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摘要:阜陽泥塑作為阜陽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頑強的生命力,然而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建設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技藝正在面臨許多堪憂的現狀和問題,因此對阜陽泥塑的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本文通過研究和分析阜陽泥塑的背景、現狀以及文化價值,調研參考其他地方泥塑的成功案例,提出保護和傳承阜陽泥塑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阜陽泥塑;保護發展;應用推廣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常見的藝術形式,它又俗稱“彩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其中主要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的形象為主。歷經“歲月”的洗禮,我國的泥塑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各個地域的泥塑也都形成了其各自的地方文化特色,阜陽泥塑就是這其中之一。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一些古老的文化藝術正在慢慢地被人們遺忘,阜陽泥塑也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和分析阜陽泥塑的文化價值,調研參考其他地方泥塑的成功案例,提出保護和傳承阜陽泥塑相應的方案和對策。
一、阜陽泥塑的工藝特色與文化價值
阜陽位于我國華北平原南的淮河流域,安徽省的西北,當地既融入了獨特的徽文化也融入了鄰省河南的豫文化,而阜陽泥塑便將這種文化的特色很好的展現出來。阜陽泥塑繼承了我國民間傳統的泥塑藝術,它多取材于膾炙人口的古代文學名著、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以及民間傳說等。無生命的泥土被塑造成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無論歷史題材或現代題材,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美感。
阜陽泥塑大師朱磊先生是阜陽泥塑的傳承人,其作品獲獎無數,有的還曾榮幸的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博物館收藏,而阜陽泥塑就是朱磊老師及其師傅在1970到1971年間以民間人物為模型,并結合天津泥人張以及個人的一些想法制作而成。不過阜陽泥塑卻有其獨特之處,與天津泥人張也有著一些顯著的區別。首先在作品高度上,天津泥人張則是七個半頭的高度,而阜陽泥塑則有八個頭的高度,其次,天津泥人張采用當地色調,色彩明快,而阜陽彩塑則著重突出的是用色彩體現人物性格特征。
泥塑的文化價值十分多彩,其中在美術教學中有十分不錯的體現。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美術教材的編寫上,要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資源,拓展校外美術教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還要特別重視優秀的中國傳統美術和民族、民間美術,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體現中國特色等。阜陽泥塑可以很好的結合阜陽當地文化,在阜陽當地的美術教育中融合進去,既能很好的繼承宣傳當地文化,也可以讓美術教育多元化。
二、阜陽泥塑的現狀及案例類比
泥塑作為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文化,一直被國內外大眾所喜愛。其中天津的泥人張泥塑尤為出名。自建國后,人民政府對泥人張泥塑采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鼓勵張家幾代藝人進行藝術創作,并安排到教學、藝術部門進行教學,其族人在保留優秀制作泥塑的優秀傳統外,也在不斷創新,制作了無數精美泥塑,使得泥人張事業從家庭作坊走向社會,走向世界[1]。
在根本上,阜陽泥塑藝術同中國其他民族藝術一樣都面臨著生存問題,其最根本原因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中國民族藝術所依賴的生存環境正在消失。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衰亡狀況,其所賴于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社會文明已經被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區消失了。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大勢所趨。根本的、基礎性的環境消失了,依附在這基礎上的生命形態也無法獨自存活。隨著經濟型社會的來臨,經濟利益已經成為影響阜陽泥塑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經濟利益在促進某些傳統民族藝術大發展的同時,也是導致某些傳統民族藝術衰微的原因。某些藝術在市場機制下可以很好地生存,某些民族藝術卻也面臨更嚴峻的問題,對待有能力自我生存的民族藝術,國家、政府應該讓它們自由地生長。阜陽泥塑發展到現在,情況一直在發生變化,其較早地進入了市場,已經受到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如何在保持藝術特色的同時適應市場的發展是各方都應深入思考的課題。[2]
三、阜陽泥塑的保護和發展對策
阜陽泥塑作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藝術和文化價值不可估量,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上述的諸多原因,其生存和發展的情況非常糟糕,對此我們經調研和考察得出以下應對策略:
(一)在宣傳和保護方面:“你不露臉,別人怎么認識你”。在如今的快餐文化時代,物質的更替愈發加快,所以宣傳是保護和傳承泥塑的有效方法。為了讓阜陽泥塑再次深入地進入大眾的視野,并且順應當代的社會發展,建議讓阜陽泥塑通過網絡和市場平臺的宣傳映入大眾的腦海。具體方法如:
1.與校園和企業合作。構成全新的“三位一體”戰略合作關系,校園進行宣傳,加深泥塑文化底蘊,泥塑愛好者進行培訓學生和創造,企業進行開發和銷售。2.在公交站臺和公交車上宣傳泥塑作品和泥塑的傳承人,表現中華民族深厚的底蘊和吸引學生。3.申請政府設立泥塑裝箱保護基金,建立民間有影響力的泥塑大師“作品展覽館”。4.通過各種文化藝術節,弘揚泥塑文化精神,進行泥塑的展覽和宣傳。
(二)在人才培養和技藝傳承方面:正如中國足球運動員日趨減少,青黃不接一樣,泥塑項目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我們必須重視最根本的問題:增加泥塑人才培養力度。以前對于泥塑人才的表揚,往往是宣布繼承人,媒體一篇報道敷衍了事,很難讓泥塑人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這樣泯滅了老一輩人泥塑人的堅守,打擊了青少年的學習泥塑的動力和樂趣。
以上就是對阜陽泥塑的傳承與發展提出的建議和對策,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相信在政府和百姓們的共同努力保護下,這些如阜陽泥塑一樣的文化遺產一定能夠再一次走進人們視野、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劉玉睿.泥人張生存狀況之調查與思考[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0,(04):64-66.
[2]天津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DB/OL].http://www.ihchina.cn/,2013-12-09.
[3]楊勇勝.民族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利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25(01):154-159.endprint