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武龍,李娜
(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中國夢”框架內的我國體育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究
馮武龍,李娜
(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中國夢”的概念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的。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參觀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復興之路”展覽,首次闡釋了“中國夢”,其中“體育強國夢”也是“中國夢”的主要內容之一。體育經濟的繁榮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我國的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這對于我國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對體育經濟管理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培養優秀的體育經濟管理人才的方法和途徑,為實現我國體育經濟的大跨步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中國夢;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體育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類型,它是立足于生產經營活動,聯系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將體育生活與經濟活動結合起來,發展成一項特殊的產業。
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產業,體育經濟也是我國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體育運動的流行和體育生活的豐富,體育經濟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體育經濟與其他類型的經濟有著許多共性,都以追求市場效益為目的,但它還存在著一些區別于其他經濟類型的特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的體育經濟有著以下特征。其一,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市場潛力非常大,消費服務在體育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這正好與“中國夢”的群眾路線不謀而合;其二,體育經濟具有非凡的活力,只要是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無論是民間自發組織的還是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這種活動開展的頻率也非常大,深受群眾的喜愛。
體育經濟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國民經濟的發展,還在于能夠提高全體國民的健康水平,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強健國民體魄,振興民族精神,提升我國國民的整體精神面貌,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也是完全契合的[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和進步,在這一穩定背景下的體育經濟也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發展態勢。但是,與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相比,體育經濟明顯還處于發展滯后的狀態。我國人口眾多,群眾基礎是十分廣大的,但就目前體育經濟的成績來看,顯然發展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體育需求一般可以分成經濟性的和非經濟性的,當前非經濟性的需求是高于經濟性的,人們的體育需求大多都是無須支付貨幣來購買的那種。這種現狀是不利于體育經濟的發展的,如果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下去,無疑會給我國體育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2]。
總而言之,在國際貿易迅猛發展的勢頭下,我國的體育經濟也勢必會在將來走進國際市場,如果不盡快改善體育經濟發展的短板,國際貿易中的體育經濟可能會遇到多方面的挫折。
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中,“體育強國夢”為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指明了發展目標,指出了體育經濟對于體育強國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體育經濟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雖然多有弊病,但是潛力巨大,只要能夠改善體育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體育經濟的飛速發展指日可待。
我國經濟管理方面的優秀人才非常多,但體育經濟方面的專業型管理人才卻是稀缺的,這嚴重地限制了體育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市場上有一大批名人名家名作,具有極高的影響力,但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沒有一部作品是體育經濟領域的。懂得市場經濟與體育產業專業的綜合性人才寥寥無幾,這個行業要求管理人員要深入地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熟悉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同時又對體育專業的知識十分了解。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的管理人才十分難得,這就對我們的行政單位提出了要求,需要體育主管部門轉變工作方式。它們過去突出的是行政主體的地位,優勢在于體育管理知識,但是這些部門一般都不擅長經濟領域的工作,在一些重大經濟項目的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上都顯出了薄弱的一面,這對于體育經濟的發展來說是一大不足。目前我國一些體育領域的經營者們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能力,但又缺少與體育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理念,無法做到與時俱進地發展體育經濟。這些缺陷都直接導致了經營者對于體育領域的熱情并不是很高,不能及時掌握國際上的體育動態和走向,不了解我國體育經濟的現狀,無法形成長遠的經濟眼光。他們往往沒有條件進行全面又深入的市場調查,所以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沒有宏大的發展觀念。因此,若要從長遠的發展來考慮,體育經濟想要取得穩定快速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專業綜合性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問題。
要想實現“中國夢”框架下的“體育強國夢”,體育經濟的改善和發展是基礎性的工作。知識經濟的時代,專業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體育經濟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就必須加快速度,培養出一大批能夠適應經濟發展潮流、具備專業體育知識和眼光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在“體育強國夢”的號召之下,體育經濟的發展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頻繁地出現與體育活動相關的商業活動,這也是對“中國夢”基本路線的始終堅持。根據我們在前文中的分析,我國的體育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主要應該具備以下專業和素質:其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規律的了解十分透徹,熟悉中國國情,對中國體育經濟市場具有全面的認識,對相關的規劃和監管體系比較熟悉;其二,在體育這一領域有著專業的眼光和能力,精通專業知識,同時熟悉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
未來的市場發展,要求體育經濟管理人員具備更高的素質,在進軍國際市場后,不僅要求管理人員熟悉國內經濟規律和體育知識,更需要他們懂得國際市場的經營管理方式,掌握全球體育的發展動態,了解國內外與體育經濟相關的所有法律法規。這種復合型人才能夠肩負起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重任,他們也是體育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助力[3]。
(一)突出各級管理機構的主導作用,合理完善配置
體育經濟的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問題,它需要行政主管部門的推行和宏觀控制。我國設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處,這一職能部門是專門為體育經濟的發展而設置的。但是,總局設置的這一機構的力量畢竟有限,“中國夢”的基本路線是群眾路線,因此為了貫徹這一路線,我們必須構建起完整的經濟框架,加快完善各級管理部門的系統建構,完善各地方體育經濟的管理和發展工作。同時,還要構建起體育經濟的相關組織和協會,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使社會管理與行政管理協調發展,多途徑地培養和吸納優秀的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切實推進體育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第一,高校在體育經濟相關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國內的各大高校已經開設了相關專業和課程,體育經濟專業的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模式,拓寬獲取知識的渠道,可以向學校提出申請,與社會上的體育企業聯系,加強校企合作,組織學生們深入到體育企業的內部,切身體會體育企業中的經營管理方法,探求如何將“中國夢”中的“體育強國夢”付諸現實。在此期間,要著重關注當前體育企業經營管理中所遇到的最新最實際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此展開思考與討論,試圖幫助企業尋找出良好的解決方案,讓課堂教學中的內容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以多搜集一些有代表性、有探究點的案例,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剖析,向學生傳授最新的專業理論。此外,對于體育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目標不僅僅是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最重要的還是要將知識運用到實際體育經濟生活實踐中。所以,校企合作的機制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機會和平臺,能夠幫助他們提前了解體育企業的運作流程,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4]。
第二,發揮高校教育資源的優勢,為企業員工培訓提供平臺。企業員工的再教育是一種提高管理人員素質的途徑,也是企業成長進步的途徑之一。高校的優勢就在于專業的教育資源,校企之間的合作不僅對高校學生大有裨益,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員工培訓機會。高校能夠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師資力量以及廣大的國際交流平臺,讓體育經濟的從業人員再次接受專業的經營管理培訓,對自身的專業素質進行二次提升。
第三,吸納一線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參與教育培訓工作。雖然高校的體育經濟教師在專業程度上高于從業人員,他們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但是他們欠缺實際的運作經驗,而這恰恰是體育企業中的從業人員所擁有的。因此,學校應該邀請社會上體育經濟行業的專家參與到日常教學工作中來,為學生們補充當下企業經營管理的最新模式和方法,傳達體育運動領域的最新動態。
(二)更新體育經濟管理課程體系
當前,各高校的體育經濟專業的教育模式還比較傳統,課程設置也比較保守,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因此各高校要加快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第一,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對于體育經濟這個注重實踐的專業來說,課程設置一定要囊括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在開設理論課程時,應將教學的目標設定為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而實踐性的課程,則應該將社會實踐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二,增設多樣化的選修課程。體育經濟管理這一專業并不是單一化的,它需要多種學科的交叉培養,才能得到很好發展。因此,學校應該為學生增設多樣化的選修課程,讓他們能夠依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專業需求來自由地選擇課程。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熱情。
[1]李志灝.論“中國夢”框架內的我國體育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4,(17):169-170.
[2]孫越.中國體育管理專業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3]王曉微.中國體育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4]馮軍政.中國政府體育管理模式的特征與改革路徑探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
[責任編輯 吳迪]
F240
A
1673-291X(2017)09-0127-02
2016-12-18
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6JK1830)
馮武龍(1977-),男,陜西韓城人,講師,碩士,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研究;李娜(1978-),女,江蘇射陽人,講師,碩士,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