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定位于服務自主創新企業和其他成長型企業,經過七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創業創新的引擎,也是全球服務創業歷史最短而成長最快的市場。截止2016年12月31日,創業板共有上市公司570家,總市值5.23萬億。創業板公司中,九成以上是高新技術企業,約七成屬于戰略性新興行業。2016年前三季度,創業板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達32.4%和44.3%,遠高于A股公司平均值,充分展現了中國新經濟的巨大活力。創業板在發展中已經形成了服務創新創業的品牌效應和聚集效應,并形成了支持創新創業的差異化制度安排。
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雙創”的持續推進,創業板服務能力不足的窘況日益凸顯。2014年以來,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中,提出“健全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制度安排,擴大服務實體經濟覆蓋面”,“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
創業板如何更好服務創新創業,社會各界充滿期待:
一是為更多創新創業企業提供資本支持。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擁有龐大的創新型上市后備資源。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社會資金對于投資創新創業證券具有旺盛的需求。然而受制于IPO發行速度,以及創業板成立后經歷的兩次IPO暫停,創新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供求連接不暢,并且也導致較為嚴重的IPO排隊“堰塞湖”。目前IPO適當提速,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縮短企業IPO排隊時間,有利于讓新興成長企業快速登陸資本市場,讓資本市場與產業發展前沿同步,讓投資者分享創新經濟的發展成果。
二是優化發行上市標準。創業板設立初期,將盈利作為發行上市的必備條件,并要求業績持續增長。2014年5月,創業板首發辦法修訂,取消了業績持續增長的要求,同時在第二套標準中將凈利潤門檻調整為盈利即可。然而,現有上市標準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創新型企業在發展的早期,因為研發、開拓市場、人才激勵等導致虧損,一般被市場理解為戰略性虧損,這在互聯網、生物醫藥、生物技術、軟件等戰略性新興行業較為常見。但是按照現有發行上市條件,這些具有行業藍海前景的未盈利企業無法在創業板上市。需要進一步優化發行上市標準,加大對早期和源頭創新型企業的支持,服務更多創新創業企業。
第三,完善配套制度,更好服務創新創業企業成長。創業板公司輕資產特征突出,大多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這類企業對于通過股權激勵、并購、再融資等資本市場工具,吸引和保留人才,收購技術、產業整合,獲取發展資金等具有較為強烈的需求。2013年以來隨著并購重組的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創業板公司并購重組呈現爆發式增長并持續活躍。2014年5年創業板發布《再融資管理暫行辦法》,并推出小額快速再融資措施,緩解企業融資難題,受到市場的歡迎。當前,新經濟、新模式、新技術層出不窮,創業企業的創新類型呈現多樣化,創新發展需求日益豐富,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相關制度的包容性,以適應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小額、快速的融資需求。
第四,加強監管,為創業板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創業板一方面要契合創新創業企業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支持與服務;另一方面要通過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防范風險,促進市場規范健康發展,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更加高效的資本平臺。唯此,才能形成融資功能完善、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好地為創業創新和實體經濟服務。(文/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