽課評課活動。
2016年10月26日,位于天寧雕莊的剔筠軒藝術工作室已與常州開放大學舉行簽約儀式,正式成為常州市社區教育項目基地,并簽訂《關于建立常州市社區教育項目基地的決定》(常開大[2016]51號)文件,宣布依托剔筠軒藝術工作室建立“常州市社區教育項目基地”,以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作為體驗地點,為常州市社區教育資源建設提供支持服務,為市民終身學習提供平臺與指導。
4.開展活動
根據資料,董農美老師為社區做了《和睦之家文脈長——明代鄉賢陸簡及其家族故事》的講座,獲得居民極大贊賞。2015年6月13日,此講座還被邀請在常州市圖書館開展龍城講堂·人文常州大講堂系列第六講。全年,董農美名師工作室成員在該社區講課達七場次。每堂課都吸引了許多居民前來聽課, 廣受贊賞。
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三、文化館對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的啟示
(一)建設文化館有助于營造文化氛圍,提升社區品味
新豐苑“和”文化館開展的多次精彩講座,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中琳瑯滿目的展品,大大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開拓了居民的視野,為社區營造了一種求和向善的文化氛圍,整體上提高了社區的文化品味。
(二)建設文化館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區和諧
自從新豐苑“和”文化館和雕莊歷史文化展示館開館以來,隨著多門社區教育課程的開展,“和諧”成為了社區居民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主旋律,也慢慢地化開了社區因拆遷積下的多年矛盾,促成了很多新市民從農民到市民角色的轉變,也為和諧社會的建成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三)文化館是傳播、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受歡迎的創新方式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慢慢被大家遺忘,年輕的一代代人更是甚少有機會了解到家鄉的先賢典故、民間故事等,而“和”文化館的出現恰好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保留當地非物質遺產的寶貴平臺。同時,以“畫”的形式講解民間故事更是通俗易懂,便于觀眾瀏覽觀賞。此外,嘗試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通過董農美名師工作室的師資資源,為居民們開展相關的講座,更加深入地普及當地的傳統文化,廣受好評。
文化館的建設不僅是一個交流和展示古今民俗文物的嶄新平臺,更是一個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館的籌建更標志著常州社區文化事業正朝著專業化、規范化和普及化的道路邁進。在大力呼吁保護傳統文化的今天,提煉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挖掘還原地方歷史,并以創新的形式展現在今人面前,是激發居民社區歸屬感、自豪感,加強對傳統文化精華認同感的良好途徑,更啟發著我們常州社區教育應抱著“不忘初心”的態度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道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